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9.9 4.3折 ¥ 69 全新
库存78件
作者许培军,周金萍主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4971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1316271
上书时间2025-01-10
二、文献综述
利用中国知网,通过搜索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和“小学”,共搜索出2550篇文献。因为内容繁杂,我们粗略地依据标题和关键词进行大致分类。分类如下:
1.理论研究。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一种研究视域,从必要性和重要性等维度分析中小学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应然追求,即应该学习什么。但呈现的只是零星的观点,没有系统的多维度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系统课程的匹配。
2.实践研究。多基于课堂教学需渗透传统文化这一基本理念前提下,研究相关的项目实践,有一些具体零星的案例。从众多案例的实践分析看,小学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大多以三种型态存在。第一,学科教学渗透;第二,主题课堂教学;第三,传统文化活动。
查阅出来的文献大多围绕“校本课程”展开研究,但不同的课程型态特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的操作实施则缺乏系统,零散细碎。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不断借鉴和创新,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型态,探究策略和方法,使之相互关联,形成系列,渐次深入,达成良好效果。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涉及面很广,本次研究中心我们聚焦于价值利益、人与自然、人道伦常、人与自我等几方面积极的文化精神来进行课程学习:重义轻利,义利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礼制秩序,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内外平衡等。
校本课程:依据前面的分析,我们采用特长能力类、专题知识类、主题探究类、项目学习类四种课程型态,进行体艺技能学习、优秀诗文积累、国学精神认知、文化综合实践等内容,系统地构建和实施,包括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实施策略、课时安排,多元评价等。学科渗透类不纳入此课题研究,它属于国家课程范畴,由各学科教研组进行。
实施策略:具体指向以上四类课程型态的高品质课例研究,从中梳理和提炼思路、内容、策略、办法。
(二)研究假设
它是针对学校现代教育课程的一种补充,要围绕“立德树人”构建系统的教育内容,要准确地定位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价值,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精要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建立丰富的课例,建设配套的资源,安排适当的课时,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学习的常态,传统文化课程才能落地生根,解决以上问题。
(三)研究目标
1.聚焦传统文化精神,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课程课例,丰富学生相关知识,提升相关技能和传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修养人格。
2.以课例的形式,探究不同课程型态特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获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为系统的课程构建打下基础。
(四)研究内容
1.构建系统学习内容,发掘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本书中的课程包括市级课程、中华书局课程和本校开发课程。课程内容上要整体安排,专题知识类的优秀诗文学习要系列化,贯穿小学6年,大量积累并能吟诵;艺术技能学习要与美术学科整合,分种类安排到合适的年级,初步了解和掌握;主题探究类要开设国学精神认知课程,理解精神内涵,提升认知水平;项目学习整合要融入生活实践审美,获得真实体验和喜爱。这些课程内容最核心的是要从价值利益、人与自然、人道伦常、人与自我四个方面,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并与我校“爱心、责任、尊重、勇敢、诚信、勤奋”的六德结合起来,获得精神滋养,培育良好人格。
2.课程型态中不同教学策略的课例探究
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型态的划分,设置特长能力类、专题知识类、主题探究类、项目学习类的课程型态,研究具体课例,研究实施策略,循序渐进,形成课程型态上的一脉相承,便于学生“身入”“心入”“情入”,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属于行动研究的范畴。针对翠微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全体学生,利用四类课程型态,研究相应课例。具体行动思路:明确教育价值—确认问题或任务—制定行动举措—实施举措—阶段反思—修改举措—再次实施—问题解决。
在行动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它们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利用文献法解决研究中关于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论诉求,如传统文化价值的解读、研究视角的选取、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等。
案例法主要通过实践中系列课例研究、实践、分析和改进,从局部到整体,以小见大,归纳和梳理出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的不同课程型态的特点及关系,实施策略和方法。两种研究法交织进行,互为促进。
每一类课程都需要定位传统文化教育价值,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确定每个系列不同课程型态的实施,设计课例。
每一类课程型态建立相关研究团队,根据学校情况,分为四大研究团队——特长能力类、专题知识类、主题探究类、项目学习类。如语文研究团队攻坚传统文化专题知识类课程;美术、体育研究团队攻坚特长能力类课程等;主题探究类、项目学习类则需要各团队联合研究。各学科整合性学习,每个团队任务各有侧重。
(二)研究过程
1.资源梳理,盘活课程。首先各团队对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做了梳理,总结出有哪些好的基础和经验,指出有哪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原有的传统艺术课程,我们将它归入特长能力类课程,并从兴趣小组的学习进入学校整体课程,排入课表。不仅排入课表,还要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并研究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融入单纯的技艺学习中,让精神滋养、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融为一体。这时候课程型态和模块的思考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比如,面塑原来只是特长技能的学习,现在我们补充了专题知识的学习探究,了解其文化发展的脉络;活动体验的项目学习也融入面塑的技能和知识。特长能力类、专题知识类、主题探究类、项目学习类四个模块学习也是四种课程型态,根据学情交织进行。
2.开发拓展,构建体系。针对学生诗性教育不够的问题,我们需要系统构建校本课程;针对学生国学知识缺失,认知水平不高的问题,我们根据传统文化对人格培育的精神影响,选取精要内容,进行主题探究,形成系列典型课例,深耕细作研究,提炼策略方法,举一反三;针对原有的项目学习,我们融入了传统文化的主题,形成系列典型课例,获得真实的学科融合和活动体验,如节日类的春节、元宵灯谜;生活情趣类的饺子文化;家国情怀的家园主题等。
如诗词吟诵积累。我们知道优秀的古诗文教导中国人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即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的价值观,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的情怀。富有诗意、富有情怀的生活将使学生拥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我们多方研讨,有了破解办法,用三年的时间,家长、教师、专家、文化公司通力合作,围绕人与自然、家国情怀、人伦五常编写制作了一到六年级系列诗文积累的读本、配套的吟诵音频、朗诵视频。其中关于诗词吟诵的研究,我们采用了三种方式:吟诵贯穿法对应诗词全方位的情感体验;吟诵突破法对应诗词理解的难点;吟诵感受法对应诗词整体格调的把握。
我们确定了短课诵读,插空零星时间,延伸家庭课外等多种方式,现在早晨、课前诵读,放学路队背诵,微信群里打卡背诵诗文,各种场合展示已成为我校诗词学习积累的亮丽风景和特色文化。我们开发设计了高年级“小博士”、中年级“小硕士”、低年级“小学士”的获奖证书,以此评价促进和激发学生。每一种证书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应该掌握的诗文目录都呈现证书上,证书制作精美,值得收藏。每个校区每学期都有诗词展示和证书颁发的仪式,已经成为翠微小学的教学常态。
3.发掘精神,研究策略。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继承和创新,主要是它的内在精神,不能只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发掘背后的思想内涵、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接轨,分析解决当下问题,探究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精神。我们梳理了小学生需要了解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的探究中,和它形成对接。这样教师的教学能直面问题,对接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接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比如语文教材中对“岁寒三友”的学习,学生将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蕴含“岁寒三友”特征的君子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