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

20 八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秦红增 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B30

上书时间2024-09-29

泰尚图书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秦红增 著
  •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5-03
  • 版次 1
  • ISBN 9787105068456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06页
  • 字数 250千字
  • 丛书 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
【内容简介】
人类学传入中国虽然已超过整整一个世纪,但人类学学科建设的真正发展则是近年的事。而学科建设中最具有显示度的是博士点的建立。自1981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复办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一直是大陆惟一的博士、硕士和学士授予单位(香港的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台湾的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也招收人类学博士班学生),直到1998年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建立起人类学的博士点才改变这种局面。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学也迎来了新的世纪,首先是人类学学科点在更多的大学建立起来,如博士点除原有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外,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也有了人类学博士授予权;人类学硕士授予单位已经超过20个,如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实际上还有许多人类学方向设在别的学科点下招收博士、硕士,如复旦大学招收“体质人类学”博士和文学人类学硕士、博士,中国音乐学院招收“音乐人类学”,中国刑警学院招收“法医人类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艺术人类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体育人类学”等等,不胜枚举。其次是人类学研究机构增多,如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更名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成立了“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一批民族院校等也相继成立了人类学的研究机构。
【作者简介】
秦红增(196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县人,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国族群研究中心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缘起及意义……………………………………(1)
1.2研究选取桂村的理由………………………………(3)
1.3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6)
1.4研究方法……………………………………………(7)
1.5本书各章简介………………………………………(13)

第二章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6)
2.1中国乡村社区研究…………………………………(16)
2.2科技下乡研究………………………………………(18)
2.3人类学视野中的技术一文化观……………………(21)
2.4人类学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剖析………………(33)

第三章科技下乡的界定与历史回溯………………………(37)
3.1科技下乡界定………………………………………(37)
3.2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科技下乡…………………(38)
3.320世纪50~70年代的科技下乡…………………(43)
3.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科技下乡…………………(48)

第四章桂村概貌……………………………………………(63)
4.1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63)
4.2民族、语言与习俗…………………………………(65)
4.3居民点………………………………………………(66)
4.4小康文明示范村……………………………………(68)

第五章乡村科技的推广与服务……………………………(71)
5.1科技乡村……………………………………………(71)
5.2乡村科技的推广机制………………………………(81)
5.3乡村科技的服务机制………………………………(96)
5.4科技乡村的苦恼………………………………(105)

第六章乡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109)
6.1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排拒现象分析…………………………………………(110)
6.2多元产业结构:家庭小规模土地经营排拒农业产业化的解决途径…………………………(116)
6.3多元产业结构下的"公司+农户"……………(121)

第七章村庄内的市场交换与乡村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133)
7.1村级集市…………………………………………(134)
7.2村庄内部生产交换的市场性……………………(144)
7.3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的二元格局性………………(152)

第八章乡村新网络专家:文化农民………………………(157)
8.1乡村新网络专家的类别…………………………(157)
8.2文化农民:乡村新网络专家……………………(163)
8.3文化农民对"文化"的解释……………………(167)
8.4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农民与农民自觉………(170)
8.5文化农民的培养…………………………………(171)

第九章乡村文明社区的风尚………………………………(173)
9.1乡村时尚…………………………………………(173)
9.2乡村文明之风……………………………………(183)
9.3乡村文明社区建设与乡村发展…………………(187)

第十章乡村教育与乡村人才培养…………………………(192)
10.1桂村年轻人受教育现状…………………………(192)
10.2初中厌学、辍学原因……………………………(196)
10.3乡村人才培养思路………………………………(200)

第十一章结果与讨论………………………………………(205)
11.1研究的主要结论…………………………………(205)
11.2参与社区建设:新时期中国人类学的学科责任………………………………………………(208)

第十二章余论:乡村社会的知识体系……………………(214)
12.1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及文化成因………………(214)
12.2关于两类知识体系冲突的理解…………………(226)
12.3当地人的态度与实践……………………………(231)
12.4未来的策略………………………………………(238)
附录…………………………………………………………(249)
参考文献………………………………………………(285)
后记……………………………………………(29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