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8.73 5.9折 ¥ 49 全新
库存375件
作者彭凯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591726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29331133
上书时间2024-11-02
自序
幸福的极致体验:澎湃的福流
2007年的夏天,我去西藏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在忙碌的讲学完成之后,我抽空去了趟布达拉宫,瞻仰藏族同胞心目中的圣地。
时值黄昏,我随着游人慢慢地向出口走去时,在回味之间蓦然回首,突然被一幅美丽的景象所震撼——在拉萨的蓝天之下,落日的光辉之中,布达拉宫白墙金顶的映照下,一个身着棕色僧袍的老僧,正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扫着地。地面上是无数游客和信徒撒落下的祈福钱钞,满地的金钱犹如尘土和垃圾一样,被这位老僧扫入簸箕之中。我的心中突然一阵发紧,一种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到一股暖流从头到脚流遍全身。顷刻之间,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人生真实的意义,它不是金钱、权势、地位,而是一种心灵的敬畏、宁静和快乐。这样奇妙的体验,令我沉迷其中、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
乐至极!
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样奇妙的心理体验就是一种幸福的终级状态——它是一种澎湃的福流。
什么是福流
197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伊·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 ihalyi)发表了他历经15年的研究成果。从1960年开始,他追踪观察了一些特别成功的人士,包括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运动员、钢琴师、国际象棋大师,等等。结果发现,这些人经常谈到他们一个共同的体验: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他们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 时常让他们遗忘了当前时间的流逝和周遭环境的变化。原来这些成功人士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出自于他们内在的兴趣,乐趣来自于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诱因(如报酬、奖励、欣赏等) 。这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极乐的心理体验,米哈伊称之为flow ,并认为这是一种的体验。
这种体验当然不是由米哈伊个发现的。在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宗教人士谈到过这种奇妙的、极致的幸福体验。尤其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经常提及这种由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神奇的快乐体验, 禅宗也经常谈到这样一种全神贯注、时光流逝、心旷神怡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在心理学领域有很多学者,把这样的体验翻译成“爽” 、“心流”、“极致”、“ 涅槃”,等等。我个人认为,把这种体验翻译成“福流”体验可能更贴切,因为它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音近、意近、神更近。
一个很多人所不知晓的情况就是,米哈伊的儿子迈克尔(Michael)还是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几年前,在面试迈克尔的时候,我曾经问过他一个八卦的问题,就是他父亲的灵感是不是跟他研究的老庄哲学有很大的关系。迈克尔说,应该是有。因为迈克尔研究的是中国哲学家庄子。
《庄子》一书中篇文章谈到的《逍遥游》, 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自娱、洒脱、旷达、愉悦的感觉,一种真正的物我两忘、身心酣畅的绝妙经验。庄子在《南华经》中特别描述了一个普通人这种流畅的福流体验—— 他就是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工作时,就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酣畅淋漓的状态。原文是这样写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王在震撼之余, 情不自禁地问庖丁, 你解牛的技术为什么能做到如此的出神入化、行云流水?庖丁回答,三年前解牛,我眼中只见牛,三年后解牛,眼中无牛。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进入到一种极致的体验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福流状态。
福流体验的六种心理特征
福流的状态有什么特点呢?在1975年出版的《福流:一种美妙的心
理状态》一书中,米哈伊谈到了六种福流的心理体验特征:
, 全神贯注, 注意力高度集中, 完全沉浸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之内,忽视了外在所有的影响;
第二, 知行合一, 行动和意识完美地结合, 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动化
的、不需要意识控制的动作,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
第三,物我两忘,自我的意识暂时消失,此身不知在何处;
第四, 时间飞逝, 有强烈的时间扭曲感, 不知不觉中, 百年犹如一
瞬间;
第五, 驾轻就熟, 对自己的行动有一种完美的掌控, 不担心失败,
不担心结果,充分体验行动的过程,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动作精确的反馈;
第六, 陶醉其中, 一种超越日常现实生活, 发自内心的积极、快乐
和主动, 不需要外在奖励就能体验到行动的快乐,完成之后有一种酣畅
淋漓的快感。
由此可见, 这种福流的体验既包括了身心体验的因素, 例如个体处
于福流状态时的感觉,包括行动和知觉的融合, 以及注意力集中和潜在
的控制感;也包括结果因素的影响,即个体在处于福流状态时内心所体
验到的一种结果,包括短暂的失去自我意识、时间意识和活动本身的目
标意识。
产生福流的三个客观条件
1997年,米哈伊对福流状态的体验又增加了三个条件因素,也就是产生福流活动的外在客观条件,包括三个很重要的因素:
,清晰的目标——当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得到什么结果,意识到什么样的目的时,我们更容易产生福流体验;
第二,及时的反馈——我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向我们提供了准确的、有意义的、快乐的反馈,激发出我们从事这个行动的强烈动机;
第三,技能和挑战的完美匹配——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特别困难时,我们很容易产生挫折的感觉,而当我们的挑战特别容易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单调、厌倦的感觉。只有当我们的技能和挑战处于一种匹配的状态时,往往容易让我们进入到一种福流状态。
因此,幸福,特别是幸福的终极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不只是一种哲学的思辨,也不只是一种宗教的说教或道德的宣传,它是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感受,它是我们身、心、灵完美融合的状态。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任何事情,一旦让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而沉浸其中,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始终被一种愉悦的力量所推动,虽然这件事情对你有一定的挑战,但你仍然不断地奋斗、创造、探索,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它、完成它,而且做完以后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比喜悦,一种创造性的乐趣!如果这些情景都出现的话,那么,祝贺你,毫无疑问,你就是拥有过福流体验的人。
生活处处有福流
能否体验福流状态,跟做什么样的事情有关吗?其实,想要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体验到这种幸福的终极状态,远比我们想像的简单:
强烈的福流体验,通常产生于我们的心沉浸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时。所以,工作会让我们产生福流——为人民服务,为家人辛劳,都是可能让我们产生福流体验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时,往往能够体验到这种福流状态。如喜欢摄影的人,尽管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行迹不定,仍然孜孜不倦,他们就沉浸在一种福流状态中;喜欢音乐的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也享受音乐所传递的节奏、韵律、感情,他们也沉浸在一种福流状态中。
运动也经常会让人们进入到福流状态中,为什么有人会打球到天黑不想回家?为什么老人打了很长时间的牌到也不愿意休息?为什么马拉松长跑有这么多的人愿意去参与?都是因为运动使他们产生了福流体验,让他们沉浸其中并上瘾。
而当我们的注意力关注于我们周围的亲人朋友身上时,也经常会让我们体验到福流状态。如彼此相爱的夫妻生活,或者只是和朋友谈心、和亲友聚会、和家人一起吃饭,也都是会产生福流体验的重要活动。
同样,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书籍,一首好的诗词,一段好的音乐,都能够让我们进入到这种福流状态。即使在我们打坐、沉思、冥想、专念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进入到这种福流状态。
因此,幸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极致的幸福状态”其实也就是我们身、心、灵完美交融的快乐体验。
从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到今天积极心理学的“福流”(flow),我们可以隐约见到读书至乐的永恒“福流”。我也是在充分感受福流的体验中完成的这本书,希望它也能使大家手不释卷,沉浸其中,直至进入到福流状态。读书的福流正如水之温润流畅——它是潺潺而下,逐渐浸满四肢百骸;它是缓缓而入,慢慢沁溢心脾脏腑。无怪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吾心可鉴,夫复何言?
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优秀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5000年来思维体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吗?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容的方式、读者可以接受、可以听懂的方式,把这两类知识中*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内容,解读给我们,让我们的爱情、亲情、创新、开拓、跨界……能够呈现前无古人的美好状态?
本书作者彭凯平教授,因1994年发表著名的研究论文——《文化与归因研究》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文章当年全球引用量超过3千次,获美国心理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他是世界文化心理学奠基团队成员之一,也是跨文化心理学领域*杰出的国际专家之一。他以亲历的研究、面对面与欧美众多著名心理学家同事的深度沟通,以及国内一线心理学授课与交流经验,对充满了争议和质疑的问题的思考与态度……这些他在幸福的臻致境界——澎湃的福流下成就的文字……希望能引导我们沉浸、直达“福流”状态。
彭凯平教授,被誉为中国积极心理学之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 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 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好先生” 。2016 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国际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
目录
PART 1 情感
情为何物?心理学的探索 002
爱的魅影——选择还是放弃 008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单身贵族?算算你的单身回归方程 013
认清真相,依旧深爱你 019
别再做怨女,分手的后果对男性来说更恐怖 023
科学地寻找适合与你结婚的人——大数据没有告诉你的秘密之一:亲和 027
爱情大师谈幸福婚姻——大数据没有告诉你的秘密之二:沟通的艺术 033
母爱的真谛:冷酷的哈洛恒河猴实验的温暖启示 038
优雅地让她满意:男性可以帮助女性提高对自己身材的满意程度 042
男人的爱美之心可否转化为美德之心 047
PART 2 福流
快乐与气味一样可以闻到吗 0524
为何传世古诗中念念不忘的是杭州丹桂 058
拯救越发无聊的节假日,为幸福增值 062
希望的功效远不止是一碗“鸡汤”067
笑得由衷不由衷?你的人生将清晰表白 072
幽默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076
为什么铜牌选手会比银牌选手更开心 081
女神与心理学的神奇碰撞 085
心灵雾霾可以用科学来治理 088
什么情况会导致渴望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 092
文人悲秋和“季节性情绪障碍” 095
做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成绩单 098
积极心理学:我跟阿Q不一样 104
让你目光短浅的是愤怒吗 108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1171
和当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聊聊天 114
PART 3 正心
红尘炼心——道德与正义真的是人的天性吗 122
多助一次人,少生一次病——“道德分子”催产素解释利他性对于生病的作用 129
文化资本——“气质”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136
宽恕之心在中国的蝴蝶效应 141
美德之巅——真实的感恩之心 147
信任之心——有益还是有害 153
什么才是中国男人的情怀 157
“尊重和帮助他人”是心理强大的标志 163
自信、自卑、自负的边界在哪里 168
到底是不自信还是过度自信 176
不忍测试的人性:人类能否在权威面前坚守住良知 181
为什么人们喜欢传播阴谋论 184
科学实验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194
PART 4 跨界
为何心理学家要研究经济学 200
为何经济学家要研究心理学 210
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选择的陷阱 219
跨界思维的魅力——什么是真正的历史观 224
探索和培养“第七感” 231
不劳动能幸福吗 235
为什么那么多学术大师爱讲终结论 239
研究心理学,也要关注传统文化 244
PART 5 开拓
未来心理学的腾飞之舟——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 250
认清中西思维局限,找出创新新路径 257
文化形象——让他人主动找到信你的理由 261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幸福 266
积极教育的七类内容,带你体验福流 273
专家有没有可能改善我们的预测(炒股)能力277
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 281
激励凡人成圣贤——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英雄主义 286
参考文献 291
附录 文化科学解读中国文化DNA——与《心理月刊》等媒体记者的对话 295
跋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四化”之道 303
在现代心理科学的助推下,西方心理学近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了起来。市面上太多优秀西方心理学著作和通俗读物,读者们阅读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那些基于西方人群的令人震撼的心理学实验,和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看似充满了逻辑和科学,可是真的适用于5000年来思维体系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吗?
根植于传统中国的阳明心学,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人人津津乐道。可是,斗转星移,世事变迁,那些经典阳谋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永远奏效吗?
作为读者,我们多么渴望这两类让我们醍醐灌顶的真理,到了我们的手里,能真正从知道变为做到。
是否有这样一个对两类心理学都烂熟于心,东西真实融会贯通的学者?有没有对上述两方面比较全面了解之后,提出了国际领先的创造性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学者?
如果有这样的学者,他能否用中西无缝兼容的方式、读者可以接受、可以听懂的方式,把这两类知识中*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内容,解读给我们,让我们的爱情、亲情、创新、开拓、跨界……能够呈现前无古人的美好状态?
本书作者彭凯平教授,因1994年发表著名的研究论文——《文化与归因研究》闻名于国际心理学界,文章当年全球引用量超过3千次,获美国心理学会年度优秀论文奖。他是世界文化心理学奠基团队成员之一,也是跨文化心理学领域*杰出的国际专家之一。他以亲历的研究、面对面与欧美众多著名心理学家同事的深度沟通,以及国内一线心理学授课与交流经验,对充满了争议和质疑的问题的思考与态度……这些他在幸福的臻致境界——澎湃的福流下成就的文字……希望能引导我们沉浸、直达“福流”状态。
彭凯平教授,被誉为中国积极心理学之父,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 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 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和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好先生” 。2016 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国际引用率多年高居中国心理学家榜首。
节选一: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幸福
智库那部分我们讲了心理学家做国策顾问后,很多国家开始将
积极教育、幸福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大家知道我们心理学家并不是教育专家,甚至在教育改革、教育实
践方面我们可能是门外汉。但有的时候,门外汉反而可能对中国教育的
发展、实践和创新会提出一些新的角度,或者说不同的角度,反而能给
教育专家、教育界领导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一些启发和借鉴。
然而,因为我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区域、每种文化,甚至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所以,每个个体或组织在实践积极教育
时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接下来,我们将会在后面章节中交流积极教育
的思路和实践,以供大家互相学习借鉴
节选二:
爱情里,逃不掉的“选择和放弃”
“选择和放弃”总是同时存在于爱情生活中,两者同样重要,为什
么呢?
心理学家发现,选择会让我们充满自尊与幸福,也会让我们更加喜
欢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但爱情生活中的“选择和放弃”,经常会导致
一种“失调感”的产生,而这种“失调感”的出现,会促使我们下意识
地、自动地去合理化我们所做出的选择,让我们觉得自己选择的往往是
好的结果。因此,正如莎翁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那对
青年男女一样,爱情中的“选择与放弃”,会使我们对自己选择的结果
更加地坚信,也会使我们对自己所选择的爱人更加地忠诚,从而提高我
们对爱情生活的积极感受。
早在1951年,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就提
出了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态
度其实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也就是说,在人们选择做出某种行
为之后,心中肯定会有很多评量、分析和判断。无论放弃何种美好
的事物,人们内心都会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理学
吾心可鉴 三校 正文1-.indd 11 2021/8/16 17:28:45
012 吾心可鉴
上常说的“失调感”,而这种“失调感”总会促使人们去纠正自己
先前的分析、判断和选择。这就像经常抽烟的人一样,内心往往会
有一种不安,而这种不安,又使其必须合理化自己抽烟这种不健康
的行为,从而导致很多人会改变自己对抽烟的认识,认为自己不会
遇到别人所想的那些危险。
总而言之,爱并不总是甜蜜的,选择时必然要面临一些放弃,而放
弃之后的无奈也一样令人痛心。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爱的追寻,因为“爱
的丰富多彩,爱的真情实感,爱的魂牵梦绕……”都让我们心驰神往。
选择和放弃其实也都是因为爱!
无论如何,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情”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节选三:
男人的爱美之心可否转化为美德之心
进化心理学有句名言:如果天下的女性都喜欢男人用手行走的
话,世界上就会有一半的男人开始用手行走。这虽然只是句玩笑
话,但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证据表明,为了取悦自己心仪的女性,
男人是可以做出很多疯狂的事情的。这其实是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
程中,男性为了应对争夺伴侣而产生的竞争关系所形成的一种适应
策略。
因而,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人对美女的欣赏、怜爱,其实
并不都是龌龊之事。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经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今人说“自古英雄爱美人,英雄美人惺惺相惜”;其实都
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古往今来,也由此产生了许多非常让人心动的故
事——如“文君当垆,红拂夜奔”,成就“相如忘琴,李靖随性”。而
当下平凡的人们,妻儿老小,相亲相爱,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幸福
生活。
那能否将这种听起来离经叛道,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的微妙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