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85.4 7.2折 ¥ 118 全新
库存65件
作者陈启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82060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29647733
上书时间2024-12-25
袁隆平(1929-2021)江西九江人,生于北平。1953年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安江农校任教。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书全面深度追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百年的浩荡人生。一面叙写袁隆平的家庭生活、求学过程、专业选择等,一面则以袁隆平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步步推进,详细介绍袁隆平如何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艰辛经历。从小我的追求到大我的实现,从吃饱饭到以农报国,最终走出中国独创之路,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本书还原出一个率性、淳朴、锲而不舍、一生追求创新与超越的袁隆平。
陈启文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袁隆平的世界》《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中国饭碗》《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等三十余部,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好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全国纪录片一等奖等。
目 录
引子00
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0
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0
汉口时间0
另一种血脉或基因0
第一志愿0
第二章隐蔽的地平线0
隐蔽的地平线0
我有迷魂招不得0
饥饿的小提琴0
第三章神奇的发现
一个假设,或一个猜想
神奇的发现
终身大事
关键的第一步
第四章追逐太阳的人
第一幅蓝图
风暴中的秧苗
追逐太阳的人
山重水复
第五章第五大发明
从转折点到突破口
一闯三系配套关
二闯优势组合关
三闯制种关
第五大发明
第六章中国独创
大道至简
当热潮遭遇寒潮
中国独创
第七章第三次飞跃
警世的呼唤
第三次飞跃
在危机中挺进
袁隆平的梦
第八章舌尖上的安危
多事之秋
舌尖上的安危
对转基因的一次小心求证
*******
向极限挑战
第九章中国海水稻背后的故事
为海水稻正名
每一个故事都像神话
到沙漠王国去种水稻
永恒的课题
第十章人类的福音
杂交水稻之父
第二次绿色革命
人类的福音
杂交水稻之子
爱与拯救
第十一章还原袁隆平
爱是一生的承诺
心灵富豪和荣誉之王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稻田里的雕像
永远的袁隆平
附录
袁隆平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袁隆平(1929-2021)江西九江人,生于北平。1953年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安江农校任教。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曾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书全面深度追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百年的浩荡人生。一面叙写袁隆平的家庭生活、求学过程、专业选择等,一面则以袁隆平取得的研究成果为节点,步步推进,详细介绍袁隆平如何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艰辛经历。从小我的追求到大我的实现,从吃饱饭到以农报国,最终走出中国独创之路,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本书还原出一个率性、淳朴、锲而不舍、一生追求创新与超越的袁隆平。
陈启文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河床》《梦城》《江州义门》,散文随笔集《漂泊与岸》《孤独的行者》《大宋国士》,长篇报告文学《共和国粮食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袁隆平的世界》《海祭:从虎门销烟到鸦片战争》《中华水塔》《为什么是深圳》《中国饭碗》《血脉:东深供水工程建设实录》等三十余部,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好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老舍散文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全国纪录片一等奖等。
引子
从长沙市中心朝着浏阳河的方向一路东行,繁华渐远而节奏放缓,我的脚步在这里慢下来。一条穿过时空的河流依然清晰,那是一种不受时代限制的存在。浏阳河,九道湾,在流经长沙市芙蓉区、注入湘江之前拐了一道大弯,马坡岭,就在这个水汽充盈的河湾里。这是一道绵亘于长沙东郊东岸乡的低矮丘陵,原本是远离闹市的荒郊野岭,如今在不断扩张的城市版图上,已为伟岸而又炫目的高楼大厦所遮蔽,然而一旦深入,就会发现,它并未消失,那一片洇染而出、弥漫而来的绿色液汁,在城市的皱褶中愈发显得鲜亮而灵动,我那高度近视的双眼感觉越来越亮了。这一小片被绿色渗透了的土地,其实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恍若隐藏于城市背后的另一个世界。
我三番五次探访马坡岭,每次都在三伏天,正是水稻扬花灌浆的季节,这儿有一片稻田,在省城里,这几乎是绝美的风景。这里的每一条路,仿佛都是从稻田里延伸出来的,只要不迷失方向,就会和一个伟大的灵魂走在同一条路上。我反复辨认着一个个路标与站牌,这里的路线还真是错综复杂,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和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河湾与丘岗之间构成了一个“农”字当头的金三角。如果问路,十有八九会被指错方向,一般老百姓也不知道哪跟哪,而一个杂交水稻之父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他们以为这一方水土全是袁隆平的地盘,只要带个“农”字的地方都是他管着的。我第一次来这儿就被指错了方向,从农大到农科院拐了好几个弯。来过几次了,才渐渐有了经验,只要看见那片长势特别好的稻田,就再也不会走错,那是袁隆平的中心试验田。紧挨着这片稻田——那一片绿得最葱茏的地方,有一道几乎被树荫遮蔽了的大门,就是中心大院。左一个中心,右一个中心,在这儿其实是具有双重意义的特指,就像门口那两块牌子,一块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块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袁隆平多年来一直担任这两个中心的主任。由于两个中心的名字太长,老百姓有点叫不过来,也难以记全,便很干脆地把这片试验田直呼为“中心试验田”,把这院子叫“中心大院”,又把两个中心合称为“杂优中心”。约定俗成,大院里的人也是这样叫的。这样叫其实也不错,这里就是湖南、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或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中心。
我第一次走进马坡岭,是在2009年7月,那时我正在采写一部以粮食为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和杂交水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篇章。那一次我就领会到了,要对他老人家做一次访谈可不容易。3月份惊蛰刚过我就开始联系,可他实在太忙了,自从投身杂交水稻研究后,数十年来,每年他都像追逐太阳的候鸟一样,在湖南、海南两地奔波育种。一个农业科学家,不是活在二十四小时里,而是活在二十四节气里,追着农时走。那时,按照袁隆平提出的“杂交稻育种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中国的杂交稻事业早已从第一阶段的三系法迈进了第二阶段两系法,而且跨入两系法的升级版——超级杂交稻时代。在连续攻克中国超级稻第一期、第二期目标后,他正率协作的科研团队向第三期超级稻目标发起攻关。几个月来,我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面对面地采访他的机会,几经周折,经袁隆平先生的秘书辛业芸博士安排,我才终于有了一次采访机会。
当我从另一座城市赶到火炉长沙时,已经踩在7月的尾巴梢上了。大暑已过,正值中伏,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水稻长势最旺的季节。马坡岭当时还下着雨,但雨水浇不透逼人的暑气,反而漫出一股如蒸笼般的热气。袁隆平比预约的访谈时间迟了一个多钟头,尽管多年未见,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这副面孔,这个形象,以那瀑布般的杂交水稻为背景,已经成为世界上传播率最高的中国形象之一。这年,袁隆平先生已年届八旬,他刚去田里看过稻子的长势,进门时,他一边抹着脸上的雨水(也许是汗水),一边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刚果布式的笑容”——由于长年累月扑在稻田里,他老早就得了一个“刚果布”的外号。那脸颊黑而瘦削,一笑,便露出满口雪白的牙齿,像刚果布的黑人一样率性、淳朴而快乐,有人便把他的笑称作“刚果布式的笑容”。我也觉得他这外号用来形容这笑容挺传神。一个人,一辈子,该要吸收多少阳光,才会变成这样一个“刚果布”的形象,一副如同黑釉般透亮的脸孔,那犀利的眼神,依然透彻着内心的明亮。阳光不仅塑造了一个农学家特有的形象,也赋予了他伟大的头脑和灵魂,我感觉他的血液和骨骼都已被阳光深深地渗透了,那刚毅的、健康的色泽,来自阳光的直射,而他本身也是一个发光体,浑身都在焕发出生机勃勃的光芒。
采访之前,辛业芸已给我打过招呼:“有么子问题你直接提出来就行了,袁隆平说什么从来不打草稿,他是‘老演员’,不需准备……”她这话似是半开玩笑,却又格外认真,那笑意中还透出几分苦涩。我一听就有几分惭愧,真不该来打扰袁老师啊。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我和他面对面的访谈,没想到,袁隆平一进门,呼啦一下就被一大群拥上来的记者给包围了,那摄像、照相、录音的长枪短炮顷刻间就塞满了他那间并不宽敞的会客室,我被挤进了一个角落,连袁隆平的面孔也看不清。不过这位睿智的、善解人意的老人,又打着手势把我叫到了离他较近的一个位置。一个上午,从中央电视台到湖南卫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围着他,沉闷、憋闷、喘息,这让老人怎么受得了?实话说,连我也受不了,但他却自始至终地面对镜头,一道灯光一直明晃晃地罩在他的脸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第一千次讲述,而他每说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关注甚至引起争论的焦点。令我感动的是,他一边对着摄像镜头回答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边转过身,扭头朝我这边张望,偶尔还冲我点头微笑,他生怕冷落了任何一个人。一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双阅人阅世八十载的眼睛,依然有一种不染尘埃的纯净,哪怕瞬间的掠过,也让我有一种被照亮的感觉,让我升向一个明净之境。
......
袁隆平一直把自己看成是十三亿老百姓当中的一个,他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农民和亿万个农民的故事,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不但有农民的淳朴与勤奋,还有科学家的头脑,他是一个“懂科学的农民”,他也希望每个农民都能懂得一点科学,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任何一个人。
——陈启文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