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贞观时代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4.01
5.4折
¥
63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大华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1966
出版时间2011-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63元
货号9787506041966
上书时间2024-10-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李大华的这本《李世民贞观时代》是一部以大唐盛世的贞观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二十年间里,如何实现从天下小治到天下大治,如何从中国初步安定到四夷款服、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以历史事件与情节的逐步展开,表述了李世民与他的大臣们所经历的艰险起伏、正反博弈、民心变化、思想困惑与悲欢离合,显示了唐代政治家们的政治智慧、人道精神、宏阔的识量与眼量。他们的创造性作为告诫了后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国,如何做一个大国。
作为《李世民》一书的续篇,本书禀持既有的写作原则,即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历史处境与风物人情的还原、人物个性和心理体察。力图把历史的“碎片”艺术地编制成为历史的“画卷”,杜绝一切形式的“戏说”,把历史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尽可能地完美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李大华,1956年出生,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国哲学、宗教与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光明日报》、《道家文化研究》、《宗教学研究》、《江汉论坛》、《开放时代》、《*国哲学史》、《广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专业学术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已出版学术论着《岭南道教思想》、《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隋唐道家和道教》(合着)、《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主编《文化与生活方式》丛书等。
目录
第一部 天下大治
激浊扬清
不落虚美
非凡的事情
布大信义
知止之美
皇后之死
第二部 创业与守成
大唐律令
封刺史的风波
高昌问题
细过
薛延陀之战
第三部 欢情与悲歌
谋反
太子的废立
高丽之战
百国朝觐
绝唱
跋
后记
内容摘要
李大华的这本《李世民贞观时代》是一部以大唐盛世的贞观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李世民贞观时代》内容如下:这是一个发生在公元7世纪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铸就了大唐帝国的辉煌,他和他身边那些男人和女人们共同演绎了那段美轮美奂的历史。他虽然贵为天子,却情同凡人;他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也承受了失落的苦涩;他有射落“天狼”的绝世武功,更能克勤克俭、文治天下;他本性刚烈,却又柔情似水;他得到了幸运,却失去了他最不想失去的;他主宰了历史,又被命运主宰;他有欢情,也有悲歌。当那些他最爱的、同时也是最爱他的人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主编推荐
《李世民:贞观时代》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精彩内容
突厥已经灭亡,其原先散落的部落,有的向北边的薛延陀归附,有的向西奔去,向唐朝投降的还有十几万口人家,如何安置这些投降过来的突厥人呢?而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意见分歧。
朝廷里有人说:“北狄侵扰中国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丧了国,并不是仰慕道德而自己归顺。请皇上把他们全部入籍,安置在衮、豫之间的空闲的地带,使他们学习耕织,如此百万数量的俘虏都可以变成耕农了。如此,可以使中国的户口有增加,而漠北地区也就空了,北方的威胁自然解除。”中书令温彦博进言道:“汉代建武帝的时候,安置投降的匈奴在五原塞之下,使其部落完整,以便作为北方的屏障。并不变革他们的风俗和习惯,从而安抚了他们,借以充实那些空虚的地方,而且向他们表示对他们无所猜忌。结果,他们始终不再作乱。如果把突厥人安置在衮、豫一带,叫他们学习耕桑,那么就悖逆了他们的本性,这不是一种包含、养育的做法。”秘书监魏征则说:“突厥世代是中国的仇人,今天他们来投降,如果不加以诛灭,那就应当把他们遣还黄河以北地区。突厥是鸟兽野心,不与我们类似,当他们虚弱的时候,就会降伏,当他们强大的时候就会背叛,这是他们的天性。再说,秦汉都是以锐师猛将攻取黄河以南地区,并在那里设立郡县,就是不愿意使匈奴人靠近中国。陛下为什么偏要以黄河以南的地区来使他们居住呢?还有,投降的人有十万多户,几年之后,繁衍翻倍,而他们却都靠近长安,那可就成了心腹之患了。”温彦博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天子对于四方的夷人,如同天地滋养万物,覆冒、承载他们,使他们有保障、安全的感觉。如今突厥已经破灭,剩下的人都来归附,如果不予以哀怜,反而抛弃他们,那就不是天地之德,而且有了阻隔四夷的嫌疑。臣以为,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地方,便可使其死而生之,亡而存之,他们将世世代代地感激皇上的恩情,哪里还会叛变呢?”魏征则说:“魏朝的时候,落拓的胡人分别居住在靠近中原城市的地方,晋朝已经灭掉了吴国,郭钦、江统规劝武帝把这些胡人逐出这些地区,没有被采纳。
结果,刘、石之动乱,终于倾覆了中夏。如果陛下一定要引突厥到黄河以南的地区居住的话,那就等于是养虎遗患了。”温彦博又说:“圣人之道没有不能通达的地方,所以说‘有教无类’。他们乃是一些被战争摧残剩下的人,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情形下归附于我们的,我们收养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内地,将以礼法教育他们,以农耕训练他们,再选出他们中间的优良的人进入军队,有什么后患可担忧的?再说,汉光武帝的时候安置南单于,最终也没有叛亡。”给事中杜楚客提出:“北狄人面兽心,难以德感化他们,容易以威力使之慑服。如今让他们的部落散处在黄河之南,靠近中华,时间长了必定会成为祸患。至于说雁门之役,虽然是突厥人负恩,也是隋朝君主无道,中国为之丧乱,哪里说得上是因为复兴了突厥,‘而招致突厥之祸?夷不乱华,前代圣贤明哲都讲过了的,使亡者生存,使绝者相继,这是前代圣贤所流传下来的规则。臣担心的是,如果我们办事不继承古代的传统,恐怕就难以保持天下的长久。”中书侍郎颜师古、礼部侍郎李百药等人都劝太宗,不如把突厥人安置在黄河以北的地区,为他们树立首长,统领各自的部落,根据占地的大小,令他们各自独立,不相统属,这样他们的国家小,而权力分散,终究不可能抗衡中国,这乃是一种长辔远育之道。
太宗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后,赞扬了他们各自的意见,但最终选择了温彦博的意见,下令安置突厥人,从幽州到灵州,建顺、祜、化、长四个州为都督府,把颉利原先的地方剖为两个部分,左边设置定襄都督府,右边设置云中都督府。以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统领在这个地区的突厥人的各个部落,以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以史大奈为丰州都督。提拔各个部落的酋长为将军、郎将等,一共五百多人。其中在朝廷供事的就有一百多人,朝廷里做官的突厥人几乎占了一半,入籍长安的有近万户。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审查刑事案件的时候,按照过去的习惯,太宗要亲自审查重大的案件。为了审慎对待各类案件,避免冤假错案,他在贞观初年就宣布,实行死刑案件的朝议制度,现在,他觉得在原来基础上要更加审慎,于是,他下了诏令:“自今讼者,有经尚书省判不服,听于东宫上启,委太子裁决。若仍不伏,然后奏闻。”这等于是在过去的审判程序中加了一道程序,即要求太子参与审判过程。这一年太子十二岁,要说太子有多少见识,这倒是难说,但是,增加这道程序,一是为了锻炼太子的能力,要他从小就熟知判案过程,二是为了减少冤案。太子自然不能靠自己浅近的见识明察事理,但在太子的背后却有着善于推明事理的老师,这就是太子少师李纲和太子少傅萧瑀。李纲算是太子的专任老师,萧璃则是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兼任太子少傅的。不仅如此,太宗还派了房玄龄去,在太子学着处理政务的时候,从旁辅佐指导。而太宗也要求
太子对老师要有特别的尊敬,每当李纲等老师到东宫的时候,太子都要亲自叩拜。李纲脚上有毛病,太宗就赐给他一副步舆,让他来东宫更方便些。
李靖自从征伐突厥回到京城以后,一切都过得很惬意,他被人们看做国家的英雄,对于他来说,毕生想要成就的功业现在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而夫人也成了一品夫人,他可以死而无悔了。但是,就在不再为自己的政治前途担心的时候,却有人向皇上弹劾了他,弹劾他的人正是以前的宰相、现在的御史大夫萧踽。萧瑀在弹劾书中说,李靖在攻破颉利牙帐的时候,御军无方,放纵士兵尽情抢掠,致使许多重要的宝物丧失,应当交给法司审理。其中,唐俭也是这次上告的始作俑者,是他的检举促成了萧瑀的御状。只要有证
据,弹劾朝廷的任何人都是御史大夫的职责,无可厚非。太宗这个时候与李靖一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在战争中对李靖十分地信任,战争取得了胜利,他就更没有理由不信任他。然而,既然有人弹劾,他就不能不理会。他把李靖找了去,把弹劾他的罪名一一给李靖数了一遍,问他有没有这种事情。李靖本来不善辩,现在给人抓住了把柄,他也没有话可以为自己开脱,就只好向皇上谢罪。问题是,太宗压根就没有想把李靖交给法司查办,他只想给他一顿臭骂,要他知道不能因为打了胜仗就忘乎所以。P9-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