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39.2 5.0折 ¥ 7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世纪》编辑部 编 沈飞德 主编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6419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5322490
上书时间2024-12-19
序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 郝铁川
今年7月,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我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将迎来创刊25周年。25年,正如呱呱坠地的婴孩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世纪》杂志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从初出茅庐的生力军蜕变成一份广受赞誉、颇具全国影响力文史刊物。这不得不归功它自创办以来一直坚守的个性:依托全国文史研究馆文史人才荟萃的资源优势,坚持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一贯特色,致力于披露百年中国重要史实,发掘历史真相,抢救积累史料;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逐步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关注。
25年前,《世纪》编辑部即在创刊词中发下宏愿:在刊物逢五逢十的生日,都能从发表过的文字里选出一册妙文,奉献给热爱《世纪》的各位读者和作者。即将和广大读者见面的这本《世纪遐想》就是由此而来的真诚礼物。
“世纪遐想”作为《世纪》品牌栏目,自1994年第1期(总第4期)以来已刊行147期,可以说是名家荟萃,佳作云集。所谓遐想,即驰想高远,遨游未来之意。此栏目初设时,正值世纪之交,人们回望即将告别的20世纪的同时也在热切展望即将迎来的21世纪。缘于此,“世纪遐想”面向社会各界征集反映大家对21世纪的希望、思考、期待、心愿和祝福。春来枝的是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的《社会细胞新概念》,接踵而至的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为了告别的研究》和著名杂文家冯英子先生的《做新世纪的主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栏目题材也日益广泛,不拘一格,包罗万象,既有关于如何传承文化的理性思考,亦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精辟解读。众多执学界之牛耳的学者(葛兆光、陈平原、陈思和、高华、陈来、俞吾金、张汝伦等)都曾为“世纪遐想”栏目赐稿,从而使得这本汇编之作可称得上“群星璀璨”。他们当年写就的这些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清新雅致的经典之作,经过岁月的打磨,历久而弥新。
《世纪遐想》栏目文章的结集出版,既表达我们对上述作者的感激之情,也表达我们今年继续做广大读者忠诚朋友的决心。我们将耕好这块田,点亮这盏灯,为社会奉献我们的不了情。
“世纪遐想”是《世纪》杂志特具代表性的“窗口型”品牌。为纪念《世纪》杂志创刊二十五周年,现拟将所有已刊“世纪遐想”辑为一编,使之发挥保存历史、展示形象、交流成果、方便阅读和扩大影响的多重功能。编选方法按照综合、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其他等不同主题,将近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六类(兼顾部分高产作者的均衡配置)。主题集中演绎着知识分子的“中国梦”,主要特点在于:一、放眼时代风云变幻,立足自觉文化审视,真切记录了两代知识分子心关世情国运、梦萦中华腾飞的炽热情怀和心路历程。二、命题凝练,立言精思,多以意境高远、蕴含隽永,给人以视野和智慧的启迪。三、作者各据深厚的学术专业基础,经史艺文贯通,才识情趣兼备,加以篇制精练,可以随看随放,题目琳瑯,足备各取所宜,提供了风味多样的阅读享受。
《世纪》杂志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文史双月刊,1993年7月在上海创刊。创刊以来,坚持“积累史料、传承文化”的办刊宗旨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扩大作者队伍、拓展选题范围、丰富栏目内容、提高出版质量,逐步形成了以追求高品位、雅俗共赏、文章史料价值高、可看性强的独特风格,成为一份全国有影响的文史纪实类刊物。沈飞德,1963年4月出生,汉族,籍贯上海,全日制大学,历史学学士,编审,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8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前言
世纪与希望
1、希望的世纪 世纪的希望 王国忠 1993.3.总003期
2、为了告别的研究 余秋雨 1994.2.总005期
3、做新世纪的主人 冯英子 1994.3.总006期
4、展望21世纪的中国 张仲礼 1994.6.总009期
5、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 谢希德 1995.6.总015期
6、跨世纪说 黄宗江 1996.3.第018期
7、世纪的选择 毛时安 1996.5.总020期
8、宇宙的沉思 刘白羽 1998.4.总031期
9、地球成村,和而不同 江曾培 2000.2.总041期
10、热烈而冷静地迎接新世纪 葛剑雄 2000.3.总042期
11、说“世纪”,谈展望 熊月之 2000.6.总045期
12、我们需要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 周振鹤 2002.1.总052期
13、值得牢记的三句话 金冲及 2003.1.总058期
14、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 周汉民 2007.2.总083期
15、实现科学发展的三大资源 林尚立 2007.5.总086期
16、让“拿来主义”不断有新版本 李伦新 2007.6.总087期
17、中华文化的力量 吴孟庆 2009.2.总095期
18、六十而耳顺 吴孟庆 2009.5.总098期
19、世博会:中国现代化的里程碑 沈祖炜 2010.3.总102期
20、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 沈祖炜 2011.3.总108期
21、追梦之旅 沈祖炜 2013.3.总120期
22、孙中山与振兴中华 沈祖炜 2014.6.总129期
23、长征记忆与长征精神 沈祖炜 2016.6.总141期
24、缔造大一统现代国家 沈祖炜 2017.4.总145期
稳进与实干
1、经济全球化 童大林 1994.5.总008期
2、生活中的希望 厉以宁 1995.5.总014期
3、21世纪是竞争力世纪 高希均 1997.1.总022期
4、傲雪寒梅花竞放 袁恩桢 1998.2.总029期
5、20世纪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潘光 1999.3.总036期
6、写在新世纪到来之际 谈家桢 1999.5.总038期
7、全球化的体验 陈祖芬 2003.3.总060期
8、从“商战”到企业竞争 沈祖炜 2011.1.总106期
9、近代中国的政府与社会经济 沈祖炜 2011.2.总107期
10、近代钱庄盛衰之启示 沈祖炜 2012.4.总115期
11、科技推动近代经济转型 沈祖炜 2012.5.总116期
12、近代企业家崇尚“义” 沈祖炜 2013.2.总119期
13、想起了合作社 沈祖炜 2013.5.总122期
14、也谈中国经济的“陷阱” 沈祖炜 2013.6.总123期
15、国企与民企:中国经济的世纪之争 沈祖炜 2014.2.总125期
16、纪念顾准,兼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沈祖炜 2015.6.总135期
17、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 沈祖炜 2016.1.总136期
18、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沈祖炜 2016.2.总137期
19、撒切尔的英国国企改革 沈祖炜 2016.3.总138期
20、近代浙商的兴起 沈祖炜 2017.2.总143期
21、胡焕庸描述中国经济地理特征 沈祖炜 2017.3.总144期
22、张謇的现代启示:稳进与实干 沈祖炜 2017.5.总146期
23、从抵货运动到国货运动 沈祖炜 2017.6.总147期
24、华侨助力中国经济 沈祖炜 2018.1.总148期
创新与固本
1、“纪元晋千”与“晋千文化” 李之强 1996.6.总021期
2、共享人类智慧的结晶 陈燮君 1997.2.总023期
3、艺术应紧随时代 杨可扬 1998.6.总033期
4、世纪末和新世纪 肖复兴 1999.1.总034期
5、“网话文”展示了新世纪的文化形态 顾晓鸣 2000.1.总040期
6、文化资源 重组是金 花建 2000.4.总043期
7、世纪之交说文学 陈思和 2000.5.总044期
8、学术大国的梦想 陈来 2002.2.总053期
9、文化的魅力 杨雪兰 2002.5.总056期
10、创新与固本 张汝伦 2003.2.总059期
11、建设中国的文化之都 李天纲 2005.2.总071期
12、让传统常新 刘仲宇 2006.1.总076期
13、“创旧”与创新的辩证法 顾晓鸣 2006.2.总077期
14、努力提高文化自觉能力 余源培 2006.3.总078期
15、“八荣八耻”与中国传统文化 李锐 2006.4.总079期
16、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 吴孟庆 2007.1.总082期
17、构建当代新海派文化 陈云发 2007.3.总084期
18、还是在“传统文化”上做文章 吴孟庆 2008.1.总088期
19、在弘扬传统文化中解放思想 邓伟志 2008.3.总090期
20、彰显中华文化辉煌的北京奥运 李伦新 2008.5.总092期
21、土山湾文化的启示 邹振环 2008.6.总093期
22、关注文化安全 吴孟庆 2009.3.总096期
23、文化传承与中国现代化 沈祖炜 2010.5.总104期
24、中华文化缘何传承不辍 沈祖炜 2012.2.总113期
25、张元济:兼容传统和现代的文化大家 沈祖炜 2012.3.总114期
26、新文化运动百年纪念 沈祖炜 2015.3.总132期
史识与史德
1、梦想清醒 何满子 1994.4.总007期
2、告别耻辱 王恩涛 1995.1.总010期
3、爱国大团结 陆诒 1995.2.总011期
4、难忘的一页 叶辛 1995.4.总013期
5、回首历史 唐达成 1996.2.总017期
6、世纪之交的感慨 俞吾金 1996.4.总019期
7、你有历史感么? 刘心武 1997.5.总026期
8、历法上的还是历史上的新世纪? 葛兆光 2001.1.总046期
9、历史需要细节,但不等于只是细节 陈平原 2001.3.总048期
10、哦,历史原来是这样的 李辉 2001.4.总049期
11、伟人与历史 耿云志 2001.5.总050期
12、关注历史 鉴往知来 王晓秋 2002.4.总055期
13、多留一点“信史”
——写在 《世纪》创刊十周年 徐福生 2003.4.总061期
14、别了,“成王败寇”的噩梦 王春瑜 2003.6.总063期
15、要重视历史教育 苏智良 2004.1.总064期
16、在历史中求真实 高华 2004.2.总065期
17、体验档案文化 马长林 2004.4.总067期
18、“戏说历史”之风不可长 沈伯俊 2004.5.总068期
19、文学历史一家亲 程乃珊 2004.6.总069期
20、与读者朋友共勉 吴孟庆 2005.1.总070期
21、抗战胜利告诉我们什么 葛剑雄 2005.4.总073期
22、抗战胜利靠民族精神 邓伟志 2005.5.总074期
23、百年世博见沧桑 吴孟庆 2009.6.总099期
24、现代化视角下的百年史 沈祖炜 2010.2.总101期
25、从封闭到开放: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沈祖炜 2010.4.总103期
26、历史大潮中的辛亥史事 沈祖炜 2011.4.总109期
27、也谈辛亥革命的必然性 沈祖炜 2011.5.总110期
28、贵有史识与史德
——写在《世纪》创刊20周年之际 沈祖炜 2013.4.总121期
29、中日甲午战争的两个启示 沈祖炜 2014.3.总126期
30、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沈祖炜 2015.2.总131期
31、抗日战争与中国的民族主义 沈祖炜 2015.4.总133期
32、西安事变:历史的转折点 沈祖炜 2017.1.总142期
共生与和谐
1、社会细胞新概念 邓伟志 1994.1.总004期
2、“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徐中玉 1997.3.总024期
3、顾后瞻前 罗洛 1997.4.总025期
4、依法治国:跨世纪的目标 曹建明 1998.1.总028期
5、世纪之交的“现代化”想象 王晓明 1999.2.总035期
6、呼唤人性的向善 王家范 2001.6.总051期
7、培养说真话的习惯 李良玉 2002.3.总054期
8、诚信为本 共生发展 胡守钧 2002.6.总057期
9、“人论”的沧桑 王学泰 2003.5.总062期
10、平民百姓的历史重要 雷颐 2004.3.总066期
11、敬老崇文与构建和谐社会 本刊编辑部 2005.3.总072期
12、“环境友好”是个新理念 周锦尉 2005.6.总075期
13、高扬中华文明的旗帜 萧丁 2006.5.总080期
14、关注人的内心和谐问题 吴兴人 2006.6.总081期
15、让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晏可佳 2007.4.总085期
16、灾难见证中国精神 居欣如 2008.4.总091期
17、传统节日断想 吴孟庆 2009.4.总097期
18、从社会合力看辛亥革命 沈祖炜 2011.6.总111期
19、社会文化心理与中国国情 沈祖炜 2012.1.总112期
20、近代社会中的同乡同业组织 沈祖炜 2012.6.总117期
21、“新民”与民族复兴 沈祖炜 2013.1.总118期
22、旧上海的日侨社会 沈祖炜 2014.5.总128期
23、民生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沈祖炜 2016.5.总140期
瞻望与回顾
1、迎接多极的新世界 陈启懋 1995.3.总012期
2、祈望 赵丽宏 1996.1.总016期
3、为新世纪奋斗 秦怡 1997.6.总027期
4、我的写作生涯 王西彦 1998.3.总030期
5、跨越的想望 蒋子龙 1998.5.总032期
6、关于公元纪年的联想 冯绍雷 1999.4.总037期
7、世纪沉思 杜宣 1999.6.总039期
8、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