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6.2 7.0折 ¥ 52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杰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9098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29427490
上书时间2024-12-20
史笔生花展芹心
从大洋彼岸传来一部厚重的书稿。这是我的老同学、七十六岁的张杰先生准备出版的散文集《蓦然回首话云烟》。他诚恳地希望由我为该书作序。这部书是他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结晶,相当完整地折射出其生活与生命的轨迹。对他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唯其如此,这篇序本应请一位当代文学大家、名家来写,但五年同窗和五十七年相交的情谊令我无法推辞。
作者是北京南城人,出身于普通劳动者的家庭。独树一帜的南城市民文化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上承传统,下接地气,精英荟萃,百艺包容,底蕴丰厚。他的家庭有着善良淳朴、吃苦耐劳的家风。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形成了他热情豪爽、聪敏好学的特质。他十分善于和普通百姓打交道,了解和同情他们的疾苦,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这种习惯和心性贯穿了他这一辈子。
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曾在东北和河北农村和县城任教。“文革”一结束,他即重返学林,读研深造,继而从事中国戏曲历史和理论研究。随后,他凭借着底层生活磨炼出的勇气和多年知识积累铸就的底气,以青年人的敏锐和中年人的坚毅,迈出国门,飞越大洋,开始了新的探索。这在当时北大文科学人中是不多见的。
在异国他乡陌生的土地上,他创建主持中国文化书院,开办中医诊所,把创造性地开辟生存空间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学养和诚信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美国人和华人的欢迎和敬重。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付出中,作为北京南城人和北大文科学子,作者的人品、智慧、才华和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淬炼和提升。
正是在深入地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他直接密切地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普通美国人和华人。他和他们相互尊重,沟通心灵,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和创作灵感,以他们为描写的对象,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其笔触所及,展现出这些普通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形态、性格秉性和心理活动。从四岁女童到百岁老人,从坐拥万亩良田却依然朴素勤劳的乡间地主到仙风道貌热爱中国文化的心理医生,从热爱大海向往自由的电脑工程师到为了美国护照终日辛劳却不幸客死他乡的巴西裔哲学博士,从在旅游途中移情别恋于非洲向导的中年妇女到年迈失明、生活困顿、从《道德经》里获得勇气和内心安宁的肚皮舞娘,从美国西北依山傍海、风光秀丽的大自然到栖息于其中的美丽的生命,都是他观察和描写的对象,灵犀相通的朋友。他的作品告诉人们,构成我们人类社会主体的普通劳动者,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无论有着怎样的肤色,操着何种语言,也无论年龄和性别,他们的心是相通的,是彼此尊重和愿意了解对方、与人为善的。他们才是人类地球村和谐安定与决定历史发展的真正力量。
该书的另一部分重要题材则来自故国、故乡、故人和故事。在行走天涯的三十余年里,作者的心始终和故国紧密相连。当他用源自生活的智慧和热情,以更宽舒的心态和更超脱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观照青少年时期在故国的生活经历,接触在神州大地上邂逅的普通人,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这一切的时候,他的文字焕发出热烈而温柔的光彩。儿时接受古寺高僧气功治疗的经历和感悟,回河北乡间看望姥姥时的懵懂和惊险。天桥跤场的辉煌和没落,跤手的光彩和辛酸。燕园岁月的迷茫,底层煎熬的困惑。潘家园以书会友的山西民间书法高手,琉璃厂情深义重、不甘寂寞的北京退休老画家。流落京城寻找出路的陕甘秦人,北漂谋生的河南盲人推拿师。小巷里的卖花女,市井中的民间武术练家子。旅途中萍水相逢的退休老教师,在恭王府门前偶遇的江南母女游客。北国风光和湘西山水。作者的感情与故国的山川和人民水乳交融,记忆与现实激烈碰撞,文学的灵动和历史的厚重自然地融会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感人的力量。
仔细阅读这部作品,你会发现一种与中国本土作家作品不同的文学意境和色彩。多年来,作者行走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制度之间,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他还兼具学者与平民两种不同的目光和情怀,从而使得他的生命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敏捷多维。这些,转化为文学表现,自会生发出异乎寻常的魅力。
这种感人的力量和独特的魅力不仅来自作品所描写的众多人物的命运,也来自作品独具匠心的篇章结构与文字表述。作者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其文章结构自然顺畅而又富有戏剧性,常与人物命运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出人意表,引人入胜。他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自然流畅、富有诗意和浓郁的感情色彩,或含蓄,或激扬,或浪漫,或平实,娓娓道来,有很强的阅读性。
这部著作从作者四岁开始写起,横跨了七十二年,覆盖了中美两国,涉及众多的人物,触及作者的灵魂,具有人生和历史的双重认识价值。历史造就了个人,个体反映了历史。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个人的足迹和历史的进程融合在了一起,既描写了个人命运的生动和丰富,又讴歌了历史前行的宏大和深刻。其中听不到个人的无病呻吟,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时代气息。
作者曾经说过,命运赐予他的重要宝贵的“礼物”是教会了他“要常怀感恩之心”。这种“感恩之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劳动创造的动力,是身心健康的保证,是理解、奉献和快乐的源泉。翻开书页,随处可见其晶莹的闪光。或许也可以这样说,这部著作就是作者感恩心情的结晶和对命运的回馈。如今,他不以老之将至为意倾情奉献出一生的心血之作,与大家分享,为记录历史一展芹心。我相信此书将会引起我们这一代读者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期待着作者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郭 瑞
2022年元旦于北京南城老石榴斋
本书包括五辑、四十五篇长短散文,以生动传神的笔墨记录了作者七十余年来在中美两国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思索和感悟。
辑“南城旧事”,似温柔的“序曲”,回忆了作者儿时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表达了对南城热土、老屋、父母家人的怀念,娓娓道出南城市民文化的神采及对少年作者的影响。第二辑“艰难岁月”,似沉重的“慢板”,倾诉了作者对大学生活遥远的回忆,特殊年代里目睹的荒诞以及各界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第三辑“神州风采”,似抒情的“行板”,描写了作者三十余年来多次重访故国的经历以及在旅途中邂逅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故事及其精神风貌。第四辑“赤子游踪”,似色彩绚丽、节奏丰富的“变奏”乐章,描绘出作者在美国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众多普通美国人和华人的故事和感情。第五辑“万法归一”,似庄严宏大、余韵不尽的“尾声”,从“民以食为天”的特殊视角和高度,道出了作者一生实践和思索的结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类社会的主宰。热爱和服务于人民,才能得人心顺民意。得人心者昌,顺民意者兴。正是:
观文如品乐,雅趣在其中。
字里藏宏旨,东方掩卷红。
本书包括五辑、四十五篇长短散文,以生动传神的笔墨记录了作者七十余年来在中美两国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思索和感悟。
第一辑“南城旧事”,似温柔的“序曲”,回忆了作者儿时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表达了对南城热土、老屋、父母家人的怀念,娓娓道出南城市民文化的神采及对少年作者的影响。第二辑“艰难岁月”,似沉重的“慢板”,倾诉了作者对大学生活遥远的回忆,特殊年代里目睹的荒诞以及各界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第三辑“神州风采”,似抒情的“行板”,描写了作者三十余年来多次重访故国的经历以及在旅途中邂逅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故事及其精神风貌。第四辑“赤子游踪”,似色彩绚丽、节奏丰富的“变奏”乐章,描绘出作者在美国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众多普通美国人和华人的故事和感情。第五辑“万法归一”,似庄严宏大、余韵不尽的“尾声”,从“民以食为天”的特殊视角和高度,道出了作者一生实践和思索的结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类社会的主宰。热爱和服务于人民,才能得人心顺民意。得人心者昌,顺民意者兴。正是:
观文如品乐,雅趣在其中。
字里藏宏旨,东方掩卷红。
张杰,北京南城人,浪漫爽朗,敏锐多思,体魄强健,好学喜动。
四岁时,因接受古寺高僧的气功治疗而与传统文化结缘;八岁习武,天赋佳喉,热爱歌唱;初中即喜文学,以诗人和作家自期;高中时痴迷戏剧和歌唱,获文艺汇演的“优秀演员奖”和作文比赛首奖;十八岁入读北大中文系,亲炙游国恩等前辈的风采和教诲。在政治动荡时期,参加北大艺术团,艺术视野和能力得以开拓和提升。旋即下放山野教书,备尝艰辛。自学日文,以备腾飞。
1978年底以总分的成绩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历史和理论”专业,师从张庚、马彦祥二位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学习和工作期间,首次发现南宋旅日禅僧大觉禅师兰溪道隆遗留的五首“杂剧诗”,并对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解析,震动学界。他对日本“曲学”进行的研究、整理和介绍,也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广泛接触了当代的舞台表演艺术,被接纳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推举为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获得副研究员职称。
1981年师从北京武林名宿刘兴汉先生习练八卦掌,兼及易理、中医、气功;继而研习形意拳、太极拳,对传统“内家拳”做系统考察。1990年游学美国,创建西雅图中国文化书院,行医、授课与普通人交朋友,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并将心得化为诗歌和文字,著述数百万字,有中英文著作数种在中美两国发表。如今七十有六,不知老之将至,每日歌唱、习拳、吟诗、作文,留意五洲,心系故国,为中国和人类祈福。
序 史笔生花展芹心 1
作者的话 4
辑 南城旧事——少年不知愁滋味
热 土 3
小院·老屋 9
洗 礼 19
回姥姥家 23
天桥和跤手 27
徐大哥 36
二 姐 42
武 缘 52
第二辑 艰难岁月——道是无情却有情
目 光 61
遥远的白洋淀难忘的芦苇荡 67
一本书的遭遇 76
无尽的怀念和挽歌 81
插 曲 98
东北跤王 109
二 旦 115
戏 痴 120
太平花杂忆 124
第三辑 神州风采——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 窦 133
湘西归来话人情 142
万大姐 148
京城秦人 154
盲人推拿师和卖花女 160
地 书 164
纸 农 167
寻根散记 172
“高情斋”主人 185
李师傅 188
第四辑 赤子游踪——天涯何处无芳草
巴 妮 197
地 主 206
肚皮舞娘 213
迈克的婚姻 229
遭遇警察 240
仙风道骨忆故人 251
毁 灭 261
歌 缘 267
哲学博士之死 285
西城三老图 296
海 痴 318
人 瑞 332
土 狼 338
萝拉的烦恼 343
圣塔菲杂忆 352
杰瑞素描 366
夜 归 387
第五辑 万法归一 ——大道无形在人心
民以食为天 403
本书包括五辑、四十五篇长短散文,以生动传神的笔墨记录了作者七十余年来在中美两国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的思索和感悟。
辑“南城旧事”,似温柔的“序曲”,回忆了作者儿时和少年时代的生活,表达了对南城热土、老屋、父母家人的怀念,娓娓道出南城市民文化的神采及对少年作者的影响。第二辑“艰难岁月”,似沉重的“慢板”,倾诉了作者对大学生活遥远的回忆,特殊年代里目睹的荒诞以及各界底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第三辑“神州风采”,似抒情的“行板”,描写了作者三十余年来多次重访故国的经历以及在旅途中邂逅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故事及其精神风貌。第四辑“赤子游踪”,似色彩绚丽、节奏丰富的“变奏”乐章,描绘出作者在美国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众多普通美国人和华人的故事和感情。第五辑“万法归一”,似庄严宏大、余韵不尽的“尾声”,从“民以食为天”的特殊视角和高度,道出了作者一生实践和思索的结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人类社会的主宰。热爱和服务于人民,才能得人心顺民意。得人心者昌,顺民意者兴。正是:
观文如品乐,雅趣在其中。
字里藏宏旨,东方掩卷红。
张杰,北京南城人,浪漫爽朗,敏锐多思,体魄强健,好学喜动。
四岁时,因接受古寺高僧的气功治疗而与传统文化结缘;八岁习武,天赋佳喉,热爱歌唱;初中即喜文学,以诗人和作家自期;高中时痴迷戏剧和歌唱,获文艺汇演的“优秀演员奖”和作文比赛首奖;十八岁入读北大中文系,亲炙游国恩等前辈的风采和教诲。在政治动荡时期,参加北大艺术团,艺术视野和能力得以开拓和提升。旋即下放山野教书,备尝艰辛。自学日文,以备腾飞。
1978年底以总分的成绩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历史和理论”专业,师从张庚、马彦祥二位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学习和工作期间,首次发现南宋旅日禅僧大觉禅师兰溪道隆遗留的五首“杂剧诗”,并对其做了初步的研究和解析,震动学界。他对日本“曲学”进行的研究、整理和介绍,也具有开创意义。同时,广泛接触了当代的舞台表演艺术,被接纳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推举为北京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获得副研究员职称。
1981年师从北京武林名宿刘兴汉先生习练八卦掌,兼及易理、中医、气功;继而研习形意拳、太极拳,对传统“内家拳”做系统考察。1990年游学美国,创建西雅图中国文化书院,行医、授课与普通人交朋友,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并将心得化为诗歌和文字,著述数百万字,有中英文著作数种在中美两国发表。如今七十有六,不知老之将至,每日歌唱、习拳、吟诗、作文,留意五洲,心系故国,为中国和人类祈福。
热 土
日前与郭瑞兄诗词唱和,我曾有《初夏偶得:题“老石榴斋”四首赠郭兄瑞》。他在回信中说:“从中见出你对北京南城生活的怀恋,对南城文化的特殊情感。”建议我“多写一些这方面的回忆文字。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曾经在北京南城生活过,并且有意愿记录下过往生活的人越来越少”。我深以为然。对旧京文化和历史来说,南城曾经是一方特殊的土地,其中藏龙卧虎,深不可测。写南城是一个大题目,我自忖力所不及。要写,也只能是一些个人的点滴回忆,或许读者能从中品味出一点南城人过往生活的特殊韵味。
回忆南城旧事,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出生之地——板章路。
板章路当时隶属于北京“外五区”。我理解这个“外”指的是宣武门、前门、崇文门以南的“外城”,也叫“南城”。说起北京,老北京人有一句话“东富西贵,北穷南杂”。居民庞杂而贫穷,是南城的主要特征;同时这个“杂”字,又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说它是北京市民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兴盛地区之一,曾经十分兴旺和火爆。同时,它又是市民文化和文人文化的交错杂陈之地,曾经互相影响,共同繁荣。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桥儿”和“琉璃厂”。
板章路位于南城珠市口和虎坊桥之间。它的北口就是西珠市口大街,老北京的一条通衢大道,即今日之“两广路”的一部分。它的西北是“琉璃厂”,东南是“天桥儿”,东北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前门和大栅栏,西南是“新世界”——仿上海西洋建筑风格的船形建筑,当年远近闻名的游艺中心;正南曾经是“城南游艺园”,即现在的友谊医院所在地,早年梅兰芳曾经在这里唱过戏。正北是给孤寺,此庙宇的历史十分悠久。
据载,给孤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称为“万善寺”,明代称为“寄骨寺”,清顺治时重建,称为“万善给孤寺”。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毁于火灾。记得我小时候,板章路北口斜对过有一座军营,规模可观,有解放军驻守,战士们每天晨昏操练,口号声威武雄壮。这座军营应该就是给孤寺的旧址。板章路往西是虎坊桥、骡马市大街、菜市口、牛街、广安门;往东是珠市口、磁器口、花市、广渠门。如果以板章路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画一幅“后天八卦图”:西北“乾卦”方位是琉璃厂,正北“坎卦”方位是给孤寺,东北“艮卦”方位是前门和大栅栏,正东“震卦”方位是珠市口、南城基督教会和开明大戏院,东南“巽卦”方位是天桥,正南“离卦”方位是城南游艺园,西南“坤卦”方位是新世界游艺园,正西“兑卦”方位是虎坊桥和湖广会馆。板章路就是这幅“后天八卦图”的中心。
板章路南北走向,虽然穷,曾经却是一条挺豁亮、干净的街道。它大概有一里多长,住着百十户人家。中间路东有两棵大槐树,将板章路一分为二。大槐树以北路东靠墙根儿是一溜饭摊儿,经营的是底层劳动者普通的吃食:高粱面的压饸饹、棒子面的贴饼子、高粱米粥、咸菜丝儿,也有白面的,但贵一点儿;好的就是芝麻烧饼、炸焦圈、炸油饼儿、豆浆。食客主要是南来北往的普通劳动者,拉脚的、蹬三轮儿的、拉洋车的、做工的。路西是惠中饭店,它的南墙根儿下是一个“井窝子”。所谓井窝子,就是一口甜水井和围绕着它的几间矮房,管理水井的人就住在房子里。据学者考证,“胡同”是蒙古语,指的是有水井的地方。这个井窝子的存在,使板章路多了几分清灵氤氲之气。板章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通自来水之前,这一带几条胡同的几百户老百姓吃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一个姓赵的乡下人,带着他的小儿子,拉着水车,挨家挨户送新鲜的井水。买水的人家要事先买“水牌子”。在我的记忆里,那井水清甜甘凉,无异味,夏天泡西瓜倍儿爽。
大槐树以南,主要是民居,此外有剃头棚儿、鞋铺、成衣铺、汽车行、酒铺、羊肉床子。我家的位置就在大槐树以北路西的三号,离井窝子不远,三间旧房,一个巴掌大的小院。
街坊里有点儿头脸的人物,一个是北口路东二号院里的祁牧师,是珠市口南城基督教会的主祭,他的儿子和平是我的“发小”;另一个是住在北口路西一号大院里唱河南坠子的马仲翠。我印象深的是,冬天天冷,马大姑常常捏着一个小酒壶去北口的酒铺打酒,一身黑底小碎花的绸子棉袄棉裤,收拾得很利落。她脚下是一双缎面绣花鞋,脸上总是红扑扑的,带着三分酒气。她一辈子没结婚,和街坊们也不大来往,唯独见了我父亲老远地就用河南话喊“大哥”,管我母亲叫嫂子。我因此叫她一声“大姑”,这是母亲教我的。母亲说“人家一辈子没结过婚,不能乱叫。就叫大姑”。她见了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哥,你真是有福气。三个儿子”!大槐树底下有两家街坊值得一提。一是路东的刘家,开了一家小铸铁厂,字号叫“老发达”。刘四叔人很胖,外号叫“四胖子”,夏天吃完晚饭常坐在门口,扇着大蒲扇,哼着“借东风”。他常常把我叫过去,教我唱戏。他常说:“小五儿,你是个膛嗓子,是唱戏的料儿。”
刘四叔家往南,另一棵更粗大的槐树底下是老中医徐大爷家。老人信佛,大号就叫徐敬佛。他住着两间门面房,外间是诊室,里间住家兼佛堂,收拾得很干净。老两口就一个儿子,大号徐柏年,长得瘦小枯干,看小儿科拿手。我小时候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去找他。徐大爷家对过儿是一片二层的楼房,分为五号、七号、九号、十一号四个大院,各住着十几户人家。这片楼房不小,砖木结构,格局也差不多,中间是一个大天井,四周是两层楼房,二层是一圈木头走廊。这片楼房是“民国时期开发南城”的遗物。“敌伪时期”,楼里住过日本人。后来五号、七号住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