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流年碎影(全2册)
  • 【现货速发】流年碎影(全2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流年碎影(全2册)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67.4 5.3折 128 全新

库存153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中行 著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22935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754177

上书时间2024-12-2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流年碎影》是著*名文史专家张中行的自传。张中行在88岁高龄时亲自执笔撰写了自己的一生,用平淡中蕴含真情、戏谑中藏着冷峻的文笔说出了人性,说出了常情常理。书中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及对生命的思考,全面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朴实的一面。启功先生曾经评价张中行先生的自传是“写思想的自传”。本书也是先生对中国百年沧桑变迁的冷峻思考,是这位国学大师坎坷人生的心路坦言。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v,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教于中学、大学,亦曾编过期刊。1949年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先生涉猎广泛,遍及文史、哲学诸多领域,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合称“燕园三老”。著作先后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作文杂谈》《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负暄续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谈文论语集》《负暄三话》《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张中行全集》等。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见识深邃,文笔独特。



目录

流年碎影 上


弁言 1


 


乡里 1


族属 9


生计 17


灾祸 25


节令 31


蒙学内外 39


乡里旧人 47


童心 57


歧路 66


通县 72


师范学校的朝朝夕夕 78


课内课外 86


余兴 94


前辈留影 102


同窗忆旧 110


常态之外 124


进京 130


北大释地 136


课程 143


学术空气 151


自由与容忍 159


讲理 166


图书馆 171


前辈掠影 179


同学点滴 200


日常生活 220


小见闻和大见闻 229


天津一年 239


保定一年 248


婚事 257


伤哉贫也(一) 277


又一红楼 284


知的探险 293


尊师重道 303


生计 314


上海之行 321


覆鹿亡羊 332


旧业 337


《世间解》 343


病痛留痕 353


中年 361


佟府旧迹 366


迎新 379


望尘莫及 383


花事 388


玩赏之癖 396


开明旧人 406


语文教育 413


劳我以生 422


既往咎之 429


“三五”之厄 434


伤哉贫也(二) 441


辛安亭 448


 


流年碎影 下


汉语课本 453


小红楼 469


旧二院 475


稻粱谋 480


整风之风 485


末次省亲 496


跃进的动荡 503


饥饿 510


迎母送母 517


明日难明 522


天降下民 529


拮据之苦 539


山雨欲来 546


倒地声声 551


龙套生涯 558


红卫风起 566


使民战栗 571


抄风西来 579


割爱种种 586


李也鲁 593


斯文扫地及其他 600


且说有罪 607


刘佛谛 614


准备离家 622


南徙从戎 630


地理志 635


劳动种种 640


大搬家小搬家 648


改造课程 652


批斗再而三 658


探亲 666


校友忆存 672


识小录 681


解职还乡 687


少小离家老大回 691


困难重重 698


劳而食 705


消长日短日 711


叙旧 718


乡党 727


口腹之享 736


天佑下民 741


终日驰车走 752


复其见天地之心 758


十年而后返 764


两饭店 769


北行南行 773


有关文言的工作 781


负暄三种 793


写作点滴 799


杂学杂家 805


试论人生 812


予岂好辩哉 820


自知乎?自信乎? 827


选来选去 833


旧地新情 840


又一家乡 848


游踪记略 856


滥竽上座 870


又迁 880


心坏了 887


先我而去 895


情网 907


自我提前论定 918


住笔小记 924



内容摘要

《流年碎影》是著*名文史专家张中行的自传。张中行在88岁高龄时亲自执笔撰写了自己的一生,用平淡中蕴含真情、戏谑中藏着冷峻的文笔说出了人性,说出了常情常理。书中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及对生命的思考,全面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朴实的一面。启功先生曾经评价张中行先生的自传是“写思想的自传”。本书也是先生对中国百年沧桑变迁的冷峻思考,是这位国学大师坎坷人生的心路坦言。



主编推荐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v,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教于中学、大学,亦曾编过期刊。1949年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先生涉猎广泛,遍及文史、哲学诸多领域,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合称“燕园三老”。著作先后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作文杂谈》《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负暄续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谈文论语集》《负暄三话》《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张中行全集》等。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见识深邃,文笔独特。



精彩内容

弁 言

 

想不到能够活到八十年代。死生有命,一也。几十年来,人为的动荡断断续续,今日不知明日将如何,二也。但是究竟已经活过来,本之《颜氏家训·涉务》(今曰务实)的精神,应该多想“现在当下”,比如鲤鱼增产,街头的售价降了,就不失时机,买一条,红烧,佐以白酒一两,之后,腹充充然,心飘飘然,倚枕睡一大觉,能梦见周公,好,退一步,能梦见意中人,也好或更好,再之后,醒,击壤而歌“帝力于我何有哉”,岂不甚妙。妙,或说妙理;可惜是我知之而未能完全奉行。为什么?是我天机浅(《庄子》语)和修养差,有常乐我净的宏愿而终于“未免有情”。情的重要方面表现为恋慕。恋慕什么?说不胜说,有些还不便说;只说其中的一类是自己的过往,包括接触的种种中的一切可怀念的。语云,秀才人情纸半张,于是由八十年代前期起,就以记忆中的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为题材,写了若干篇怀念文章,并陆续集为《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出版。三本闲话之外,因为老了,血气既衰,其他不会,只能以涂涂抹抹消磨长日,也就写了些别的。所有这些灾梨枣的,我有自知之明,虽然意不在帮忙帮闲,却总是不值大雅一笑。可是意外,有的人行“君子成人之美”的圣道,有的人顺世风,眼一扫堆堆就评价,竟至有人说颇有成就。正如其他人一样,我也有些关系近的人,依常情,也就喜欢听这灶王老爷上天的好话多说。其中有的还不停止于喜欢,如时风之遇喜庆事总想大办,就劝我趁笔还能动,及时写回想录,并说,推想会有人肯印,有不少人会喜欢看。肯印,喜欢看,是我将有所得。也是圣道,像我这年岁,要“戒之在得”,应该如何对待这善意的规劝呢?我一思再思,未三思,就决定一反圣道,接受,写。

一思再思,都思了什么,竟走向胆大包天?是思了以下这些。先说个我视为轻飘飘的,愿意写,是不是想捞点浮世之名。因为写回想录的都是名人;已经成为名人的,像是有义务写回想录,以便想看的人不致失望。我是常人,对于“人过留名”,是既不想过于热,又不能过于冷。这是由于理和情之不能协调而又都有不小的力量。理来于一种哲学,具体说是《列子·杨朱》篇所说:“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情来于不能不在常识中生活,而常识,总是觉得有名比无名好,名香比名臭好。这样一边是理,一边是情,我处在夹缝中,对于名,处理办法就只能是我年轻时候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私立学校对学生所惯用的,曰去者不追,来者不拒。指实说是写回想录,拿笔之前,名尚未来,不追;写成之后,名也许来,不拒。总之,用俗话说是有一搭无一搭。以上算所思之一。然后是其二,由半心半意转为积极,是也颇想写这样一本。动力与写负暄几种闲话中的多篇文章相同,对于过往,多有怀念,任其湮灭舍不得,于是情动于中就愿意形于言。而过去的言,大多是以身外显身内,又零零碎碎,有如街头摊上吃小吃,比之过屠门而大嚼总是差得不少。写回想录就变为现身说法,而且要原原本本,因而情动于中的情,连带事,就可以全盘托出来,大过其形于言的瘾了吧?过瘾,仍是由情出发,说服自己会有大力,说服人就未必然,所以写,最好是还能够找点别人听了也会首肯的理由。于是搜索枯肠,居然就找到两种。其一是造反性质的,是过去稀有甚至没有的,我们也未尝不可以使其有,或干脆说应该使其有。我们是住在人有各种分别的社会里,如有的人能够发号施令,多数人不能;有的人出门乘自用车,甚至飞机,多数人不能,等等。但这类事情上不好造反,理由用不着说。至于另外一些事,我们就大可以引基督教义——人都是上帝的儿女,佛门教义诸有情都有佛性,为护符,说少数人如此这般的,多数小民也未尝不可以如此这般。话归本题,回想录就正是这类事,试想,街头巷尾的赵大爷和钱二奶奶,碌碌一生,也有情,经历不少事,如果通文,也能写,为什么就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和情意写出来?而且,如果写出来,其价值和可读性就一定不如出于名人笔下的吗?再退一步,假定确是不如,至少我想,既然人在受生方面是平等的,任何人就都有为自己的生涯留些痕迹的权利,所谓争取不与草木同腐是也。这样做,是街头巷尾的赵大爷、钱二奶奶之流凭己力挤入“本纪”、“世家”或“列传”,所以是造反。我呢,不能如陈胜、吴广之揭竿,却也想摇笔,造一次反,并希望名不见经传的士女起而效尤,以扯断非名人不得写回想录的枷锁云云。理由之二是另一种来于“观我生”的奢望。我,上面说过,天机浅,遇人遇事未免有“情”,又生性喜杂览,喜胡思乱想,因而内则自省,外则有见有闻,就未免有“意”,二合一就成为分量不轻的“情意”。这情意是私有的,但其来源,就小范围说,人都是肉长的,就大范围说,同处一时,同处一地,曾经同呼吸,共命运,一人的欢笑和血泪,总有不少可以供其他人参考的吧?这奢望也给我壮了胆,所以决定写。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