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石墨烯电磁特性与应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石墨烯电磁特性与应用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119.9 6.1折 198 全新

库存57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卫兵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80150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1517272

上书时间2025-01-0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石墨烯的发现1
1?2石墨烯的特性简介2
1?3石墨烯的研究现状3
1?3?1国外相关现状6
1?3?2国内相关现状7
1?4石墨烯的制备7
1?4?1机械剥离法 8
1?4?2外延生长法 9
1?4?3氧化还原法10
1?4?4化学气相沉积法11
1?5石墨烯的转移13
1?5?1湿法转移13
1?5?2卷对卷转移14
1?6石墨烯图案加工14
1?6?1激光刻蚀法14
1?6?2离子刻蚀法15
1?6?3喷墨打印法 16
1?6?4衬底加工法 17
1?7石墨烯的表征19
1?7?1图像类表征19
1?7?2图谱类表征21
参考文献21
第2章 石墨烯的电磁特性与建模33
2?1引言33
2?2石墨烯的电学特性33
2?2?1石墨烯的电子结构33
2?2?2多层石墨烯的能带结构36
2?2?3缺陷和边缘的影响39
2?3石墨烯的光学特性43
2?3?1线性光吸收43
2?3?2非线性饱和吸收44
2?3?3电/光致发光46
2?4石墨烯的电磁模型49
2?4?1石墨烯的电导率49
2?4?2表面阻抗模型51
2?4?3介电常数模型51
2?5石墨烯的调控方式54
2?5?1偏置电压调控54
2?5?2电解质增强调控54
2?5?3量子点调控56
参考文献56
第3章 太赫兹应用63
3?1石墨烯表面波应用63
3?1?1石墨烯表面等离激元特性63
3?1?2石墨烯扫描波束平面透镜65
3?1?3石墨烯Luneburg透镜69
3?1?4石墨烯柔性表面等离激元器件74
3?1?5石墨烯平面电磁“黑洞”80
3?1?6石墨烯全光逻辑门84
3?1?7石墨烯纳米条带与谐振环的等离激元开关87
3?2石墨烯空间波应用93
3?2?1石墨烯对空间波的调控机理93
3?2?2石墨烯可调Fabry?Pérot谐振腔的波前控制99
3?2?3石墨烯数字超材料104
3?2?4石墨烯可重构超表面110
3?2?5石墨烯反射幅度调制器113
3?2?6石墨烯太赫兹波束扫描天线114
3?3石墨烯导行波应用121
3?3?1石墨烯对波导的调控机理122
3?3?2石墨烯电致吸收调制器125
3?3?3局域等离增强电光调制器130
3?4国内外前沿实验进展137
3?4?1石墨烯太赫兹调制器137
3?4?2石墨烯太赫兹探测器138
3?4?3石墨烯太赫兹源142
参考文献144
第4章 微波、毫米波静态电阻膜应用153
4?1石墨烯均匀方阻特性153
4?2石墨烯透明吸波屏蔽盒154
4?3高电导率石墨烯膜毫米波阵列天线158
4?4石墨烯无线应力传感器161
4?5石墨烯吸波透波一体化频率选择表面164
4?6石墨烯全向电阻的九路功分器166
4?7大面积多层石墨烯的微波吸波器170
4?7?1多层石墨烯的阻抗特性171
4?7?2吸波器的传输线模型172
4?7?3吸波器的设计及分析174
4?7?4加工方法及实验验证180
4?8石墨烯条带的微波波束控制182
4?8?1单元的设计及等效电路模型183
4?8?2基于石墨烯条带的阵列排布186
4?8?3实验验证及讨论188
4?9掺杂石墨烯的透明柔性超宽带吸波器190
4?9?1硝酸对石墨烯的掺杂效应191
4?9?2超宽带吸波器的结构及性能195
4?9?3超宽带吸波机理分析200
4?9?4样品加工过程及测试结果204
4?10国内外前沿实验进展208
4?10?1基于石墨烯电容的宽带可调雷达吸波器208
4?10?2基于石墨烯电容的幅频双控雷达吸波器210
4?10?3柔性石墨烯微带贴片天线211
4?10?4多模可重构微带天线212
4?10?5基于石墨烯的超宽带天线213
参考文献213
第5章 微波、毫米波可调电阻膜应用218
5?1表面电导率/电阻可调特性218
5?2石墨烯可调SIW衰减器219
5?2?1可调SIW衰减器的理论219
5?2?2样品加工及测试结果227
5?3石墨烯可调微带线衰减器229
5?3?1可调微带线衰减器理论229
5?3?2样品加工和测量结果237
5?4石墨烯CPW衰减器和槽线衰减器241
5?4?1可调CPW衰减器的理论分析241
5?4?2可调槽线衰减器的理论分析245
5?4?3样品加工和测量结果247
5?5石墨烯可调耦合线衰减器251
5?5?1基于石墨烯的可调耦合线衰减器的结构251
5?5?2覆盖单层石墨烯的间隙的理论分析253
5?5?3覆盖石墨烯“三明治”结构的间隙的理论分析256
5?5?4基于石墨烯“三明治”结构的耦合微带线衰减器的设计259
5?5?5样品测量结果261
5?6石墨烯宽带可调同轴衰减器264
5?6?1同轴衰减器的理论分析264
5?6?2样品加工和实验测试269
5?7石墨烯微带衰减器及其在天线中的应用271
5?7?1石墨烯微带衰减器271
5?7?2增益可调喇叭天线274
5?8石墨烯的衰减、放大和传输一体化动态可调SSPP器件278
5?8?1基于SSPP衰减、放大的一体化器件的设计278
5?8?2仿真和实验结果290
5?9石墨烯/金属复合结构的微波波前动态调控292
5?9?1编码单元的设计293
5?9?2基于石墨烯/金属复合结构的二进制编码单元应用场景297
5?9?3实验验证303
5?10石墨烯极化变换器305
5?10?1极化变换的原理及极化变换器单元设计305
5?10?2基于石墨烯的极化变换器性能309
5?10?3实验验证及讨论313
5?11石墨烯“三明治”结构超薄动态可调吸波器316
5?11?1石墨烯“三明治”结构及其动态可调机理316
5?11?2吸波器模型设计及仿真结果318
5?11?3等效电路模型320
5?11?4表面电流分布323
5?11?5参数影响分析324
5?11?6样品加工与测量结果327
5?12石墨烯可调宽吸中透吸波器329
5?12?1宽吸中透器件的传输线模型330
5?12?2基于石墨烯的FSR原型设计332
5?12?3设计模型在其他频段的适用性334
5?12?4可调传输窗口的实现335
5?12?5实验验证338
5?13可调宽带吸波器342
5?13?1宽带吸波器的设计原理342
5?13?2宽带吸波器的可调性346
5?13?3低方阻可调的石墨烯的设计与测试347
5?13?4可调宽带吸波器的加工测试348
5?14石墨烯柔性可调SSPP波导衰减器349
5?14?1柔性可调SSPP波导衰减器的理论分析350
5?14?2样品加工和测量结果358
5?15国内外前沿实验进展361
5?15?1基于少层石墨烯的宽带微带衰减器361
5?15?2基于石墨烯的可调滤波衰减器361
5?15?3基于少层石墨烯薄片的电压控制可调衰减器363
5?15?4石墨烯的毫米波波束可重构天线364
5?15?5基于少层石墨烯的电压控制可调谐平面天线367
5?15?6基于少层石墨烯的电压控制可调谐移相器368
5?15?7基于石墨烯纳米片的共面波导可调衰减器369
参考文献372
第6章 应用前景展望380
6?1全球石墨烯产业概况380
6?1?1欧盟380
6?1?2美国382
6?1?3英国383
6?1?4日本384
6?1?5韩国385
6?1?6中国385
6?2商业化应用386
6?2?1欧洲388
6?2?2北美391
6?2?3亚洲393
6?3发展趋势介绍394
6?4结语398
参考文献399



内容摘要
1章绪论

1.1石墨烯的发现

石墨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包裹的二维(2D)蜂窝晶格中的物质构成,是其他所有维度碳材料的基本构成单元(见图1.1[11。它可以包裹成零维(0D)的富勒烯,卷成一维(1D)的纳米管,也可以堆叠成三维(3D)的石墨。虽然石墨烯是在2004年发现的,但理论上,人们研究石墨烯或“2D石墨”已经有70余年了[2-4]。在此之前,基于石墨烯的理论模型早已蓬勃发展,且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碳基材料的性能,还被作为(2+1)维量子电动力学的凝聚态类似物[5-7]。另外,尽管石墨烯是3D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被当作一种“学术性”的材料[6]存在,人们认为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且在形成弯曲结构(如煤烟、富勒烯和纳米管)方面不稳定。直到这个古老的2D模型意外成为了现实[&.9],特别是后续实验[10.]直接证实它的载流子是一种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从此,石墨烯的“淘金热”正式开始。

80多年前,LandauPeierls认为严格意义上的2D晶体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在自然界不可能存在[12-14]。他们的理论指出,低维晶格中热波动的发散贡献将导致原子产生位移,超过任何有限温度下原子间的距离。这个理论后来被Mermin扩展[15],并得到了一系列实验观察的“有力支撑”。事实上,薄膜的熔化温度随厚度的减小而迅速降低,并且通常在几十个原子层的厚度时已经变得不稳定(分离成岛或分解)[16.7]。因此,单原子层一直作为三维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通常是外延生长在具有匹配晶格的单晶的顶部。而早期制造石墨烯的尝试主要集中在化学剥离上。石墨块需要被插层[18]才能剥离,这样通过插层,石墨烯平面会被层间原子或分子分开。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大分子是可以插入原子平面中间的,使两边分离,由此产生的化合物可以看作嵌入在3D矩阵中的孤立的石墨烯层,但这通常会产生新的3D材料。人们通常可以在化学反应中去除插层分子,从而获得含有堆叠和卷曲的石墨烯薄片层,如石墨污泥(Graphitic Sludge)[19-21]。但由于其不可控的特性,石墨污泥没有引起太多关注。早期也有尝试生长石墨烯的,如用生长碳纳米管的方法生长石墨烯,但只能产生厚度超过100层的石墨薄膜[2],一直无法制备出石墨烯来。因此,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2D单原子层只能作为3D结构的组成部分,脱离3D结构的2D材料是不存在的。

直到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俄裔科学家安德烈海姆(A.K.Geim)和康斯坦丁(K.S.Novoselov)在实验中发现了石墨烯[8]和其他独立存在的二维原子晶体(如单层氮化硼和半层BSCCO[9],这一“共识”才被打破。这些二维晶体可以在非晶基底[9-11]以悬浮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