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子学于宋末元初,发源于闽浙赣的武夷山地区,由南至北而遍于全国,成为我国元明清时期的正宗思想;东传至日、韩等国,成为“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又传至西方欧美地区,成为世界性的学说。近古,朱子学的这种“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的传播是极其深刻的国际性的中国文化运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学者渐渐加强了对韩国朱子学和日本朱子学的研究,乃至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传播与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这为朱子学的研究拓宽了视域,对朱子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本书以二十几位外国哲学思想家为主,着眼于中外哲学对话,从中看到朱子学在海外“得新意,长新格”。比如,其中的“李退溪与朱子学”,针对朱子的理气论,退溪提出了“理自能动”的思想。正是由于理的动静,才有阴阳之气的产生。这就解决了“若理无动静,气何自而有动静”的内在矛盾。又如,对于朱子“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李退溪提出了“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说”。他的弟子李栗谷又提出了“四端七情气发理承一途说。”通过朱子与李退溪的比较,可以知道李退溪的思想中,哪些是他对朱子思想的继承,哪些是他对朱子思想的发展。从退溪到他的学生栗谷,朱子学有非常大的发展,这个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国的朱子学,也就是朱子学统的发展。
导语摘要
13世纪初,朱子学传播海外,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在韩国和日本,朱子学成为近世东亚文明共同分享的学术传统,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得到东南亚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配合经济增长的有利的人文因素。在西传过程中,欧洲传教士对朱子学的解释,为欧洲启蒙思想家和古典哲学的开创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在北美,当代学者以较为熟练的西方现代哲学语言来阐明朱子学,重视对朱子思想的研究,推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以二十几位外国哲学思想家为主,着眼于中外哲学对话,从中看到朱子学在海外“得新意,长新格”。朱子学作为一门学问,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思想学说体系,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具有“世界朱子学”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品端,男,1955年10月生,江西黎川人。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朱子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研究和组织普及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多项。合著《大教育家——朱熹》,主编《杨时教育思想研究》《朱子学与退溪学研究:中韩性理学之比较》等6部作品。在《哲学研究》《台湾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孔子研究》《福建论坛》《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目录
引言
上篇 朱子学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
章 朱子学在韩国
一 朱子学东渐及其对韩国的影响
二 李彦迪与朱子学
三 李退溪与朱子学
四 李栗谷与朱子学
五 曹南冥与朱子学
六 李巍岩与朱子学
七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与韩国书院教育的发展
八 《朱子家礼》与韩国礼学的发展
九 《朱子语录》在韩国的传播与影响
十 朱子《近思录》在韩国的流传及其影响
第二章 朱子学在日本
一 朱子学东传及其在日本的发展
二 藤原惺窝与朱子学
三 林罗山与朱子学
四 山崎暗斋与朱子学
五 贝原益轩与朱子学
六 大阪学派与朱子学
七 水户学派与朱子学
八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九 朱子《近思录》在日本的流传及其影响
第三章 东亚朱子学的特点
一 日本、韩国对中国朱子学的接受
二 日本朱子学的特征
三 韩国朱子学的特征
四 中日韩朱子学的相同性
五 中日韩朱子学的相异性
六 现代东亚朱子学研究
中篇 朱子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
第四章 朱子学在越南
一 朱子学在越南陈朝的初传
二 朱子学在越南后黎朝的发展
三 朱子学在越南阮朝由盛而衰
四 朱子学在现代越南的影响
第五章 朱子学在新加坡
一 朱子学在新加坡的早期传播
二 新加坡独立后朱子学的发展
三 朱子学与新加坡现代化
第六章 朱子学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
一 朱子学在泰国的传播与影响
二 朱子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影响
三 朱子学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与影响
……
下篇 朱子学在欧美的传播与影响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内容摘要
13世纪初,朱子学传播海外,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在韩国和日本,朱子学成为近世东亚文明共同分享的学术传统,东亚文明的共同体现。以朱子学为核心的价值观,得到东南亚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一种配合经济增长的有利的人文因素。在西传过程中,欧洲传教士对朱子学的解释,为欧洲启蒙思想家和古典哲学的开创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在北美,当代学者以较为熟练的西方现代哲学语言来阐明朱子学,重视对朱子思想的研究,推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以二十几位外国哲学思想家为主,着眼于中外哲学对话,从中看到朱子学在海外“得新意,长新格”。朱子学作为一门学问,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思想学说体系,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具有“世界朱子学”的意义。
主编推荐
张品端,男,1955年10月生,江西黎川人。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朱子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研究和组织普及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多项。合著《大教育家——朱熹》,主编《杨时教育思想研究》《朱子学与退溪学研究:中韩性理学之比较》等6部作品。在《哲学研究》《台湾研究》《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孔子研究》《福建论坛》《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精彩内容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北学派朴趾源在朱熹的《不自弃文》“人皆迁之,我独不移。士其业者,必至于登名;农其业者,必至于积粟;工其业者,必至于作巧;商其业者,必至于盈赀。若是,则于身不弃,于人无愧”中的,重视工商业、四业并举思想的启示下,认为只有发展工商业、四业并举,才能实现“‘利用厚生’的价值目标,实践圣人的古训”,并且把“利用厚生”的学说,解释为“工制什器,商通货财,以利民生,使衣食图谋民之厚生”,而且更加“重视实用和实践,主张同等对待农工商各行业,以保证其‘生业’”。
北学派以“利用厚生”、北学中国的实学思想为中心,既摆脱后期朝鲜朱子学者空谈虚论、坐而论道的浮夸风气,又吸收朱子学中的格物致知和自然科学、生态伦理以及不贱工商、四业并举的思想,积极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重视发展工商业,振兴经济,建立新的思维体系,把朝鲜社会引向近代。北学派的理论克服了朱子学内在“华夷差别主义”的倾向。其“华夷一论”,不仅意味着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而且成为后来以民族自主和现代化为目标的韩国开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李瀷(1681-1763),字子新,号星湖,京畿道骊州人。他出身两班士族家庭,追随李退溪,属于岭南学派。他著有《论语疾书》《孟子疾书》《大学疾书》《中庸疾书》《近思录疾书》《心经附注疾书》《星湖礼说》《藿忧录》《星湖僿说类选》《星湖先生文集》等。李星湖传承李退溪的学术思想,著《李子粹语》记录李退溪的言论。
李星湖是18世纪前半叶朝鲜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对儒家学者信奉儒教经典,主张对儒家经典持实学的态度,要有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他不仅注重研究儒学经典,而且非常重视研究本帮历史、地理、制度和风俗,并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他为了克服当时朝鲜性理学一味追求形而上的经学观,而提倡“下学”,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学风。李星湖撰写的一系列“疾书”,就是在于为学应经世致用。如他的《近思录疾书》,就是在教授家塾子弟时,担忧弟子不能见到《近思录》的“意趣”,“辄加笺解,俾有以易入云尔”。李星湖在肯定《近思录》的价值时说:“以今观之,儒学日屈,无所事事,谓诸子之书不可卒,既不欲致思于其间,虽欲志焉,浩浩莽莽,亦远而无得也。其要专意四子,不得不错,非此书不可信乎!朱子纂集之功又不在四子下也。”
19世纪中叶,朝鲜实学达到鼎盛。丁若镛(号茶山),是实学思想集大成者。他认为,哲学化的朱子学已背离时代的需要,而陷入空洞虚幻的形上思辨。所以,他倡导孔子在《论语》中阐述的学说,力图使儒学成为简单明白的社会学说,教导人们怎样在现实社会中生活。丁若镛试图越过宋明理学和汉唐儒学而直溯孔学之源,否定朱熹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反对朱熹把“理”当作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认为“理”只是事物内在的客观规则,根本不存在脱离具体事物的“理”。但是,他又赞同朱熹“圣人谓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的观点。他综合实学思想家“经世致用”和“利用厚生”的观点,对朝鲜社会制度的田制、税制、吏制、法则、学制、兵制、政制等诸多方面都提出改革方案。其思想深度达到他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水平。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朝鲜的宗主权由清朝移交给日本,拥戴中国明、清皇朝500年的朝鲜社稷,从此灭亡。此后,朝鲜改称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朱子学也从此在韩国走向衰弱。但是,朱子学仍然是该时期朝鲜人民的精神支柱。此时,在朝鲜以崔济愚为首的儒生学者为了对抗西学天主教和日本的侵略,拯救国家和民族,创立了以朱子学为中心的东学,并且成立东学党,领导人民反对西学和外国资本的奴役;1894年又以“忠孝双全,济世安民,逐灭倭夷”为号召,领导农民起义抗击倭寇。东学党农民运动失败后,农民义军有的成立英学党,有的成立活贫党,他们继续高举“斥邪卫正论”旗帜,继续开展“抗日义兵运动”,进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