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竞争与垄断 中国微观经济分析(校订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竞争与垄断 中国微观经济分析(校订本)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36.1 7.5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汝银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68635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8974859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前言 从规范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根本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经济效率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多年的社会经济体制“实验”,今天我们终于发现了比较适合于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体制型式,这便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商品经济的有效运行和迅速发展以完善的竞争机制为前提,各种形式的垄断则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阻遏竞争。这样,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通过不断的体制改革来建构和改进市场竞争机制,消除不合理的人为的垄断因素。同时,社会主义经济作为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这一历史现实,又必然对实际竞争过程产生特定的影响。本书既是这些方面的理论探讨,也是相应的历史与经验的实证考察。 笔者在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比较经济理论研究之后,深深地感受到马克思竞争理论框架的巨大包容性和马克思的分析方法所具有的深刻性与现实性,故在研究中主要以这一框架为参考系;并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精神,批判地借鉴国外有关的经济研究成果,尽量拓展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无疑地,本书的整个框架也明显地打上了笔者本人长期探索和覃思的烙印。 笔者认为,竞争实质上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技术、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行为型式不断变更和演进的过程。因此,本人的以动态非均衡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将明显地有别于西方新古典学派的那种缺乏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历史观念和制度观念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特定的分析方法导致本书不得不采用特定的以“文字经济学”(The Literary Economics,与“数理经济学”相对应)为主的理论表述形式。在目前可以得到的经济数理工具的条件下,东西方经济学家尚难以使数理经济模型令人满意地动态化。相形之下,颇受黑格尔辩证法和西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影响的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便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较为生动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和发展过程,准确地表达了他的一系列伟大的洞见。笔者正是利用“文字经济学”的这一长处,力图酣畅地展开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因素等那些为数理经济学无法涵盖的极其重要的方面的研究,企求从更多的角度在理论上更充分和更深刻地再现这一运行过程的复杂性。 本书的第1 章讨论有关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本书的体系结构将明显地不同于新古典学派刻意追求形式化的微观经济模型。第2 章探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垄断问题。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垄断首先是以国家垄断或行政垄断的形式出现的。这种垄断在传统的过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中达到了,在我国尤其如此。诚然,它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有过不少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多弊端。新的导入市场竞争机制的经济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模式不断进行变革和新模式本身自我完善的结果。并且,新模式不能不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同旧模式之间构成此长彼消的关系,从而使此时的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着旧的模式的印记。垄断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起点,也是作者实证研究的合适的逻辑起点。第3 章在抽象层次和纯粹形态上描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竞争过程的内容和基本特征,以便不受各种暂时的历史现象的干扰而充分地把握竞争规律的作用机制,并为现有的竞争过程和经济体制改革等提供一种理论参考系和基本的理论依据。第3 章还从效率和协调机制等方面比较了市场竞争与传统经济体制中的竞赛过程,并考察了社会主义竞争的制度特点。第4 章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多重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及其对现实竞争过程的重大约束作用。社会经济的界限分明的多重化,致使市场发育不全和竞争机制扭曲,加剧了部门内竞争的不均齐程度,大大地削弱了部门间的竞争,在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双重转换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摩擦和掣肘效应,带来了诸如严重的结构失调、劳动力转移不完全和低水平过度膨胀等一系列消极的社会经济后果。第5 章作为第4 章的补充,论述了空间竞争和要素转移机制。空间竞争是与部门内及部门间竞争交织重叠在一起的,或者说寓于这两者之中。因为这两者的充分展开必然以充分有效的空间竞争为前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在某种限度内正是空间竞争不足引致部门内及部门间竞争不足。空间竞争不足既导致较高的区位成本和交易费用,又妨碍形成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难以产生令人满意的配置效率和动态技术效率(后面的有关章节将给出这些概念的定义),从而抑制社会分工、产业进化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发展。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职业转换是要素转移过程的主导因素,因而有单独深入研究的必要。这种探索的结果改变了传统经济学中机械的、决定论的化原则,提供出一幅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和更加真实可信的要素转移图景。而它的以动力和能力双因素模型为基础的政策含义也将对现实具有直接的针对性。第6 章讨论了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开放条件下的国际竞争问题。随着生产与交换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参与此种竞争的形式和动态范围必定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身的发展产生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影响。第7 章和第8 章从动力机制和调节机制等角度,考察了决定或影响竞争效率的若干组织因素和结构因素,探讨了微观经济运行的组织基础、效率与刺激之间的相关性、产业(市场)失衡的外溢效应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问题。附录则结合历史实践,通过对计划悖论和计划失灵问题的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引入竞争性市场机制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以上的叙述不难看出,本书不是对整个中国微观经济作面面俱到的考察,而是以动态发展为主旋律对其中主要的部分进行分析。在笔者看来,中国微观经济的其他方面(如家庭消费行为)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或受制于这些主要部分的。同时,不同经济制度下消费行为型式发展过程的相同之处大于相异之处,而现代国外经济学文献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显得稍微成熟一些。因此我们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单独地讨论它们。这样做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突出本书的主题,强化并更紧凑地展开关于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的研究。 不用说,我们的理论同作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主流的新古典理论之间的差异是极其广泛的。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微观行为与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得出了一系列全局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结论,从而力图避免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常见的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完全脱节的现象(这一点在一度自称为“新古典综合”的凯恩斯主流学派的传统理论中特别突出)。在这里,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确保自己的所有探索完全成功,而是选择一个能较好地适应现实和理论发展需要的出发点,以避免走西方微观经济研究所走过的那些弯路。“Well begun is half done”,这句为人们所熟悉的外国谚语便表达了我的这种心态。



导语摘要

本书是*本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中竞争与垄断问题的专著。本书直面实际,聚焦于制度分析、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创新性地基于动力与能力双因素模型,通过“制度与能力→行为→市场竞争绩效”理论框架,系统研究了特定背景下的部门内竞争、部门间竞争、空间竞争、国际竞争,以及各种制度性、技术性因素引发的资源错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计划失灵问题,极具洞察力地揭示了能力发展、制度发展以及适宜的制度变革、结构政策和发展政策在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作者简介

胡汝银,我国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在产业组织、现代公司理论、现代金融市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治学严谨,思想深刻,社会经历丰富,1997年起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是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和常务理事、亚洲公司治理圆桌会议核心成员、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专家. 胡汝银博士主持了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是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思想推动者之一,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其代表作有《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等。



目录

目 录前 言 11 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51.1 新古典学派完全竞争理论 71.2 马克思竞争理论框架 131.3 垄断:概念与特征 191.4 基本分析方法 221.5 理论表述形式:评价与选择 272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垄断 372.1 社会主义经济中垄断产生的条件 372.2 行政垄断 402.3 市场垄断 492.4 反垄断措施探讨 563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一般理论分析 663.1 部门内竞争 673.2 部门间竞争 753.3 社会主义竞争的制度特点 793.4 社会主义竞争与竞赛 824. 多重经济结构下竞争的限制 924.1 部门内竞争的限制:不均齐竞争 934.2 部门间竞争的限制:不充分竞争 1014.3 我国多重经济结构的成因 1085 空间竞争与要素转移机制 1215.1 空间竞争:理论分析 1235.2 空间竞争:经验考察 1275.3 要素的空间配置机制与转移机制 1376 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 1516.1 国际贸易优势与国际竞争优势 1526.2 出口竞争、进口替代与进口竞争 1586.3 对外贸易和对外竞争的组织与协调 1657 企业运行机制与竞争的发动因素 1747.1 企业组织与竞争 1757.2 动力机制与竞争强度 1847.3 税收机制对竞争过程的影响 1938 市场失灵与竞争过程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调节 1998.1 不公正竞争行为 2018.2 过度进入与进入不足 2098.3 不发达商品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组织职能和发展政策 220附 录 231计划悖论与计划失灵 231参考文献 243



内容摘要

本书是*本系统地研究中国经济中竞争与垄断问题的专著。本书直面实际,聚焦于制度分析、动态分析和结构分析,创新性地基于动力与能力双因素模型,通过“制度与能力→行为→市场竞争绩效”理论框架,系统研究了特定背景下的部门内竞争、部门间竞争、空间竞争、国际竞争,以及各种制度性、技术性因素引发的资源错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计划失灵问题,极具洞察力地揭示了能力发展、制度发展以及适宜的制度变革、结构政策和发展政策在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主编推荐

胡汝银,我国著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在产业组织、现代公司理论、现代金融市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治学严谨,思想深刻,社会经历丰富,1997年起任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是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和常务理事、亚洲公司治理圆桌会议核心成员、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专家. 胡汝银博士主持了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是近几年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思想推动者之一,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1988年和1992年两度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 其代表作有《低效率经济学:集权体制理论的重新思考》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