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4.2 5.0折 ¥ 6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黄河 贺平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5114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6314366
上书时间2024-12-19
编前语
黄河 贺平
“区域性公共产品”概念被引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已超过十年,通过外著译介、评论分析、案例研究等诸多路径,已成为一个广为人知且具有较高接受度的学术概念,在中国领导人的发言和政府官方文件中也频频出现。可以说,在国际与国内同步发展、理论与实践彼此参照方面,“区域性公共产品”是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事例。但是,实践的生动发展始终走在学理性研究的前面。随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机制的创设和涵盖各个领域的政策尝试不断付诸实施,我们深感对“区域性公共产品”概念及其背后的理论体系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资料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深的思考。“一带一路”倡议等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为这种理论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无穷的素材。
基于此,本辑《复旦国际关系评论》以“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公共产品为主题,在大量投稿中精选31位作者的21篇论文,从“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创新合作机制、“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国际比较、“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中国提供方案等三个方向展示研究成果、开展学术对话,并在“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专栏中辅以其他相关研究。
1.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创新合作机制
黄河、黄越、赵琳菲的《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与“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体系的建构——以中国企业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为例》以中国企业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提出,“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体系的建构应该以新型合作安全观为指导,建立协作型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将多元各方都纳入其中,通过整合现有机制、协调集体行动、促进互联互通,以灵活的方式建立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的安全合作机制。这既有助于维护“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安全稳定,也有利于探索美国霸权模式之外的区域安全合作体系,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二十二辑保建云的《论“一带一路”国家间区域金融合作的机制设计——以中国—南太平洋国家货币清算机制构建为例》集中探讨以中澳自贸区、中新自贸区建设为契机筹建中国—南太平洋清算银行、构建中国—南太平洋货币清算体系具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把中国—南太平洋清算银行和中国—南太平洋货币清算体系机制纳入“一带一路”人民币清算体系之中,不仅能够推动全球人民币清算体系的形成,还能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从制度层面设计和构建“一带一路”国家间区域金融合作制度化组织。
罗圣荣、李代霓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南海海盗治理》则聚焦南海海盗问题,强调,国际社会对南海海盗问题的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各参与方联合向南海地区供给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过程。改善供给机制,提供多种公共产品的选择,协调各供给方的矛盾和冲突,是加强治理南海海盗问题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关键。与此同时,中方可以顺势而为,在南海海盗问题治理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郝宇彪在《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的大国财政分析》深入分析了大国财政这一特殊的国际公共产品,认为,大国是全球治理的塑造者、引领者,大国财政与一般国家财政职能的差别在于,财政不仅仅服务于一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一国国际经济与政治战略的实现,其主要机制在于供给国际公共产品。在优化财政职能的基础上,大国应采取“动态平衡预算 债务限额管理 支出管理规则”组合管理的财政预算规则。
高蒙蒙在《区域性公共产品相关研究综述及展望》中对区域性公共产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认为,当前关于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内涵、分类以及理论框架等基本问题的结论比较明晰;在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以及成本分担方式两大核心问题上,应充分考虑供给主体地位及公共产品类型等复杂因素;中国政府应主导“一带一路”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并且未来相关研究应更加注重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2. “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国际比较
王联合在《美国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及其变化——以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为例》中分析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经验与教训值得中国评估和借鉴。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美国独立支撑双边军事同盟的意愿与政策都在发生变化,聚合安全成为其规划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表现。同时,亚太经合组织的空心化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夭折表明,美国对区域性经济公共产品的计算更趋保守、自利和短视,地区经济类公共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依靠区域内各国的合作而非美国的主导。
包霞琴、李文悦的《日本对东南亚ODA外交中的海上防务合作——以2015年版“开发合作大纲”为例》聚焦于2015年2月日本政府通过的“开发合作大纲”,剖析了在新ODA大纲的原则指导下,日本如何以“提供海上能力建设援助”和“南海问题”为切入点,加强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海上防务合作;如何在亚太地区安全格局转型的背景下,突出ODA的战略性活用。
贺平的《区域合作理念中的公共产品与功能性合作——以日本“东亚共同体”论为例》则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日本国内陆续兴起的诸多“东亚共同体”构想作了深入的再整理,指出,从理论上而言,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理论强调“功能”,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则强调“产品”,两者在日本的“东亚共同体”论中实现了某种汇聚:在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产品”是“功能”的载体和形态,而“功能”是“产品”的效用和目的。日本“东亚共同体”论的兴衰及其与现实的彼此参照,为其他的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提供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
汪晓风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与欧盟数据保护的路径》指出,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当数据保护公共产品的全球供给严重缺失时,区域路径可以提供替代性选择,而欧盟的个人数据保护经验,则展示了公共产品区域供给的有效性可以从制度层面促进区域合作顺利展开。
3. “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中国提供方案
李翀的《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保持适度外汇管制的必要性》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期,因此不可低估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力,不可低估在人民币汇率趋向贬值条件下“羊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中国资本长期流出的可能性。作者呼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应该在保持金融账户适度管制的前提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对人民币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避免人民币汇率出现比较严重的高估的情况。
陈辉、王爽的《“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方案》认为,“一带一路”作为各方参与的合作行动,其内在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正外部性,即共商、共建与共享加快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形塑沿线地方区域性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为区域国家间的信任产生激励效应,探索合作增长的动力来源。
杨海燕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及供给模式——基于区域性混合产品理论的研究》针对基础设施所具有的特征提出了“区域性混合产品”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供给模式分为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两个层面来展开研究,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和供给严重不足,要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和生产效率,应进一步加强公私合作,建设资金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并根据项目性质,采取以PPP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
赵裴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政策制定、项目设计规划、建设绩效等几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都是中国对外发展合作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中国对于发展问题认识的不同阶段,两者统一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萧净宇、黄萧嘉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发展战略对接研究》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的背景下,中亚五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重要国家,是保障“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的中坚力量。“一带一路”与中亚发展战略的对接具有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面对对接遇到的障碍与挑战,中国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其中主要是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重视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有的放矢地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同时加强对中亚周边关系的考量。
马斌、王润琦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地区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重构》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强经济性、弱地缘竞争性使它有可能在欧亚地区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1 N”、“2 N”模式向欧亚地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中国与欧亚地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能对欧亚地区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形成有益补充,增加发展型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但不会从根本上重构该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张雪滢的《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构建国际机制的战略选择》指出,霸权与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并无直接联系,中国无论在实力还是在意愿上都不是一个霸权国家,但非霸权行为体也可以探索政府间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事实表明,中国以“合作共赢”、“责任分担”、“协作领导”、“公正平等”为原则的提供理念能极大地避免国际公共产品被“私物化”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国主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后新兴经济体进行国际机制构建的成功尝试。
钱亚平的《区域性公共产品和金砖合作机制》指出,在过去十年里,金砖国家从一个投资概念发展成了全方位的合作机制。论文从区域性公共产品视角出发,试图分析金砖国家为何愿意采取集体行动,以及如何避免集体行动困境的问题。
钟惟东的《中国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路径和风险研究——以新疆、云南、广西、黑龙江为例》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要落地生根,迫切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区域性公共产品,我国地方政府是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重要主体之一,地方政府的参与,能使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渠道更加多元化。
4. 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
黄一玲的《共建公正合理的海洋新秩序》一文指出,海洋秩序是国际秩序在海洋领域中的映射,国际秩序的演进与国家之间海洋权益的争夺与海洋强国的兴衰更替密切相关。共建公正合理的海洋新秩序是人类共同开发利用海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挑战的需要。
谭小芬、李昆、梁雅慧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中指出,特朗普上台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7年8月美方对华发起“301调查”,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目前,美国态度多变,双方关系愈发紧张。在全球经济复苏背景下,中美双方征税措施若落地将对中美经济甚至全球经济都造成较大冲击,贸易战结果将是双输的,中美双方应向合作共赢方向努力。
邹春萌、王闯的《中国—东盟铁路合作中的日本因素分析》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加快基础设施走出去步伐,与东盟的铁路合作迅速展开。但来自日本的竞争和影响是中国—东盟铁路合作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出于经济与政治目的,日本通过政商协作、发展援助、低利率吸引、舆论攻势等各种手段与中国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中国与东盟的铁路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的顺利推进带来严峻挑战。理性地看待中国—东盟铁路合作中的日本因素并予以积极应对,对于推进中国—东盟铁路合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
编前语 /黄河 贺平 1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创新合作机制
区域性安全公共产品与“一带一路”安全合作体系的建构
——以中国企业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为例 /黄河 黄越 赵琳菲 1
论“一带一路”国家间区域金融合作的机制设计
——以中国—南太平洋国家货币清算机制构建为例 /保建云 22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南海海盗治理 /罗圣荣 李代霓 34
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下的大国财政分析 /郝宇彪 侯海萌 54
区域性公共产品相关研究综述及展望 /高蒙蒙 71
“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国际比较
美国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及其变化
——以美国亚太同盟体系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为例 /王联合 89
日本对东南亚ODA外交中的海上防务合作
——以2015年版“开发合作大纲”为例 /包霞琴 李文悦 109
区域合作理念中的公共产品与功能性合作
——以日本“东亚共同体”论为例 /贺平 124
区域性公共产品与欧盟数据保护的路径 /汪晓风 142
“区域性公共产品”的中国提供方案
论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保持适度外汇管制的必要性 /李翀 154
“一带一路”与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的中国方案 /陈辉 王爽 17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状况及供给模式
——基于区域性混合产品理论的研究 /杨海燕 187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 /赵裴 209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发展战略对接研究 /萧净宇 黄萧嘉 225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地区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体系重构 /马斌 王润琦 238
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构建国际机制的战略选择 /张雪滢 253
区域性公共产品和金砖合作机制 /钱亚平 269
中国地方政府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性公共产品提供的路径和风险研究
——以新疆、云南、广西、黑龙江为例 /钟惟东 283
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
共建公正合理的海洋新秩序 /黄一玲 298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谭小芬 李昆 梁雅慧 312
中国—东盟铁路合作中的日本因素分析 /邹春萌 王闯 32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