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85.03 4.3折 ¥ 1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饶宗颐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38771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24039687
上书时间2024-11-01
八大山人(1626-1705),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艺术家,是对三百多年来中国绘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所体现的思想也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八大山人在世时,他的艺术就广有影响,郑板桥以“名满天下”来评之。清代中期以来,八大山人的艺术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并对近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干等,都曾直接受到其智慧的影响。
近代以来,八大山人研究也渐成热门之学。以书画研究为主体,并旁及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等诸多领域。不仅在大陆和港台地区出现不少以研究八大山人名世的专家,在美国、日本、欧洲也有大量的研究作品问世,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
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对象。八大山人的作品素以内容的丰富性和晦涩难解而著称。他留下的文字也是如此。启功先生曾说:“八大题画的诗,几乎没有一首可以讲得清楚的。”由于史料不足,他的生平过程也像谜一般。这样的特点,给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八大山人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中国艺术研究中具有典范性。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遗民问题是艺术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八大山人是一位遗民艺术家,他的艺术带有强烈的遗民色彩,像《古梅图》之类的作品,明显存在怀念旧朝的情感。但如何把握他的遗民情怀问题,其实是一个八大山人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如果过分强调八大山人遗民艺术家的身份,他的作品被涂上浓厚的反清复明色彩,他画中冰冷的感觉,只被解读为对清人不合作的态度,他画中鱼鸟等的古怪眼神,是对新朝的憎恨——这是一个真实的八大山人吗?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如何恰当把握这样的关系,也是艺术史研究中会碰到的重要问题。如八大山人研究中有个“青云谱问题”。清初以来,八大山人可以说是整个江西艺术的代表,南昌青云谱,是清初建起的道观,它继承历史上道教“净明派”的思想,其营建之始,就带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八大山人去世后,江西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将其神化的倾向,八大山人甚至被称为“八大仙人”,他成了不少反清复明文人的思想领袖。大致从19世纪末期开始,青云谱开山道长朱道朗和八大山人被合而为一。八大山人研究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推进了这方面研究向纵深发展。其中得失,对中国艺术史研究来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八大山人的书画创造活动具有一个宏阔的哲学宗教思想背景。明亡以后,八大山人在寺院隐居30余年,大约在他55岁前后离开佛门,回到南昌,过着世俗生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八大山人对佛门的态度。这也直接涉及对其作品的理解。今天我们所见八大山人作品,大多创作于他离开佛门之后。有些论者认为,八大山人并不信奉佛学,他在佛门只是不得已的栖息。八大山人早期作品中很多内容被解释为对佛学的厌倦,中年后离开佛门被看成是实现了他的夙愿。他的很多作品被解释为抨击禅宗之作。而另有论者认为,八大山人终其一生都是一位禅宗艺术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禅宗倾向,道禅哲学尤其是禅宗思想给他孤迥特立的艺术创造以智慧。这方面的深入探讨,为传统艺术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一百多年来八大山人研究累积了丰厚的成果,不仅涉及对清初那个中国艺术发展重要时期的理解,也涉及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把握。八大山人虽然一生足不出江西,没有任何显赫的身份(只做过一个寺院不长时间的住持),一生生活于困窘之中,但作为艺术上的不世之才,他创造的艺术世界,包括对人生命存在价值的追寻、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对人类文明特别是审美世界有重要影响。
我们编辑这套《八大山人研究大系》,希望汇集海内外八大山人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八大山人的研究面貌,完整呈现八大山人的智慧创造,彰显本领域的研究得失,推动八大山人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希冀对整个中国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对当今的艺术创造和文化建构产生正面作用。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曾经出版过广具影响的《八大山人全集》,该书主要呈现的是八大山人存世书画作品的面貌。十多年后,该社又组织力量,编辑出版这套《八大山人研究大系》,侧重展现八大山人研究的面貌。这两套书相伴而行,相互补充,以期给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了解和研究这位伟大艺术家提供更方便的途径,尽管立意甚高,但编辑工作遇到的困难仍然不少,因此留下了一些遗憾。敬请多提宝贵意见,以完善此一工作。
本书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图书,并列入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明遗民画家八大山人
朱耷
凭谁抆,山人恨泪——八大山人逝世二百八十周年祭
墨点无多泪点多——谈八大山人
墨点无多泪点多——八大山人作品中的遗民情怀
八大山人遗民情感的发展过程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故国情怀
八大山人绘画作品中的气节问题
清初遗民画家八大山人及石涛的绘画特点
墨点无多泪点多——浅谈八六山人的性情与绘画艺术
墨点无多泪点多——论朱耷绘画语言的隐喻特征
时哭时笑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辨
八大山人“哭之笑之”题款含义问题辨析
八大山人的鱼只能翻白眼
零落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八大山人艺术的精神性浅析
论八大山人的贵族意识和平民心态
幽怨愤刺:八大的诗风
八大及其楚骚精神的时代成因
漫将心印补西天
绘画与政治:论朱耷《大石游鱼图轴》中的古怪幽涩与政治反叛
八大山人绘画中的“狂癫”
八大山人的“病癫”问题
十七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残疾与畸形
八大山人病癫和佯狂
析八大山人之“狂”
八大山人“病癫”问题再讨论
从徐渭、八大、石涛看传统文人画的“癫狂”与现当代绘画的“疯狂”
八大山人“癫狂”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哑”人意象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问题
透过《鱼鸟图》看八大的“超脱”思想
朱耷的“善化”世界
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怪诞意象
八大山人的缺失性心理问题
试论缺失性体验对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的影响
《八大山人研究大系(第三卷):遗民情感、病癫及怪诞诸问题》:
弘敏圆寂后,八大却长期行脚于外。现在可知的是,他1673到1674年至新昌、1677年前后在外漂泊,因病而“归老奉新”,1679年初又行脚到临川,并挂锡于此地的寺院,从此以后实际上就离开了耕香院。在新昌期间,其诗友裘琏曾鼓动他结茅新昌;在临川期间,县令胡亦堂一再劝他留在临川。这说明,弘敏圆寂之后,八大便不再是耕香院的住持。
在弘敏之后,八大与耕香院渐行渐远的关系,可能与禅门内部的冲突有关。1656年耕香院创立,1658年,弘敏曾应请主持头陀山的定慧寺,但时间很短,因移佛塔之争执,愤然辞归。弘敏晚年友人闵钺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在佛门很有影响,但性情急躁,四面树敌,引起过多起佛门内的争端。而弘敏曾将身后事拜托闵钺,闵在《挽耕香禅师》诗中写道:“深深拜倒泪纵横,岂是区区去住情。记得许多曾托事,敢辞孤掌负前盟。”自注:“师平时常以身后事相托,故云。”弘敏之后,他对这个自己参与建造起来的禅院有更多的参与当有可能。从闵钺《冶庵别集》看,这里没有只言片字提到“芦田个”,如果八大嗣法弘敏,成书于1680年的《冶庵别集》没有任何记载,似有些不合情理。我怀疑高傲的八大和急躁的闵钺之间可能有所争执。这可能是造成八大长期行脚在外的重要原因。
漂泊的生涯,促使了山人思想的变化。思想的不稳定,又引发其罹患癫疾,反而又加重了他思想的冲突。于是,我们看到八大在遗民情感方面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胡亦堂从1670年到1676年任新昌县令,这期间,八大山人数至新昌,与胡的女婿裘琏结下深厚情谊。从裘琏的记载看,此期八大思想中的遗民倾向颇为浓厚。裘琏1679年所作《释超则诗序》说:“往岁壬子(1672)客江右,获交芦田释雪个,归而宣城释用无游吾慈,又获问交于太仆冯先生家。两人皆博猎好古,奇傥不羁。雪兴悲禾黍,用抱痛蓼莪。皆以不得已故隐于浮屠。用工诗赋,雪善书,天下读书负节之士莫不知其人。而予一年之间幸获问交,交且极欢爱。不知两人所得于予何如也。迄五六年间,用无死于苏州,予哭之哀,又二三年,予再游临川,闻雪个病颠,归老奉新。予疑其有托而云然。”他对山人“兴悲禾黍”有很深印象,而他说天下负节之人,“莫不知其人”,也说明此时八大已不是一个隐藏于丛林中的僧人,他的故国情感已为人们所知。
二、在《个山小像》中,八大山人首次钤上“西江弋阳王孙”印,这位“出家人”开始寻找自己的“家”了。从《个山小像》饶宇朴、彭文亮跋对其家世的揭示,也表明山人公开自己的身份。这是他思想的重要转换。
三、1679年春到1680年岁末客临川期间,思想经历了激烈的冲突。胡亦堂《予家在滕阁,个山除夕诗中句也,为拈韵如教》云:“曾传天宝事,长忆物华楼。汝是山中个,回思洞里幽。杉松几长大,椒柏此迟留。莫道章江隔,浮杯即渡舟。”八大原诗不见,但八大“予家在滕阁”给胡很深印象,故国、故园、王孙的身份等在八大的胸中跃动。
胡亦堂修《临川县志》(康熙十九年刊)收录了八大咏临川风物的十首诗,诗乃是与诸文人的唱和之作。在“临川唱和涛”中,八大山人借抚摩临川陈迹,叹身世漂萍,表露出浓厚的故国情思。如他的《金棍园》诗写道:“白云红叶醉青霞,皂盖朱幡两门华。官酿葡桃川载酒,亭开金棍玉为茶。瑶琴几弄麻山雨,诗卷还携梦水涯。惆怅秋风茂陵客,到来惟见野棠花。”他如司马相如一样,是一位“惆怅秋风茂陵客”,司马相如晚年辞官,居茂陵,因渴疾而终,后人有千里酸风茂陵客的说法,所谓“看取茂陵客,一去无回”。八大写道“到来惟见野棠花”——一切的往事都如梦如幻,琴声幽咽,骚人情深,独对黄昏,虽是白云红叶醉青霞,皂盖朱幡两门华,虽目对高朋满座,来往酬酢,他心灵还是被梦幻牵去,被酸风惊醒。
四、在临川,八大山人结交了很多遗民朋友,参加临川唱和的人,多具有浓厚的故国情感。
揭贞传(1632-1703),字宪武,是一位遗民诗人,其父为南明将领揭重熙,曾领兵抗清,被俘后不降,从容就死。其父殉国后,揭贞传奉母而辗转流连数十地,在友人帮助下,千里至闽,搜索父亲残留文集,胡亦堂等人都曾为其整理父亲诗文集而效力。
刘命清,有诗才,明亡后,“屏迹林泉,自号鱼叟”,流连于诗酒之间,所作诗文多有寄托,隐然含讽。他是揭贞传父亲的挚友,史传其与揭重熙有程婴之交,重熙临死时托孤于他,贞传就是在他的抚养照料下长大。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