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研究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53.5 7.6折 70 全新

库存6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魏晓兰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64620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0元

货号27950418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对于20世纪的中国音乐界来说,马思聪是继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人之后受关注和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他集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于一身,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杰出的代表性人物,其小提琴演奏、小提琴音乐创作及各类专业音乐创作,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贡献。长期以来,由于过去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加之作为马思聪音乐艺术生涯中为闪耀的“明珠”——小提琴演奏和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巨大影响力,这颗明珠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马思聪本人在其他领域的器乐创作,尤其是在大型交响音乐作品创作领域的杰出成就,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一谈到马思聪音乐创作似乎就只有他的小提琴音乐,从而也就影响了我们对马思聪音乐艺术创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进一步认识。
众所周知,交响音乐的创作对于作曲家个人而言,是作曲家充分展现其作曲技术、人文精神内涵和音乐艺术性的表现形式。纵观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马勒等著名作曲家无一不是通过在交响音乐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标注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同时,交响音乐的创作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响音乐的创作水平、演奏质量、普及程度,都反映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一个国家或民族专业音乐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深入和系统地研究马思聪的交响音乐作品,不仅有利于演奏者和欣赏者以及学界更加全面地认识马思聪的音乐创作,加大对其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而且也是系统研究我国20世纪交响音乐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马思聪在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几乎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一生共创作过交响曲(2 部)、管弦乐组曲(2 部)、协奏曲(3 部)a、大合唱(8 部)、钢琴奏鸣曲(9 首)、室内乐重奏曲(7 部)、若干首小提琴独奏曲与器乐曲、歌曲(40 余首)、为话剧《屈原》和舞台剧《晚霞》及歌剧《热碧亚》等配乐。在这些数量众多、体裁多样的作品中,交响音乐的创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从在我国初具有体裁开拓意义的《交响曲》和《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到堪称中国当代优秀交响乐精品的《欢喜组曲》《山林之歌》和在美国谱写并广获赞誉的《双小提琴协奏曲》,都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留下了值得人们注目和重视的作品,奠定了马思聪作为中国交响事业发展中的“第二代作曲家”b 的地位。而这些作品在时间跨度上横跨了马思聪音乐创作的各个时期,实际上已涉及了作曲家整体的创作风格,是马思聪音乐艺术创新的重要实验领域之一,也是研究马思聪音乐创作思维和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外,马思聪作为演奏家,具有精湛的小提琴演奏技艺,在数百场音乐会中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以及分别在创立于1930 年和1940 年的个完全由我国器乐演奏家组成的交响乐团和个的中华交响乐团担任指挥,并于1946 年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担任交响乐团指挥,这些经历使马思聪能够更加洞悉乐队中的每一种乐器,对乐队中的各种音响组合和听众的心理、欣赏习惯非常熟悉,这些经历使其交响音乐创作有着别人所不能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他更好地驾驭交响音乐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实践经验,促使其成为同时期作曲家中交响音乐创作的主要人物。
纵览国内外关于马思聪音乐艺术的现有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具体文献资料绝大多数都是以介绍、欣赏和纪念性为目的的一般性文献,研究的深度尚浅,且能真正触及音乐创作技术层面并达到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文献,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是相当有限的。其中,对已有马思聪创作技法研究文献而言,多集中于小提琴音乐创作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明显偏少,研究的体裁也主要局限于马思聪的中小型音乐作品。而有关其交响音乐创作的研究文献除了国内姚锦新、苏夏、钱仁康、杨儒怀等学者对部分作品的研究,以及国外旅日小提琴家刘薇、于光的两篇关于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研究的博士论文之外,无论是马思聪本人的著述和说明,还是其他研究者的分析和描述,同样都是相对简单且深度有限的。这种长期以来对马思聪音乐创作,尤其是对他交响音乐创作的重视和研究的不足,无疑为现在进一步系统和专题性地深入研究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及创作技法演变提供了学术空间,也使笔者相信,本书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对拓展马思聪音乐创作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另外,由中央音乐学院主持的《马思聪全集》编纂工作在诸多音乐人历时四年多的艰辛努力后,于2007年冬胜利完成。全集中共包含七卷9册的“书谱部分”和全新录制的13张CD的“音响部分”。再加上2009年12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马思聪全集·补遗卷》首发及马思聪音乐的一系列研讨活动,终为马思聪全集编纂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所有这些关于编纂《马思聪全集》的音乐活动,都对马思聪音乐研究提供了活跃的学术气氛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系统研究马思聪的交响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献条件。



导语摘要

本书以马思聪的七部交响音乐作品(两部交响曲、两部管弦乐组曲及三部协奏曲)为研究对象,集中阐述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技术构成与技法特色,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以时间为脉络,探讨不同时期其交响音乐创作技法与音乐风格的演进,从而揭示其交响音乐创作的新发展与新突破及审美特征,探索作曲家将朴实无华的民族性,与专业音乐创作中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法创造性有机相结合的途径,并总结其对我国交响音乐创作、尤其是民族化交响音乐的重要贡献及成就。



作者简介

魏晓兰,女,1977年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分析)博士,教授,现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系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学会成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康巴安多嘉戎地区原生态藏族民歌音乐特征差异化比较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四川合唱创作中的提炼与发展》、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当代四川歌剧音乐创作研究》等项目,并参研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导论
章马思聪交响音乐的曲式结构
节规范化曲式
第二节变体曲式
第三节边缘曲式
第二章马思聪交响音乐作品的体裁及套曲组织
节马思聪交响音乐作品的体裁
第二节马思聪交响音乐的套曲结构及特点
第三节马思聪协奏曲的套曲结构及特点
第四节马思聪交响组曲的套曲结构及特点
第三章马思聪交响音乐作品的总体结构特征
节对传统曲式中调性布局思维的继承、发展和突破
第二节马思聪的个性化结构特征
第四章《交响曲》创作技法研究
节作品概观
第二节创作构思
第三节旋律语言的特点
第四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
第五节配器的手法及使用特征
第六节对古典交响思维的继承与创新
第五章《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技法研究
节作品概观
第二节旋律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
第四节复调技术的使用特征
第六章《欢喜组曲》创作技法研究
节作品概观
第二节旋律语言体现出的现代音乐风格特征
第三节节奏、节拍体现的新特点
第四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
第五节“调式半音体系”技法的初步成形
第七章《山林之歌》创作技法研究
节作品概观
第二节旋律语言的特点
第三节和声语言的特点及使用特征
第四节复调技术的使用特征
第五节配器手法及使用特征
第六节“调式半音体系”技法的全面升级
第八章结论
节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技法的发展与演进
第二节对马思聪交响音乐创作的整体评价
第三节马思聪交响音乐的创新性与艺术价值
第四节本书局限性及后期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以马思聪的七部交响音乐作品(两部交响曲、两部管弦乐组曲及三部协奏曲)为研究对象,集中阐述作曲家在交响音乐创作中的技术构成与技法特色,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以时间为脉络,探讨不同时期其交响音乐创作技法与音乐风格的演进,从而揭示其交响音乐创作的新发展与新突破及审美特征,探索作曲家将朴实无华的民族性,与专业音乐创作中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法创造性有机相结合的途径,并总结其对我国交响音乐创作、尤其是民族化交响音乐的重要贡献及成就。



主编推荐

魏晓兰,女,1977年生,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作品分析)博士,教授,现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系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分析学学会成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评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康巴安多嘉戎地区原生态藏族民歌音乐特征差异化比较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在当代四川合唱创作中的提炼与发展》、西南音乐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当代四川歌剧音乐创作研究》等项目,并参研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