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水木流韵【】
  • 【现货速发】●水木流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水木流韵【】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1 4.7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莲华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8903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29181045

上书时间2025-01-08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水木流韵》是徐莲华的第二部散文集,共分为“水流入梦”“有风吹来” “云梯听涛”“不欠,也相忆”“乡村断想”“无用的美好”“向暖而生”等七个小辑。作者行走于城乡之间,触摸土地的冷与暖,感受人间的痛与爱,因有着切身的体验而使文字显得真诚感人。作者在追忆中思考现实,在现实的触摸中憧憬着未来,试图用文字安放对亲人和脚下土地的炽热爱恋与深沉忧思,也试图用一颗怜悯之心唤起人们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敬畏与热爱。全书文笔细腻温婉,恳切醇美,饱含着对世间万物的真情。



商品简介

《水木流韵》是徐莲华的第二部散文集,共分为“水流入梦”“有风吹来” “云梯听涛”“不欠,也相忆”“乡村断想”“无用的美好”“向暖而生”等七个小辑。作者行走于城乡之间,触摸土地的冷与暖,感受人间的痛与爱,因有着切身的体验而使文字显得真诚感人。作者在追忆中思考现实,在现实的触摸中憧憬着未来,试图用文字安放对亲人和脚下土地的炽热爱恋与深沉忧思,也试图用一颗怜悯之心唤起人们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敬畏与热爱。全书文笔细腻温婉,恳切醇美,饱含着对世间万物的真情。



作者简介

徐莲华,江苏响水人,现任响水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出版散文随笔集《水木丝语》。



目录


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管国颂) / 001


 


辑  水流的声音


 


一棵树 / 003


水流的声音 / 005


没有故乡的人 / 009


血缘牵绊 / 013


红瓦房 / 018


青春碎片 / 021


四年祭·吾父 / 024


一些话,想与父亲念叨 / 028


中元节随记 / 030


冬至心语 / 032


“闺女,我想和你deng deng” / 033


 


第二辑  有风吹来


 


2019,小城首场文化记忆 / 037


置身作家间 / 040


冷春 / 042


六月荷田 / 044


情系喀拉峻草原 / 045


白石峰·断章 / 049


山中幽静好读书 / 052


桂树,婆娑 / 055


来了,我不想走 / 057


一路向西 / 060


见证情与爱 / 063


风起云飞扬 / 066


 


第三辑  云梯听涛


 


大地之脉 / 071


小城的母亲河 / 074


守望灌河 / 078


乡村一瞥 / 083


韩家荡 / 086


周集沙庄 / 089


黄河故道云梯关 / 092


云梯听涛 / 099


写写六套吧 / 101


 


第四辑  不欠,也相忆


 


如果我失忆了 / 111


在南京过年 / 116


金陵遇雪 / 124


徐姥姥难做城里人 / 126


2018年6月22日记事 / 128


宽恕 / 130


学会说“不” / 132


准备礼物 / 134


我的美发师 / 136


二姐梅芳 / 138


花子的平凡世界 / 144


 


第五辑  乡村断想


 


站在脚下这片土地 / 151


记忆童年 / 156


目光游离 / 161


渴望有处乡村小院 / 165


说说“贫”与“扶” / 167


我留恋的村庄 / 170


小南拐,我求学的站 / 172


想念大槐树 / 174


跟着母亲去拾荒 / 176


山芋唱主角 / 179


 


第六辑  无用的美好


 


一束光 / 185


再读《姥姥语录》 / 186


读叶兆言《无用的美好》 / 189


印象荀海 / 192


心灵之震


——《九旬老人的诗意人生》成文前后 / 195


慵懒时光 / 198


 


第七辑  向暖而生


 


让心安静 / 203


不是“不” / 207


声音 / 208


让人窒息的春 / 209


记住这个日子 / 210


渐入正轨 / 212


口罩下的人们 / 213


期待一场花事 / 215


特别家书 / 217


向暖而生 / 212


 


附录


不虚此行藉岁月


——读徐莲华散文集《水木丝语》有感(邵建) / 227


你让我感慨,我与你共鸣


——读徐莲华的《水木丝语》(喻立纯) / 231


 



刹那花开,人生本真的美好 / 234



内容摘要

《水木流韵》是徐莲华的第二部散文集,共分为“水流入梦”“有风吹来” “云梯听涛”“不欠,也相忆”“乡村断想”“无用的美好”“向暖而生”等七个小辑。作者行走于城乡之间,触摸土地的冷与暖,感受人间的痛与爱,因有着切身的体验而使文字显得真诚感人。作者在追忆中思考现实,在现实的触摸中憧憬着未来,试图用文字安放对亲人和脚下土地的炽热爱恋与深沉忧思,也试图用一颗怜悯之心唤起人们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更多的敬畏与热爱。全书文笔细腻温婉,恳切醇美,饱含着对世间万物的真情。



主编推荐

徐莲华,江苏响水人,现任响水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出版散文随笔集《水木丝语》。



精彩内容

序: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

管国颂

 

徐莲华又一本新作《水木流韵》就要出版了,她嘱我写上几句。其实在动笔之前,我一直很纠结,2018年,她出版了《水木丝语》,我写了序《每一丝心语都归于美的旅程》,其中,“美的旅程”算是我当初对莲华写作的一种看法,和对她作品的一种归类式的评价。“文由心生”,写文章的人当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内心,而“美”的感受和“美”的抒发,对于写作几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么多年,美,根植于作者的内心,别人不能撼动,自己也不会舍离;她循着这样的路径,体会着过往,也慰藉着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再读《水木流韵》,我以为作者“美”的一切,归根结底,还是长久以来内心对故乡的一种认同。对于作者而言,没有故乡就没有美,甚至没有生命,所谓《水木流韵》,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纯粹就是故乡风物的自然赋予,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

莲华从小生活在乡村,现在她把它唤作故乡。那个叫“响水县周集公社沙庄大队高庄生产队”的地方,我没有去过,但我固执地认定,当莲华至今还用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叫法,高庄对于莲华一生的写作,就是一种永远舍离不了的文本原创的母体,无论高庄是贫穷还是富裕,她都始终如一地怀着急切、单纯和热烈的情怀,去努力地表现。像马尔克斯笔下马孔多小镇、汪曾祺从小生活的运河边小城高邮、莫言《红高粱》里的山东高密,这些大家,他们都没有轻易地离开母体,相反,他们对于母体的依恋、执着,近乎于痴迷。故乡是很多写作人绕不开的素材,莲华在《水木流韵》中,发自肺腑地用倾诉的笔调,同样实践着对故乡人和事的讲述。

在《一棵树》里,作者以“树”作为故乡表达的意象,深情地写道:“我脑瓜里,一直有一棵树。它枝繁叶茂,盘根错节,长在我家与生产队之间的路口。它好似一幅画,静如伞盖,动若蓬团。从外面回来的我,走近它,就走近了家。”树的吸引力对于作者如此之大,不是因为它是树,而是作者心灵深处被异化的家。“我依稀看到了我的母亲,那个坚韧像树的母亲。她根植乡土,开枝散叶,生姿勃发。她目光慈爱,笑意暖暖,如枝叶婆娑,随时随地丰满着我记忆的天空。”哦,一棵树,岂止是家,更是母亲的化身,难怪想念一棵树,想得那么厉害,以至开始怀疑到自己的记忆。常常魔怔似的发问,“那棵树,到底长在哪儿呢?”说实在的,我很喜欢《一棵树》这样的作品,既平和又有深度,耐读而不失韵味。一棵树和一篇作品乃至一本书一样,只有也必须要有来自故土的气血,才能赋予作品以鲜活的光彩。在《一棵树》里,我们读到的,就是“想念那棵树,也想念母亲。想念母亲,也想念那棵树。恍惚间,竟然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来过我的生活。然而,我又很笃定,它深情根植于自己生命之中”。

《水木流韵》 这部文集收录了作者自《水木丝语》以后创作的散文。应该说,作者这个时期的写作,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我是关注的,因为这些作品的情节,大都围绕着作者生活的或曾经生活过的圈子展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有的则是平民百姓、普通人家赖以生存的家园,散发着浓浓的人间烟火的味道,所以作者才会“每每站在老家的土地上,仿佛父母亲就在不远处看着我。像我看着他们那般。偶尔,我也会想象一下,称作爷爷奶奶的那两位老人家。我是他们孩子的孩子,想到他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我是徐姓的后代,既然祖先赐给了这个姓氏,自己就没有忘记的借口”(《血缘牵绊》)。平静中的叙述,不急不躁,以唠家常的口吻,传递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土著文化的思想。

马尔克斯在他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这样说:“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这段话里,马尔克斯实际上已经把写作的真谛告诉了我们,写作离不开生活,而一种生活和另一种生活又是有所区别的,我们要付诸笔下的,必须是也只能是那些能给记忆留下印痕的生活。比如,曾经作为校舍的《红瓦房》——“每次回老家,行进在昔阳渠西岸,都会远远地望见那排房子。那排坐落在昔阳渠东侧的红瓦房——我小学读书的地方。(后来)小学毕业后的几十年里,我再没有走进那排红瓦房。若究其原因,似乎说不清道不明。不是不敢,也不是不想。那里早已不是学校,只是空落落的一排房子,且越来越旧的一排房子。我真怕一脚走进去,小学时光会被踩得支离破碎。”这么清晰的记忆,原来首先是发自内心的珍惜,对过往,以怀念,对故乡,以感恩。这样的散文题材与细节,在《水木流韵》里比比皆是,俯拾即得。“立于望海楼前,试图想象黄河入海的波澜壮阔。时间无情。时间无痕。水东流,海东移。浪花淘尽,沧海横流,都付诸笑谈中。此处此时,香火颇盛。临时戏台上,不知何处民间团体正在唱戏,观者百人有余。禹王庙前,嬉嬉闹闹,不见厚重沧桑。唯见,烧香拜佛,古戏不古。想着文字中的描述,曾经的关隘要塞,曾经的忠孝报国……”《乡村一瞥》,说是一瞥,实际上是对乡村的一次人文回望。在《记忆童年》里,作者以少时故乡的感观,抓取了老屋、池塘、知了,自然、劳动、玩耍和炊烟、夏夜、母爱等这些乡村元素,让记忆的场景再现,并鲜活灵动起来,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恰好反映了作者观察生活的一种审美视角。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学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网络文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必须是双向,且又充满了正面积极的因素。具体到散文写作,我们欣喜地发现,散文文本除了固有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之外,在结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更为灵活,让人觉得散文完全存在多种叙述方式的可能性。《周集沙庄》应该说是散文写作上的一种创新。“老家沙庄村,史上因土质疏松如沙而得名。沙庄的前身也叫‘王沙庄’。据说,从南河过来一王姓人家,到这里后,买了一大片沙土地,雇用了不少农工种地。庄稼长得好,收成多,成了一方地主。王家身价高了,姓氏自然跟着响亮。于是,将王姓加在所居庄子前头。民间有句不文明的话,叫‘癞狗乍得一身毛’,或许,就暗指类似王地主一样的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王沙庄’又去掉‘王’字,改名‘沙庄大队’。再后来,又称为‘沙庄村’。”以小说讲故事式的白描开始,让引经据典的史记传统方式穿插其间,我以为这不失为散文创作中可以借鉴的一种好的方法。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散文的末尾,大胆运用了报告文学的实录方式,将沙庄的高龄老人一一加以记录,让一篇散文同样兼具了史料性。

当然,呈现在《水木流韵》中的徐莲华散文,要说多种叙述方式的可能性的实践,还有很多。像《写写六套吧》,作者从写六套的历史开篇,回归到六套的人文景象,不仅语言活跃,铺开叙述的结构方式也别具一格。长期以来,我们读的很多散文,包括一些大家的,他们程式化的写作,让后来者觉得高峰太高,他们多少年不变的格局,我们还要尊崇为一种“风格”。时代在变,传统和现代的一切,都在碰撞中相互交融,在交融中创新,文学不可能例外,作为实践者,徐莲华在散文写作上的探索勇气,一定会使我们有所思考。

徐莲华比较喜欢用“水木”结集她的散文,这除了在散文“小清新”上有所追求之外,恐怕更多的还有追求散文品质上的清新。由于作者在《水木流韵》散文写作上,进行的叙述方式多种可能性的实践与尝试,让《水木流韵》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同样也包含了多种“小清新”的可能。像《站在脚下这片土地》一开篇就有了思想的脉络:“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土地的期许可能更为深切。人到中年,自己越来越关注脚下土地的状态。当‘粗暴’式的耕种蔓延,尤其让人忧心。浅耕甚至不耕,多化肥的催劲,锄草剂的滥用,秸秆的简单处理,农药的过剩残留。诸如此类。过度与随性,皆为对自然的冷漠。若土地有知,亦会流泪伤感。好农人会像爱孩子那样爱土地。土地也离不开好农人。种植、调整、休养、再种植。合理安排,方得生生不息。”文字简约,语言质朴,和故乡田地上生长起来的庄稼一样,蓬勃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与河流皆老,与身旁的世界隔了不止一层。河流疲乏,泛不起银光。我疼,疼得只想用泪为它取暖。”这是作者写在《水流的声音》前的题记,诗的语言牵引着水流在越帆河的灵动。“我与河流皆老。”“每次回乡下老家,都要经过曾经的越帆河。在河前冠上‘曾经’一词,只因河道日渐消瘦消逝。不知何时淤塞,也不知何时谁将大段河道改种了庄稼。”这是一种现实对于理想压迫的“老”,也是一种思想上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作者在被压迫中,发出“我疼,疼得只想用泪为它取暖”的呼叫。看着曾经的越帆河,作者“突然想到了战天斗地开沟挖渠的前辈。他们用手挖,用肩抬,用车推,挖出一条条河,挑成一道道渠。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不擅长讲大道理,却懂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如今,河道整治早已进入机械化。机械一挥,所到之处土起土落,好像人工已成多余。不少地方的河道,疏浚与淤塞,反反复复,实属美中不足。水、土、草、木乃属一体,乡村综合治理前路漫漫”。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作者让文章不仅有了自己感受的体温,更有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思索。

近年来,徐莲华的散文写作,热度很高,势头很好,同时,对于她自身和文本两方面,要突破和尝试的东西也很多。《水木流韵》就要出版了,基于作者有扎实的生活根基,和良好的文学涵养,我相信,莲华今后的散文写作,一定会有更亮丽的明天。

对故乡,活着唯有讲述。徐莲华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