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4.73 5.8折 ¥ 43 全新
仅1件
作者南帆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7515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3元
货号29149787
上书时间2024-11-19
后记(《马江半小时》):古老帝国的负痛挣扎
我在福州这个中型城市居住了五十多年。这是一个安静的城市,安静得常常可以听见自己的脚步,甚至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当然,街道上车水马龙,大型超市门口找不到一个空的停车位,街头公园人头攒动,一大批市民每日不辍地跟随录音机播放的音乐跳交谊舞。这个城市没有落叶的季节。从芒果树、夹竹桃到三角梅或者大榕树,所有的植物都在亚热带的温润气候之中枝繁叶茂,绿意葱茏。然而,历史已经擦肩而过,午后的阳光或者穿城而过的江风不再隐含更多的内容。
某些炽热的特殊年份,这里的历史曾经灼目地燃烧起来。这个城市热血男儿荟萃,志士仁人济济一堂,大半个中国都听到了他们的动静。从林则徐到严复,从沈葆桢到林觉民,从陈宝琛到林旭,这些人物气吞万里,天下何人不识?曾几何时,风流云散,阳光下的日子逐渐恢复了平静,种种传说仅仅若有若无地浮动于几个深宅大院之间。穿过某一条幽深的巷子或者伫立于一堵斑驳的风火墙之下,或许会突然嗅到了昔日的气息,一个令人心悸的时刻仿佛正在临近。然而,如同每一次预料的那样,奇迹没有出现,历史的幽灵拐了一个弯再度消失在滚滚红尘背后。寂寞和安详正在成为这一座城市的文化性格。林则徐或者林觉民居住过的深宅大院已经被彻底修葺,那一带商店密集,游人如织,没有多少人还回忆得起那些特殊年份的气氛来。
沈葆桢当年居住的大院隐伏在不远的一条巷子里,那儿仍然由沈家后人聚居。我曾经在大院里与沈葆桢的玄孙女有过一次交谈。老婆婆已经九十多岁,坐在一张旧藤椅上,穿一件男式汗衫。提到许多陈年旧事,她依然口齿利索,记忆清晰。沈家大院的历史大约已经超过一百五十年了,山墙开始崩塌,窗棂已经破损,板壁也朽裂脱落。当年左宗棠与沈葆桢就是在这里纵论天下,商议船政大局吗?我隐隐地觉得,历史正一步一步地悄悄退去,遗下的仅仅是一副躯壳。
马江之战是不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呢?这是我多年的疑问。
写毕《马江半小时》,我为了搜集一些相关的照片,从城里驱车到了马尾。那一天阳光灼亮,马江的江水浊黄,前几天上游刚刚下过大雨。“潮平两岸阔”,江面雾气缭绕,几艘货轮无声无息地停泊在江心。轰隆隆的炮声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了。江边的草坪上装饰性地摆了几门当年的小炮,这几块黑黝黝的铸铁还有记忆吗?
我相信这一带土地是有记忆的。当年的罗星山孤立于马江的江流中央,现在已经与北面的江岸连在一起了。罗星山与江岸之间由于大量的泥沙淤积,日后干脆填成了一条公路。据说公路的底下埋葬了不少马江之战的沉船,当年没有人考虑打捞。葬身于淤泥深处,沉船的木板未曾接触空气因而不会朽烂。哪一天有机会出土,它们是不是还能栩栩如生地叙述一百多年前的伤痛?
那一天还到了马尾的昭忠祠。昭忠祠左侧是烈士陵园,安葬了七百多个将士的大坟墓呈露在明亮的阳光里。坟墓附近一座“追思亭”,一口荷花池塘,坟墓背后的马限山一片碧绿,若干红漆描过的摩崖石刻,诸如“蒋山青处”,或者“仰止”。还是清明时节,坟墓的墓碑上摆放了一簇鲜花。暮春的暖风吹拂树梢,草木拔节,冬眠的万物开始复苏,然而,马限山顶炮台上的几门大炮始终凝然无言。当年无力拒敌于国门之外,如今只能默默地陪伴七百多具骸骨。
马尾造船厂内还完好地存有一个沈葆桢船政时期的造船车间。驱车到达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青石红砖建造的车间梦幻一般地矗立在阳光里。这一幢法国式建筑始建于一八六七年,三千多平方米,墙体厚近一米,墙上一排敞亮的落地窗。车间内支撑房架的圆柱和上方的行车轨道一律用生铁铸造,屋顶横梁取材于泰国、缅甸运来的“麻栗木”,坚硬无比。当年这个车间生产轮船的轮机,相当于轮船的心脏部分。如今人去楼空,寂静的车间空荡荡的。可是,恍然之间,似乎还会有一个顶戴花翎的清朝官员从一根圆柱后面踱出来,或许是魏瀚,或许就是沈葆桢。车间门口的两座青石狮子雕像,据说是从船政局门口移过来的。
历史既远又近。
马江之战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内部人物众多,线索缠绕交叉,如同一幢拥有许许多多回廊、通道和楼梯的迷宫。从一条回廊折入另一条通道,从另一条通道拐向一个楼梯,我们很快丧失了方向,不辨东南西北。沿途还会遇到一些紧闭的房门,每一扇房门背后都隐藏了若干秘密。我力图陈述整个历史事件的轮廓,同时又尝试放大某些有趣的局部。当然,顾此失彼的情况不可避免。一个局部的细节可能密集地浮现,然而,另一个局部的细节始终阙如。这个历史事件内部还存在不少空隙、悬疑,存在种种无法衔接的断点,这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神秘地带。
当然,晦暗不明的交叉点多半是历史人物的内心。没有人完全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思想,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公开言行逆向推测。历史事件即是由他们的言行编织而成,可是,有些情节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只能视为历史事件间隙各种无伤大雅的花絮。我愿意在这些局部多耗费一些精力,猜测,推理,或者稍稍放纵一下想象。历史事件的轮廓没有任何改变,但是,许多局部描绘逐渐丰富,甚至出现了立体的图像。这么做的意义在于,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图景逐渐清晰起来了。马江之战的历史事件已经由众多的历史学家反复勾勒,他们的描述更多地注视强大的因果逻辑、事件轮廓的整齐边缘以及情节的起讫。我想进而关注的是,历史事件内部如何排列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生。相对于巨型的历史景观,个人的机遇、挫折、一颦一笑或者万千感慨微不足道;然而,如果以一个又一个的具体人生为单位,小小的偶然岔道足以改变一个历史人物后半辈子的命运。坦率地说,更吸引我的显然是这些方面。
我是在马江之战的一百二十五年之后开始重述这个历史事件。回忆起来,我已经在这个历史事件周围迂回了二十几年,直至一个灵感的闪电突然击中了尘封已久的史料。那一天一个人建议我关注马江之战,并且建议我不要循规蹈矩地拘泥于史料。这是一个巨大的触动。我们的交谈不仅追溯到这个历史事件的遥远前因,而且涉及这个历史事件的巨大余波如何改变了这一块地域的未来。这一次交谈还没有结束,我已经决定动手了。
《马江半小时》的写作是在二○一一年的春节假期期间。我的寓所楼下是一个拆迁房建筑工地。春节过后没有几天,这个工地就早早地开工,每一天大约八至十台打桩机亢奋地开展工作,嘭嘭嘭的声音震耳欲聋,家人之间说话必须大声叫喊,有时连寓所里的电话铃声都无法听见。工地上还有一种安装了履带轮子的钩机伸出长长的铁臂粉碎残存的水泥块,持续不断的哒哒哒声波令人心烦意乱。我相信这种声波可以轻易地穿透一百多年的时光,强烈地干扰马江之战景象的重现。
二○一一年福州的春节特别寒冷。我通常是穿上一件厚厚的棉大衣坐在书桌前,脚上还要套上一双棉鞋。双手在电脑的键盘上敲打一会儿,就得放在嘴边呵气取暖。那一段时间我的寓所遭到了老鼠的骚扰。我不清楚狡猾的老鼠如何攀上九层楼,从哪一条路径潜入贮藏间。尝试了各种驱鼠方法均告无效之后,只得从他人家里借来一只小猫养几天。小猫上蹿下跳了一阵子,所有的老鼠都逃之夭夭。不过,这只小猫似乎患有“多动症”。它常常肆无忌惮地跳上书桌,冲着我叫了几声之后就一屁股坐在了电脑的键盘上。这时,电脑的屏幕上就会出现长长的一串诡异的R或者G。
《马江半小时》初发表于二○一一年《人民文学》的第六期,今年打算在出版社印成一个单行本。我做了少许的文字补充和修订,补上这个历史事件外围的若干相关资料。这些相关资料再度表明,马江之战内在地镶嵌在十九世纪末期晚清的衰亡史之中,如同这个古老帝国的一次负痛的挣扎。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本书为著名学者、散文家南帆的散文集“理趣之光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分为两辑。*辑是对一些日常意识、日常经验的文化剖析、哲思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老病死、外在自我与内在自我、人类的精神与文明等方面的独特思考与见解,给人以启发。第二辑是与福州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这些文字皆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冷静、逻辑谨严的辨析思考。在作者笔下,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犹如一幅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开。
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年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辑
循环的链条:生、老、病、死/
躯体的牢笼/
面容意识形态/
我与非我/
守护还是复制?/
虚拟与变幻/
一握之间/
叩访感觉/
服装与裸体/
体育馆里面的呼啸/
第二辑
辛亥年的枪声/
戊戌年的铡刀/
宫巷沈记/
马江半小时/
本书为著名学者、散文家南帆的散文集“理趣之光系列”中的一本。全书分为两辑。*辑是对一些日常意识、日常经验的文化剖析、哲思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老病死、外在自我与内在自我、人类的精神与文明等方面的独特思考与见解,给人以启发。第二辑是与福州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这些文字皆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冷静、逻辑谨严的辨析思考。在作者笔下,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犹如一幅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铺开。
南帆,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2年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