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为创新而教:一场从未来起跑的教育革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为创新而教:一场从未来起跑的教育革命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74.6 7.6折 98 全新

库存5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荣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59916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7877098

上书时间2024-12-19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强音!无论大国竞争,还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或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急速变化的生活环境,创新都成为核心议题。对于人类的未来,创新的重要性也尤为凸显,在信息处理方面,机器已经比人更快、更准、更大规模,而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也可能比人更聪明,也许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把自己置于与机器共同竞争未来的起跑线上,而创新无疑是决定这场比赛结果的重

要因素。

然而,创新并非只事关科技、资本,更有关于教育!教育本身就是关于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承的,任何创新可能都源于新知识的产生。但多年以来,社会发展所引发的教育需求以及技术进步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可能性,在各个领域与缓慢的教育变革形成鲜明对比,一些已经沿用达200多年的标准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保持主流地位。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可能已经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人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可以

说,尽管市场需求和技术供给都已经为教育方式的飞跃准备了条件,但我们可能仍未做好变革的准备。

时光永恒流逝,“未来”总会以各种形式超出前人的设想与我们相遇,教育却只能以过往的经历为由,用源于人类过往经历的“成见”去武装那些必将面对未来的后来者!也许这确有无奈的成分,因为教育者不可能像个先知者,自以为是地把“未来”都安排好,但教育者终归不能像个垂死者,讲完过去的事情,就留下后来者独自面对未来。既然教育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就源自当下的创新,至少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必

须为创新而教。在这一点上,教育者义不容辞,绝不能无所作为!正如让·皮亚杰(瑞士)所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伴随许多先贤智者的探索,“为创新而教”的呼喊或许早已在一定范围内振聋发聩。

然而,“为创新而教”像许多“深入浅出”的说法一样,看起来逻辑简单,事实上又极易让人困惑。“为创新而教”的说法在现实中可能被转化为各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口号,顶着用这些“口号”装点的美丽华冠,有的人大行“为考试而教”之实,有的人大行“为就业而教”之实,更有甚者,有人大行“为金钱而教”之实。

也许有人会说,“为考试而教”“为就业而教”“为金钱而教”不也很好吗?你看社会不还是在创新中前行吗?但是我们还是必须要知道,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不管是教与不教,学习者都会以各种方式来学习创新,这使得“为考试而教”“为就业而教”“为金钱而教”的人,仍然可以用人类社会终的进步与胜利来佐证他们这些“倒行逆施”行径的可取之处。实际上,这些仅仅为达成“考试”“职业”以及 “金钱” 目标的教学活动,仿佛就是某种鸦片,让吸食的学习者在短暂的快感中,泯灭自己的创新天性,进而伤害民族、国家

甚至人类的未来发展。

因此,除了再次振臂高呼:“为创新而教”,我们急需展开更深入的思考,从更系统的视角,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找到更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本书仅仅是这种行动的开始。我们将从一些切实的教学故事出发,展开“为创新而教”的理论思考,提出基于激发、支持、探索和分享的实践体系。

正如本书所述及的一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终身学习者,也往往成为别人学习的对象,只不过我们并不谙熟“教”的方法,因此我希望“为创新而教”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体系能够和更广泛的读者形成共鸣。如果你是专业的教学工作者,或许你可以受到启发,发现新的教学规律;如果你为人父母,或许你会重新发现自己的孩子,以及你所承担的教育责任;如果你是企业或其他组织的管理者,你可能获得为员工赋

能和激发创新的全新理念和方法。

因为上述直观的理由,本书没有从宏大的视角进入,反而选择从细微处入手,在诸如一个课堂、一门课、一个专业的“微小”视角中发现“为创新而教”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的可取之处。“一沙一世界”,如果细微处尚不能自圆其说,又如何去触及关于教育的宏大问题;如果一线的践行者尚不能从改变自己开始,岂不又一次将“为创新而教”奉上了高不可及的神坛!

本书也没有选择更严肃的学术专著的形态,而选择让本书呈现现在这样简单而“花哨”的样子,我可以暂时卸下分析各种术语界定以及阐述各种理论源流的负担,对它们采取一种“指摘自如”的态度,尽量真实呈现我想表述的东西。这样做或许是因为我急于将一些想法展示出来,宁愿有人批评它们,也不愿让它们长久地留在思维的深处,但我更希望人们哪怕从只言片语或一图一画开始,产生更多的思考,引发更多的行动。当然,有识之士能将这些思考和行动再带回到教育学的理论殿堂,对我而言就更应是一种深深的欢喜。

诚然,这些选择带来的坏处不言自明,但我还是希望这些选择不会变成我与读者之间思想谋和的障碍,这样,关于“为创新而教”的理想就将在这种思想交汇之中变得更为强大和切实!



导语摘要

放眼全球,随着各个领域内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体系,“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该如何变革?这一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为教学变革展示了宏大而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更凸显出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窘境。虽然,以MOOC运动、翻转课堂等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变革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总结描述的、由一线教学者自发展开的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就其总体效果而言,却远远还不能被认为是达成了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教学的期望。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不是教学过程对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教学过程为技术的简单适应,它是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的创新,“互联网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总理发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随着创新创业的全面深化,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面临如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向以“知识创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本书正是作者及其合作支持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理论、创新理论,我们提出了以“激发、支持、探索、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不仅仅从理论视角上对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更是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过程给出了详尽而具体的建议。目录1.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1.1揭秘一种教学的模式一个教师的困惑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大纲转变为问题树激动的课堂与学习过程继续学习的渴望破茧而出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如何教:关于方法的问题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1.2分歧与创新“教”与“学”的分歧关于智能的分歧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1.3分析与解释2.为创新而教:4S模式2.1几个故事的启发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2.2教学流程再造“创新”成为教学的核心流程分析十二岁男孩制作机器人的流程分析美术学院观摩教学的流程分析编导专业改革后的教学流程分析“为创新而教”的构成要件4S-Stimulating(激发)4S-Supporting(支持)4S-Searching(探索)4S-Sharing(分享)2.34S中的知识运动4S与SECI激发与SECI支持与SECI探索与SECI分享与SECI3.激发:Stimulating3.1为什么学习者需要激发价值与情感的认同学习与创新相融合的需求激励学习驱动创新抗衡动机的不稳定性斯托克斯的模型“波尔”式的激发:强大的“好奇心”“爱迪生”式的激发:建构创新意义“巴斯德”式的激发:平衡3.2激发中的目标管理激发是目标管理的过程激发的三步循环两条路劲:强化目标与优化过程体验3.3用“问题”激发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为什么寻找问题如何寻找问题:问题风暴法用思维导图辅助问题风暴问题风暴事实要点让问题“出得来”的技巧让问题“理得清”的技巧问题精炼与迭代追问五个“为什么”问题的逆向链条学习者与问题的匹配3.4用“游戏化”激发关于“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假设“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实质“游戏化激发学习”的路线图:DMC模型动力机制组件3.5一门课程的经历4.支持:Supporting4.1如何理解支持发现学习者学习者的起点学习的过程学习者的终点需求的困境分析性方法的失败解释性方法的导入解释性支持分析与解释的融合4.2互联网环境下的支持体系互联网化的人际环境互联网化的物化环境4.3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方法可汗学院碎片化的“学”与碎片化的“教”解释性对话的空间与技术:鸡尾酒会的隐喻学习组织建设启动对话设置焦点领域突破社交和制度阻碍促进学习自组织记录与更新形成性评估记录评估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思维地图概念图4.4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教学者解释性对话的驱动者面授前面授中面授后教学者是情感的支持者教学者是有限的支持者4.5支持创新的空间环境咖啡馆的遐想MIT的20号楼:解释性公共空间微软的99号楼适应解释性支持的教室设计5探索:Searching5.1如何理解探索知识地图“探索”活动中的知识运动规律进入支持网络建构个体知识网络知识整合与协同创新:探索的核心5.2作品导向作品而不是作业作品导向:驱动以作品为载体的知识整合与创新知识紧致知识疏散从作业到作品之路:三个重点激发多元智能激发共同愿景倡导“工匠精神”5.3组织学习与探索提升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协同创新的工作方式:讨论与深度汇谈讨论深度汇谈辅助机制:教学者的参与5.4发现创新伟大创意的诞生对相邻网络的探索:关于扫雷游戏的思考液态网络让“时间的玫瑰”得以绽放不可放过的意外收获有益的错误功能变异开放式堆叠平台结语6.分享:Sharing6.1分享的使命关于暗默知识创新价值确认与扩散6.2分享“体验”6.3解释性评价一个典型解释性评价的过程圈粉创造社交互动分析与反馈讨论:关于评价的目标讨论:关于评价的参与者与评价准则讨论:关于评价的基础讨论:关于评价的过程7.融合与创新之道7.1方法的融合与创新4S与锚定式教学4S与随机进入教学4S与支架式教学4S与杜威五步教学4S与非指导式教学4S的非线性组合4S的嵌套7.2技术的融合与创新7.3系统的融合与创新九屏视角下的教学子系统:MOOC运动的兴起超系统:赶不上时代的“专业”



作者简介
傅荣(1974-)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本科及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学工作,曾获得湖南大学讲课比赛、优秀教师、“受欢迎的大学教师”(学生自发评选)等奖项和荣誉。从事关于创新、互联网与电子商务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专著一本,并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承担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多个。 除了教师身份带来的教育反思,直接获得“为创新而教”灵感和研究实践的经历还包括:2008年起任湖南大学互联网信息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湖南省人民政府英文门户网站的建设和运维。常年组织和参与社会创新有关的活动和研讨。 2010年被选为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2015年连任为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 2016年参加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第十六批博士服务团,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岗位上挂职锻炼。系统宏观地对教育、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系统进行了洞察和思考。

目录


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


1.1 揭秘一种教与学的模式 / 002


一个教师的困惑与改变 / 007


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 / 012


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 / 013


如何教:关于方法论的问题 / 018


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 / 024


1.2 为什么教学不像创新 / 029


“教”与“学”的分歧 / 032


关于智能的分歧 / 034


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 / 037


1.3 回归创新:分析与解释的融合 / 041


第二章
为创新而教:4S模式


2.1 给予启发的几个故事 / 054


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 / 055


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 / 059


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 / 063


2.2 教学流程再造 / 070


流程分析 / 073


“为创新而教”的构成要件 / 077


2.3 4S中的知识运动 / 080


4S知识运动图解 / 080


4S与SECI / 083


第三章
激发:Stimulate


3.1 为什么学习者需要激发 / 089


价值与情感的认同 / 090


学习与创新相融合的需求 / 092


抗衡动机的不稳定性 / 095


3.2 激发与目标管理 / 101


激发是目标管理的过程 / 102


两条路径:强化目标与优化过程体验 / 104


3.3 用“问题”激发 / 106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 107


为什么寻找问题 / 108


如何寻找问题:问题风暴法 / 110


用思维导图辅助问题风暴 / 112


问题风暴实施要点 / 115


问题精炼与迭代 / 119


学习者与问题的匹配 / 121


3.4 用“游戏化”激发 / 122


关于“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假设 / 123


“游戏化激发学习”的实质 / 125


“游戏化激发学习”的路线图:DMC模型 / 127


 


3.5 一门课程的经历 / 150


第四章
支持:Support


4.1 如何理解支持 / 158


发现学习者 / 158


学习者的起点 / 160


学习的过程 / 161


学习者的终点 / 163


需求的困境 / 165


分析性方法的失效 / 168


解释性方法的导入 / 169


解释性支持 / 170


分析与解释的融合 / 171


4.2 互联网环境下的支持体系 / 173


互联网化的人际环境 / 175


互联网化的物化环境 / 176


4.3 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方法 / 177


可汗学院 / 179


碎片化的“学”与碎片化的“教” / 181


解释性对话的空间与技术:鸡尾酒会的隐喻 / 182


4.4 驱动解释性支持的教学者 / 199


解释性对话的驱动者 / 201


情感的支持者 / 203


有限的支持者 / 205


4.5 支持创新的空间环境 / 208


咖啡馆的遐想 / 209


MIT的20号楼:解释性公共空间 /
211


微软的99号楼 / 212


适应解释性支持的教室设计 / 213


第五章
探索:Search


5.1 如何理解探索 / 217


知识地图 / 218


“探索”中的知识运动规律 / 219


5.2 作品导向 / 226


作品而不是作业 / 227


作品导向:驱动以作品为载体的知识整合与创新 / 229


从作业到作品之路:三个重点 / 232


5.3 组织学习与探索 / 236


提升团队的系统思考能力 / 239


协同创新的工作方式:讨论与深度汇谈 / 241


辅助机制:教学者的参与 / 244


5.4 发现创新 / 245


第六章
分享:Share


6.1 分享的使命 / 259


共享暗默知识 / 260


创新价值确认与扩散 / 261


6.2 分享“体验” / 263


6.3 解释性评价 / 269


一个典型解释性评价的过程 / 271


关于几个问题的讨论 / 274


第七章
融合与创新之道


7.1 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 279


4S与锚定式教学 / 281


4S与随机进入教学 / 282


4S与支架式教学 / 283


4S与杜威五步法教学 / 284


4S与非指导式教学 / 285


4S的线性组合 / 286


4S的非线性组合 / 288


4S的嵌套 / 290


7.2 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 291


7.3 系统的融合与创新 / 300


九屏视角下的教学 / 304


子系统变革的例子:MOOC运动 / 306


超系统变革的例子:赶不上时代的“专业” / 308


后记 / 311



内容摘要

放眼全球,随着各个领域内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状态的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迎来了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社会。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重要体系,“教育”在新的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中该如何变革?这一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特别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一方面为教学变革展示了宏大而美好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更凸显出既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实践应用中的窘境。虽然,以MOOC运动、翻转课堂等为特征的各种教学变革的蓬勃发展,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总结描述的、由一线教学者自发展开的更为微观的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就其总体效果而言,却远远还不能被认为是达成了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教学的期望。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向,这种“融合”不是教学过程对技术的简单应用,也不是教学过程为技术的简单适应,它是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进行的创新,“互联网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2014年*总理发出了“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随着创新创业的全面深化,学校和社会教育都面临如何将传统的以“知识传承”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向以“知识创新”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型的问题。本书正是作者及其合作支持者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创业的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成果。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理论、创新理论,我们提出了以“激发、支持、探索、分享”为核心要件的“为创新而教”的方法与体系,不仅仅从理论视角上对知识经济社会形态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更是为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教学过程给出了详尽而具体的建议。目录1.为创新而教:从何而来1.1揭秘一种教学的模式一个教师的困惑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大纲转变为问题树激动的课堂与学习过程继续学习的渴望破茧而出问题树-思考集-困惑点教什么:关于知识的问题如何教:关于方法的问题为什么教:关于价值的问题1.2分歧与创新“教”与“学”的分歧关于智能的分歧关于知识运动的分歧1.3分析与解释2.为创新而教:4S模式2.1几个故事的启发十二岁男孩与机器人美术学院的观摩教学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2.2教学流程再造“创新”成为教学的核心流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