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图书】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图书】探索太阳系的奥秘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图书都是8-9成新,少量笔记,不影响阅读使用!光盘、学习卡、附件等默认不带,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8.17 2.7折 29.8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东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谢宇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406365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9787111406365

上书时间2024-05-27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作者谢宇)是“天文奥秘探索发现书系”中的一本,分别在太阳奇观,水星大气和进动表现,月球脸面和潮汐,木星探索和发现,土星大白斑,海王星环,流星的来来去去及中外陨石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参考阅读。

目录
前言
一、神秘的太阳系
  1.太阳系的发现
  2.为何平时看不到日珥
  3.太阳系源自哪里
  4.太阳系这一家子
  5.太阳系的最大特征
  6.太阳的地位
  7.内、中、外太阳系
  8.什么是日球层顶
  9.神秘的“塞德娜”
  10.行星际物质
二、可贵的太阳
  1.太阳——万物主宰者
  2.太阳的生命线也会到终点
  3.什么是太阳光球
  4.太阳怎样形成和演化
  5.太阳在老年期会不会成为红巨星
  6.太阳也有磁场吗
  7.太阳耀斑是怎么回事
  8.太阳神奇的能量
  9.太阳脸上的黑斑
  10.太阳能量为何那么巨大
  11.揭开太阳黑子的秘密 
  12.日浪是什么
  13.日珥的成因
  14.日冕是怎么回事 
  15.日全食奇观
  16.日食和月食有别 
三、美丽的水星
  1.水星和它的名字
  2.水星为何像月球
  3.水星的自转周期
  4.水星严酷的环境是怎样的
  5.水星富含什么
  6.水星上有水吗
  7.水星与月球环形山密集区的差别
  8.水星的形成与演化
  9.水星表面演化史
  10.水星构造形成的四大阶段
  11.水星壳张开后为什么呈浅扇形
四、闪闪的金星
  1.金星独特的逆向自转
  2.金星逆向自转的形成条件
  3.金星逆向自转的演化
  4.谁是地球的“姐妹星” 
  5.金星表面的大气
  6.金星上的空气运动
  7.飞向金星的探测器成果
  8.金星古海消失之谜
  9.金星上有原始森林吗
  10.不轻易谋面的“金星凌日” 
五、广袤的地球
  1.地球来自哪里
  2.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
  3.地球究竟有多大
  4.地球有几岁了
  5.地质年代划分
  6.地球的转速
  7.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
  8.地球自转的影响力
  9.地球公转引起的后果
  10.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11.太阳和地球的微妙关系 
六、神秘的月球
  1.月球美丽的传说
  2.月亮的美丽“转身” 
  3.如何区分月亮的相貌
  4.月食有几种
  5.日食和月食有何不同
  6.潮汐与月球有关系吗
  7.地球为何会“隆起” 
  8.潮汐“作息”有规律吗
七.非凡的火星
  1.走近火星
  2.火星的“脸面”
  3.火星地质构造演化阶段
  4.火星的壮观形态
  5.火星“河床”是怎样形成的
  6.是谁干扰了火星表面的“生活”
  7.风沙带给了火星什么
  8.人类能否移到火星居住
八、惹眼的木星
  1.木星的“卫兵”
  2.木星这个“气体球”
  3.木星上的那些发现
  4.木星的外层大气探索
  5.木星“大红斑”的神秘面纱
九、土星不“土”
  1.不土的光环
  2.土星卫星有多少
  3.土星上的大气成分
  4.土星“大白斑”的秘密
十、天王星的秘密
  1.天王星不是“捣蛋鬼” 
  2.天王星的自转周期
  3.横躺着的天王星
  4.人类对天王星的“造访”
  5.天王星是海啸之“凶手”吗
十一、鲜艳的海王星”
  1.海王星的发现
  2.名气最大的“海卫一”
  3.海王星上有没有环
  4.海王星上的“大黑斑”
  5.海王星上有没有风暴
  6.海王星呈现的颜色
十二、了解一下行星“
  1.太阳和行星家谱的渊源
  2.行星物质
  3.行星物质角动量
  4.行星是如何自转的
  5.行星上的环形山
  6.谷神星和灶神星
  7.小行星的相继出现
十三、坏坏的彗星-
  1.特殊的彗星
  2.彗星的“一惊一乍”
  3.克雷荷对彗星的推算
  4.彗星来自哪里
  5.关系到彗星的模拟计算
  6.尤里和霍伊尔各自的观点
  7.与哈雷彗星有关的那些事
  8.彗发是如何“生”出来的
  9.彗星奇特的运行轨道
十四、花火一般的流星
  1.两类流星
  2.流星流向哪里去
  3.为什么有人听不到流星之声
  4.关于流星的记载
  5.观测流星有办法
十五、陨石究竟为何物
  1.陨石故乡是“小行星”的证据
  2.从天而降的陨石
  3.陨石是灾难的“元凶”吗
  4.说说中国“吉林陨石” 
  5.美国“大平原计划”

内容摘要
 本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天文世界知识数千余篇,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趣味性强,可读性高,给读者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氛围。丛书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够使广大读者在领略天文奥秘的同时,了解和认识天文世界,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科学探索天文世界的热情和挑战自我的勇气!《探索太阳系的奥秘》(作者谢宇)是丛书中的一本,分别在太阳奇观,水星大气和进动表现,月球脸面和潮汐,木星探索和发现,土星大白斑,海王星环,流
星的来来去去及中外陨石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探索太阳系的奥秘》将让广大青少年和天文爱好者学习更加丰富全面的天文知识,掌握开启天文世界的智慧之门!

精彩内容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的。要想使原子核之间发生反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把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全都打掉,然后再使原子同原子核激烈地碰撞。但由于原子核都带正电,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距离越近,排斥就越强。
因此,要想使原子核同原子核碰撞,就必须克服这种排斥力。为了克服这种排斥力,必须使原子核具有极高的速度。这就需要把温度提高,因为温度越高,原子核的运动速度才能越快。例如,要想使氢原子发生核反应,就需要具备几百万度的温度和很高的压力。这样高的温度在地面上是不容易产生的,但是对于太阳来说,它的核心温度高达1Ooo多万℃,条件是足够了。
太阳正是在这样的高温下进行着氢的热核反应。它把4个氢原子核通过热核反应合成1个氦原子核。在这种热核反应中,氢不断地被消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阳燃烧着氢。但是,它和通常所说的燃烧不同,它既不需
要氧来助燃,燃烧后又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新的元素。
当4个氢原子核聚合成1个氦原子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出现了质量的亏损,也就是一个氦原子核的质量要比4个原子核的质量少一些。那么,亏损的物质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这些物质变成了光和热,也就是物质由普通的形式变成了光的形式,转化成了能量。
质量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解释。那就是能量等于质量乘上光速的平方,由于光速的数值很大,因此,这种转换的效率是非常高的。用这种方式燃烧l克氢,就可以产生1500亿卡的能量,它相当于燃烧15万千克的煤。太阳为了维持目前发射的总能量,每秒钟需要有6.57亿万吨的氢聚合为氦。
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是对于太阳来说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太阳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地球的很不一样,绝大部分正是太阳进行热核反应所需的氢。首先氢占太阳质量的3/4以上;其次是氢燃烧后生成的氦,占1/5左右;再其次才是几十种其他的微量元素。
伽利略能发现太阳黑子是十分幸运的事,因为1610年前后恰逢太阳活动的高峰期,这时太阳产生的黑子很多。
1826年,德国的天文爱好者施瓦贝开始记录太阳黑子数,并绘出太阳黑子图。他连续观测太阳黑子43年之后发现,太阳黑子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多时可以看到四五群黑子,少时连一个黑子都看不到。
每过11年,称作一个“太阳黑子周”。遗憾的是,施瓦贝的研究结果寄给德国的《天文通报》时,编辑部并不在意。在经过两个“太阳黑子周”的观测之后,他于1851年宣布了他的重要发现。也就在这一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洪堡在他的著作《宇宙》第三卷中,采用了施瓦贝的研究结果。
为了对太阳活动和黑子变化周期排序,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开始的那个11年称作“第一黑子周”。1987年进入“第22个黑子周”。
20世纪初,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研究太阳黑子的磁性,发现它有极强的磁场。几年之后,他又发现黑子磁性变弱,甚至消失,这种变化竞与黑子周期相关。最后,他终于发现,黑予磁性变化周期恰好是黑子周期的2倍,即22年。人们将这个周期称作“磁周期”和“海尔周期”。因此,考虑到黑子磁性变化,黑子周期应为“海尔周期”。
1976年,美国天文学家埃迪对11年的黑子周期提出质疑。为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不过,对11年周期的质疑这并非首次,如天文学家沃尔夫提出80年的长周期,后人又修改为75~100年周期,也叫“世纪周期”。中国太阳黑子记录材料极为丰富,中国科学家在分析之后,也提出过61年、
200年、275年、430年、800年等各种周期。
众多的黑子周期确实是难于统一的,而黑子虽具有周期性,也并非每个周期都重复上一次的黑子发生过程,由于人们对黑子产生的机制有不同的认识,这也给分析黑子的周期性带来了很大困难。
日浪是太阳光球层物质的一种抛射现象,可与耀斑共生。在日面边缘,日浪常常是从一个小而明亮的小丘顶部以钉子形向外急速增长。日浪爆发区长度从几百千米到5000千米。抛射物质的总质量为10“~10”克。日浪底部几乎完全位于黑子的本影和半影内,内部磁场强度为O~150高斯。
人们用高分辨率天文望远镜观测发现,日浪由一簇非常精细的“纤维”组成,其中每根“纤维”都与亮点互相联系着。在日浪开始时,它们同时发亮。
日浪实质上是太阳活动区强磁场范围内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抛射现象,在10~20分钟内可达200千米/秒的速度。抛射最大高度为2万千米。大日浪的前峰抛射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开始以1200米/平方秒的加速度上升至极大速度,然后减速,其减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当达到最大高度后,就以小于重力加速度的加速度沿着同一轨道返回太阳表面。日浪的初始加速
,多数人认为是一团非磁导电流体在有梯度的外磁场的磁压力作用下,在磁力线间被挤向梯度减小的方向,即类似于夹在两个手指问的一粒“瓜子”被挤出去一样,称为“瓜子效应”。日浪有很强的重复出现趋势。在物质沿着上升轨道下落之后,一般又会触发新的日浪。但它们的极大速度和最大高度一次比一次小。理论计算表明,日浪到活动区上空的日冕层中,是严格遵循磁力线轨迹的。这说明日浪现象几乎完全受活动区强磁场的支配和控制。P35-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