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167.6 5.9折 ¥ 286 全新
仅1件
作者[清]张佩纶 著,石向骞 王双 孙春青 郭海莉 点校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428315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86元
货号29340481
上书时间2024-12-28
《涧于集》二十卷,清张佩纶(1848—1903)撰,含文集二卷、诗集四卷、电稿一卷、译署函稿一卷,奏议六卷、书牍六卷。末附录三篇。张佩纶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同治辛未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等职。张氏学问渊深,其诗文为同光文学中“剽健精悍”风派的代表。其电稿、书牍、奏议等,反映了他整顿吏治、兴办洋务和对外关系的思想,是研究清末清流派和中法战争尤其是马江战役的重要资料。
当下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化以及文学观的嬗变,张佩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著作的学术价值越来越高。《涧于集》的整理出版,能够填补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有助于廓清张佩纶这一著名人物身上的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这不仅可弥补对张佩纶研究的不足,亦可推动对清流派的整体研究,进而形成对从中法战争到庚子事变这一段历史更为清晰的认识。
石向骞,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曾任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志•河北卷》副主编,并获全国艺术科学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唐山曲艺志》获唐山市第1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点校的《永平诗存》获唐山市第1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史梦兰集》获唐山市第1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
王双,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孙春青,文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郭海莉,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文集
诗集
电稿
译署函稿
奏议
书牍
附录
整理后记
《涧于集》二十卷,清张佩纶(1848—1903)撰,含文集二卷、诗集四卷、电稿一卷、译署函稿一卷,奏议六卷、书牍六卷。末附录三篇。张佩纶祖籍河北省丰润县,清同治辛未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等职。张氏学问渊深,其诗文为同光文学中“剽健精悍”风派的代表。其电稿、书牍、奏议等,反映了他整顿吏治、兴办洋务和对外关系的思想,是研究清末清流派和中法战争尤其是马江战役的重要资料。
当下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化以及文学观的嬗变,张佩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著作的学术价值越来越高。《涧于集》的整理出版,能够填补清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有助于廓清张佩纶这一著名人物身上的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这不仅可弥补对张佩纶研究的不足,亦可推动对清流派的整体研究,进而形成对从中法战争到庚子事变这一段历史更为清晰的认识。
石向骞,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曾任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志•河北卷》副主编,并获全国艺术科学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唐山曲艺志》获唐山市第1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点校的《永平诗存》获唐山市第1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的《史梦兰集》获唐山市第1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
王双,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孙春青,文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郭海莉,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整理后记(节选):
佩綸性不喜空言理學,而操履嚴毅,丰采剛峻,隱合於漢宋名儒。居恒常以蘇子瞻自況,文章、氣節及遭際之坎坷亦頗似之。所著有《管子學》二十四卷、《穀梁起癈疾補箋》二卷、《春秋左氏傳續紀》三卷及雜著多種。又嘗著《莊子古義》《晉書補注》,均未遑脱稿,僅創長編而已。
雅喜聚書,晚年藏庋尤富。於宋元精鈔本,輒手自校勘。曾仿《四庫全書》例,撰成《寫管齋書目》若干卷藏於家。
蕢齋殁後,其平生所作詩、文、奏議、書牘,及所擬函稿、電稿,由公子志潛裒集刊行,總名《澗于集》。
張志潛,字仲黯,一字仲炤,光緒二十八年赴河南應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順天鄉試,中舉人。三十三年考試録用内閣中書,曾任職於憲政編查館。除編刊《澗于集》外,志潛又主持影印蕢齋手稿《管子學》《澗于日記》《澗于中丞遺墨》等數種,發潛顯幽,功莫大焉。志潛又竭力保存豐潤張氏藏書及結一廬藏書,避兵盜,防水火,掩覬覦者之耳目,乃至忍心與弟、妹争訟。其良苦用心,可以想見。
志潛去世後,藏書由其子張允僑(字子美)保存。公元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張子美先生位於上海市静安區南陽路七十號的寓所遭抄家,書籍被清出,中有精本二巨篋交由上海市黄浦區新昌路房管所代管,一九六七年又移交上海圖書館。一九八〇年,張子美先生將這批藏書悉數捐贈上海圖書館,計有善本古籍四百四十九種,共三千二百四十七册,其中宋元本五十餘部八百餘册,多爲稀世珍本。
二〇一三年,張子美之子,北京大學教授張恭慶先生攜胞妹張怡、胞弟張恭慈向上海圖書館盡數捐贈其家藏祖輩手稿等文獻。其中一百七十册,爲張佩綸著作(《管子學》《管子札記》《莊子札記》等)、日記、詩文手稿,張印塘詩文稿,及朱學勤《結一廬日記》稿本等。另有一百册,爲張佩綸與李鴻章、李鴻藻、陳寶琛、吴觀禮、左宗棠、王懿榮、柯逢時、黄國瑾、奎斌、陳啓泰、黄體芳、寶廷、袁昶、穆圖善、鹿傳霖、于式枚等政治人物數十人往來信札,以及佩綸與邊粹玉、李經璹、張人駿、朱溍、宗得福、張士珩等家人親戚往來信札,共四千八百餘通。上海圖書館館長吴建中稱,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圖書館所接受的數量、價值的歷史文獻捐贈。此後上海圖書館編纂《張佩綸家藏信札》十六巨册,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志潛編刊《澗于集》,凡二十卷,含文集二卷、詩集四卷、電稿一卷附譯署函稿一卷、奏議六卷、書牘六卷,特倩黄岡饒星舫寫樣,陶子麟刻板,是爲豐潤澗于草堂張氏刊藏本。今整理出版《澗于集》,即以此爲底本,集中各卷排列次序,則依從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所收《澗于集》影印本。實則集中各卷乃次第刊成,奏議先,文集遲,前後歷時十年之久。
奏議六卷,刊於民國七年。有戊午仲秋張曾敭序,戊午秋七月華世奎序,丁巳夏五月朱祖謀跋,丁巳夏五月張志潛跋,收張佩綸光緒元年至二十八年所上各類奏摺一百六十三件。開卷扉頁正面隸書題書名“澗于集”,背面篆書識“豐潤澗于艸堂張氏刊藏”。卷首正面繪有張佩綸肖像一幅,題曰“蕢齋中丞五十歲小影”,款曰“丁酉春二月黄山壽”,鈐印“山壽”。背面隸書題像贊一首:“勁艸屈軼,威鳳歸昌。天誕英喆,式重巖廊。猗歟先生,藴德含章。青蒲伏奏,忠讜激揚。横流砥柱,中外之望。寶劍一吷,神鋒斂芒。才不竟用,流涕雒陽。遺容瞻拜,心爇瓣香。”署“受業秦綬章拜題,世愚姪何維樸拜書”。卷六尾頁左下角鐫“歲在丁巳黄岡饒星舫寫于滬上”。
詩集四卷,刊於民國十年。有辛酉十月陳寶琛序,辛酉夏五月張志潛跋,收張佩綸所作古今體詩五百六十首。卷四尾頁左下角鐫“黄岡饒星舫寫”。
書牘六卷,刊於民國十一年。壬戌年七月既望張志潛跋,收張佩綸致親屬、朋友及同僚、政要書信四百四十九通。卷六尾頁左下角鐫“湖北黄岡陶子麟刊”。刻入集中之書信,大部爲志潛搜得其原件,並精心編次裝裱,今均影印收入《張佩綸家藏信札》。志潛所影印《澗于中丞遺墨》,丁卯仲冬朱祖謀署檢,收張佩綸致李鴻藻書札二通:一論狀元張謇,上有溥儀題識“識微鑒遠”, 鈐“宣統宸翰”朱文印鑒;一論甲午戰争決策之失,上有溥儀題識“辨奸特識”,亦鈐“宣統宸翰”朱文印鑒。較之張氏家藏原件,影印本及刻本對此二札均有挖貼。張氏家藏信札之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張佩綸書劄》二册,收張佩綸塞上放归寓居津門時致八弟佩紱、九弟佩緒信函手稿三十餘通,《澗于集》收入四通。
電稿一卷附譯署函稿一卷,刊於民國十三年,甲子春三月張志潛跋。電稿收張佩綸會辦福建海疆事宜期間與總署,與前敵將領,及與李鴻章、張之洞、劉銘傳、邵友濂等人往來電報二百四十通。譯署函稿收佩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職期間代總署所擬致各督撫籌邊函牘二十通。
文集二卷,刊於民國十六年。有丙寅冬十月既望陳重威序,丁卯暮春張志潛跋。上卷爲古文,下卷爲駢文,共收張佩綸所撰論、説、記、序跋、碑銘、壽序等九十八篇,中有十篇爲代他人而作。
張志潛在《澗于集•奏議》後序中稱:“竊惟載籍所述名賢撰著事實,史官未備者,往往求諸私家所述,然其中殆不免有所塗飾附益。朱子爲張魏公志銘,當時頗有議其失實者,朱子亦自言係據南軒所具事狀爲之。賢如南軒,猶不免别持一議以虚美其親,至如楊武陵之子所撰《孤兒籲天録》,仍不免爲世詬。人莫不厚愛其親,然一不徵實,雖後之人未始不曲諒孝子慈孫之苦心,而關於國家治亂安危之大者,三代直道,後世公論,固有不能盡爲之揜覆者也。志潛此集章疏多本之史館及《實録》所載,兢兢焉不敢稍塗附以欺謾後世。”今參校清宫檔案文獻及《張佩綸家藏信札》,可見志潛編刊《澗于集》,精審嚴核,所刻入《澗于集》之奏議、電稿、書牘,絶無篡改,僅於書牘偶有避忌删節。
桐鄉勞玉初(乃宣)先生嘗論蕢齋曰:“或有議君建言應務,每涉機巧者。夫君固警敏多智,而中有至誠以貫之,非徒爲機巧者比也。《傳》曰:‘情欲信,辭欲巧。’以信主其巧,以巧行其信,庸何傷?而當大節所在,則又毅然直行其事,一無趨避,未嘗稍用其巧。孟子所謂德慧術智,於君見之矣。後之君子,其有以見君之心乎?”今人姜鳴先生序《張佩綸家藏信札》,則謂:“在以往歷史作品中,張佩綸被描摹成大言炎炎却不懂實務的白面書生,是馬江之戰臨陣脱逃的醜角人物,這些作者,其實從未讀過佩綸之奏章、書信和詩文,根本不知佩綸曾是何等重要、何等精彩、敢恨敢愛、有聲有色之人物。”吁!蕢齋之文字不可不傳,蕢齋平生之志慮不可不表揚。而透過《澗于集》,恰可一窺晚清之世專制社會運行之“潛規則”:私人領域,不論德性智術,安身立命,一切行爲,無不圍繞攀附權力展開;公共領域,則舉凡經濟、軍事、吏治、外交,一切行政,均以專制皇權之穩固爲指歸。至於構成現代國家基礎之民權、法治,於中難覓影蹤,憲政維新,遂成死結。不亦悲乎!
此次整理出版《澗于集》,附録文獻二種:一爲張志潛撰《中憲大夫顯考蕢齋府君行述》,據上海圖書館藏稿本整理;一爲勞乃宣撰《有清通議大夫四五品京堂前翰林院侍講學士張君墓表》,據《碑傳集補》卷五整理。《中憲大夫顯考蕢齋府君行述》稿本中多有勾抹修改,今一一從之。又底稿“飭振武、伏波兩輪回防”句中“振武”係“振威”之誤,今不做改正。“振威管駕許壽山”中“許壽山”底稿作“許春山”,顯係因草書而誤,今改正。“然崖岸峻”句中“峻”後疑有脱字,今未做處理。“家貧不能供滫”中則據文意“滫”後增一“瀡”字。《有清通議大夫四五品京堂前翰林院侍講學士張君墓表》中,“法帥孤拔”底稿誤爲“法師孤拔”,“勒諸貞珉”底稿誤作“勒詩貞珉”,今皆改正。
在本書點校工作中,凡有所校訂,則在該篇之下做出校按。底本中異體字、俗體字一般予以保留,少數無關正譌、正俗及意義者,做適當統一。避諱缺省字及明顯的刻誤字,徑改之,不出校。原缺而未能補足的字,以“□”代之。此外,爲適應今人閲讀習慣,改爲横排版式,原小注中的小字雙行也改爲小字單行。限於點校者的學養識具,舛誤在所難免,尚祈有識惠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