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梦、立异、标新——青春文学杂志书研究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逐梦、立异、标新——青春文学杂志书研究

39.8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晓红、张硕勋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5-07

仙谷诗兰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晓红、张硕勋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9
  • 版次 1
  • ISBN 9787522707174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页
  • 字数 256.0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快速普及,大众媒介全面参与并有力推进着我国文学的快速演变,杂志书就是新时期媒介融合的**呈现。本著作选择新文学生态下的青春文学杂志书作为研究对象,从梳理青春文学杂志书发展历史入手,运用文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外部生态变化及其对内部生态中作家(编辑)、文本、读者、传播媒介、营销渠道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与关联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策略和新文学生态下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困境以及可能的出路。
【作者简介】
张硕勋,男,汉族,1972年生、,甘肃省宁县人,法学博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多年来致力于大众传播、民族志传播、文化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两项,其他类别项目六项。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  相关概念厘清与界定
第一章  杂志书源流探究
  第一节  国外杂志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杂志书源流考证
    一  中国杂志书源远流长
    二  “异军突起”的中国内地杂志书
    三  “同中有别”的台湾地区杂志书
    四  近观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与日本杂志书之差异
第二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外部生态分析
  第一节  青春文学发展的新场域
    一  市场:大众文学发展的根基与新型传媒诞生的温床
    二  大众文化的勃兴与文学艺术的大众化
    三  消费社会的来临与文化消费的嬗变
  第二节  文学的边缘化与泛化
    一  出版改制与文学期刊困境
    二  文学期刊突围
    三  文学的泛化
  第三节  文本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分众化
    一  分众化的现实基础
    二  分众化的理论基础
    三  分众化的实践
第三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内部生态的嬗变
  第一节  作家/编辑:明星化的生产者
    一  青春作家的逐梦轨迹
    二  青春作家的身份认同
    三  青春作家/编辑的文学主张与文学理念
    四  青春文学杂志书作家/编辑的市场意识与读者意识
    五  青春作家对文学生态的改变与重构
  第二节  被媒介建构的青春文学杂志书
    一  媒介对青春文学作家的塑造
    二  进入“议程设置”的青春文学事件
  第三节  粉丝化的读者
    一  粉丝文化的崛起
    二  读者阅读的影像化、娱乐化和时尚化
    三  自我宣泄与精神抚慰
    四  跨越与融合不同传播介质的文学接受
    五  青春文学杂志书对读者的影响
第四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对象与主题
        一  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  对远方的迷恋――流浪
    三  对爱情的憧憬
    四  对日常生活的描摹
  第二节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叙事模式
    一  第一人称叙事
    二  情绪化的叙事结构
    三  可靠与不可靠的叙事者干预
  第三节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混合媒介叙事
    一  封面的视觉设计
    二  图像作为小说叙事的一部分
    三  文字叙事中其他媒介叙事技巧的使用
    四  视觉化的语言
第五章  青春文学杂志书的“困局”与“新局”
  第一节  生活的苍白与艺术的肤浅
    一  青春文学杂志书作者写作经验单薄
    二  艺术上的肤浅
    三  文学神圣性、责任性的缺失
  第二节  主流批评的缺失
    一  媒体批评
    二  同龄人的“酷评”
    三  主流批评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生存之道:品牌创建与全方位延伸
    一  国家出版政策的限制与解禁
    二  品牌的创建
    三  联手新兴网络传媒,实现品牌的全方位延伸
结语
    一  如何看待文学与市场、媒介的关系
    二  如何看待纯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关系
    三  如何看待青春文学作家在艺术上的追求
    四  如何看待青春文学杂志书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