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速发】先秦文学名作欣赏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5.2
5.3折
¥
48
全新
库存13件
作者吴小如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803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25179517
上书时间2024-12-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先秦文学名作欣赏》为“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先秦文学”分册。
本书是一部名家赏析先秦文学经典著作的文学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先秦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家及经典作品,包括诸子散文、《诗经》、《论语》、《战国策》、《山海经》等,以及庄子、孟子、屈原、宋玉、李斯及其作品等。
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吴小如、 王富仁、褚斌杰、陈贻炜、张丛林、张永鑫、李时人、金启华、刘毓庆等。
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被赏析文章,亦为公认的名篇,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赏先秦文学的普及读物。
商品简介
《先秦文学名作欣赏》为“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先秦文学”分册。
本书是一部名家赏析先秦文学经典著作的文学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先秦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家及经典作品,包括诸子散文、《诗经》、《论语》、《战国策》、《山海经》等,以及庄子、孟子、屈原、宋玉、李斯及其作品等。
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吴小如、 王富仁、褚斌杰、陈贻炜、张丛林、张永鑫、李时人、金启华、刘毓庆等。
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被赏析文章,亦为公认的名篇,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赏先秦文学的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吴小如(1922—2014),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戏曲评论家。
王富仁(1941—2017),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褚斌杰(1933—2006),著名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笔名楚子。
李时人,1949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侧重于中国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和明清文学研究。
姜汉林,1943年出生,江苏通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傅正谷,1933年生,四川丰都人,知名学者。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吴小如】将军白发征夫泪——浅析《诗经?小雅》中的《采薇》和《何草不黄》
【张丛林】寓情于事 涵情于物——《诗经?氓》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皇甫修文】青春的美 圣洁的爱——《诗经》几首爱情诗赏析
【张永鑫】匀称和谐 典雅庄重 ——《诗经?小雅?采薇》的形式美探究
【李时人】写情入物 苍凉凄动——《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金启华 金小平】 关系人伦 诗教发凡 ——《诗经》“四始诗”《关雎》《鹿鸣》《文王》《清庙》赏析
【金启华】以兴而比 以赋其事——《诗经》中的两首流人诗赏析
【陈贻炜】青春的美 心灵的歌——介绍《诗经?国风》中的几首爱情诗
【孟新芝】 追寻爱的足迹 浏览爱的画卷 ——《诗经》爱情诗赏读
【金志仁】 状物形象 蕴涵深刻 ——《橘颂》及咏物诗的传统特色
【姜汉林】 献给为国殉难将士的祭歌——《国殇》赏析
【王英志】 屈原“发愤以抒情”说诗例一则 ——简析《九章?抽思》
【凌左义】 寓情其中 蕴藉风流——读《九歌?湘夫人》
【刘毓庆】 气势磅礴 喷流奔涌 ——《天问》中的困惑与超越
【王富仁】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 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另一种解读
【何伍修】 多方设比 巧妙答辩 ——宋玉《对楚王问》赏析
【傅正谷】 婉转清丽 余韵悠扬——谈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艺术成就
【皇甫修文】思致绵邈 高华空阔——先秦散文名篇美学分析
【褚斌杰 王景琳】 精比巧喻 奇幻莫测——读《庄子?逍遥游》
【张瑞君】 超越死亡的美丽境界——说庄子的死亡意识
【蔡育曙】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略谈孟子的文学鉴赏三原则
【邵璧华】 策士之文 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吴小如】 推己及人 欲擒故纵—— 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杨景龙】 构思宏大 神采瑰丽——《山海经》英雄神话三则浅析
内容摘要
《先秦文学名作欣赏》为“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先秦文学”分册。
本书是一部名家赏析先秦文学经典著作的文学普及读物,详细解读了先秦文学中具代表性的作家及经典作品,包括诸子散文、《诗经》、《论语》、《战国策》、《山海经》等,以及庄子、孟子、屈原、宋玉、李斯及其作品等。
作者均为专力于文学研究与欣赏的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如吴小如、 王富仁、褚斌杰、陈贻炜、张丛林、张永鑫、李时人、金启华、刘毓庆等。
所辑篇目,都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曾得到广泛好评的优秀赏析文章,被赏析文章,亦为公认的名篇,引导读者从更宽泛的背景、更专业的角度欣赏文学名篇、感受名篇魅力,是一本很好的了解、欣赏先秦文学的普及读物。
主编推荐
吴小如(1922—2014),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俞平伯的入室弟子,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戏曲评论家。
王富仁(1941—2017),著名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褚斌杰(1933—2006),著名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笔名楚子。
李时人,1949年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侧重于中国古代小说(包括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和明清文学研究。
姜汉林,1943年出生,江苏通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浙江省特级教师。
傅正谷,1933年生,四川丰都人,知名学者。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精彩内容
将军白发征夫泪
——浅析《诗经?小雅》中的《采薇》和《何草不黄》
文/吴小如
【推荐词】
远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的《诗经》,是记录我们民族先民生 活感情的美丽篇章。然而要想能欣赏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识字,其次得懂词,然后得明意,还要知晓一些那个时代的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就有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先民的行为意义,沟通先民的感情。吴小如先生这篇文章正是从字词句入手,带领读者走进中华民族先民的感情世界。
【正文】
古今学者大都认为《诗经》中的《小雅》部分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其中有若干首诗的风格却近似《国风》。如《小雅?谷风》一首,即明显为模拟《邶风?谷风》 之作。这里要分析的《采薇》和《何草不黄》也是拟民歌体。
《采薇》是一首反映士卒戍守边陲、备尝军旅艰苦生活的诗。前三章以“采薇”起兴,句子形式大体相同。这正是当时的民歌体。但第四、第五两章文字整饬古雅,不像一般民歌那么流畅自然,足以说明此诗毕竟是士大夫的作品。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毛、郑旧说以为它是周文王时所作,这当然不可信。汉儒有的说是周懿王时的作品,有的说是作于周宣王之世,前后相差约百年。据史书记载并用《小雅》其他诗篇来印证,西周一代少数民族狁长期为北方边患,直到宣王时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停止过。这首诗既属拟民歌体,恐怕写作年代不会太早。我们姑且说它是宣王时的作品,大抵不会错。至于具体年月就无从深究了。
《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把这句话译成口语,就是说这首诗是描写被派遣到边境去戍守的士兵们的生活的。这样笼统地说本不算错。因为从全诗看,章写启行出征,第二章写军队在途中,第三章写战士到达边境,第四章写与敌作战,第五章写严加戒备,后一章写在归途中 对这次远戍做了一次总的回顾。层次井然,并不费解。但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开始,有些人硬把这首诗讲成人们在出发时便已预见到将来的战斗和归途的辛苦,这就未免太牵 强了。所以明朝人何楷在《诗经世本古义》一书里对这种说法大加驳斥。我们认为何楷的理解是对的。古代士兵戍守边防,不仅作战时有生命危险,在往返的途中也十分辛苦。末一章,诗人写战士们在归途痛定思痛,用意是很深刻的, 如果依照旧说,在刚出发时就预言归来时的情景,不但缺乏 现实生活基础,而且近于无中生有,把感人至深的描写弄得虚假化了。清末的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采薇》乃君子忧时之作”,还是比较中肯的。
解释这首诗,首先要弄清楚,前三章以“采薇”起兴, 究竟何所指?我以为其中并无深文奥义,只是表现时间上的变化。“薇”是野菜,俗称野豌豆,豆苗可以吃,所以人们 去采它。“作”是从地里生长出来,“柔”指豆苗柔嫩可 食,“刚”指老且硬,到了秋天,苗已成萁,又老又硬,不 能吃了。第六章说兵士们出发时“杨柳依依”,乃初春景 象,这不也正是豆苗刚刚出生的时候吗?等到它又老又硬, 已经从春到秋;及至撤防归来,早又进入冬天,遇上“雨雪 霏霏”的季节了。这是前三章的每章开头两句的解释。
其次,前三章还三次提到“曰归曰归”。这就是说, 士卒们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什么时候可以回家。章“岁亦莫止”的“莫”是“暮”的古写字。“岁暮”,通常指秋冬之交,不指年底。第三章的“岁亦阳止”,“阳”指农历 十月,比“岁暮”更晚一点,已进入冬天。这就同第六章的“雨雪霏霏”前后呼应,说明士兵在外戍守已经过了整整一个年头。附带说明,诗中好几个“止”字,还有“思”字、 “曰”字,都是虚词,不是语尾助词就是语首助词,并无实 际含义。这是读《诗经》必须注意的。
章的后四句,点明这些士兵为什么不顾妻儿老小, 而且不能安居乐业。诗人反复说这是为了“狁之故”。这 样强调,一是表示局势紧张,敌人逼近,边陲告急;二是表示这些士兵还有一定的爱国心,为了不让狁入侵,不能不抛家撇室,出征远戍。当然,他们的远行是被动的,不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确是豪言壮语。但我觉得,他是反用《采薇》诗意, 把被动语气换成了正面的慷慨陈词。“靡室靡家”,等于说 顾不上个人的家室,“不遑启居”,等于说再没有闲空安稳地坐在家里了。我国古人席地而坐,同今天日本人的习俗一样,不论坐和跪都是两膝着地。所谓“坐”,就是把臀部贴在脚跟上,这就叫“居”。所谓“跪”,就是把腰部挺直, 使臀部和脚跟离开,这就叫“启”。无论“居”或“启”,都是指平时居家过日子,而外出作战,根本没有歇息的时间,所以说“不遑启居”。
第二章,开头说薇菜已长出嫩苗,表明时光正在流逝。 心里只想着回家,当然十分忧愁,“忧心烈烈”,指心里火烧火燎的,等于说五内如焚。可是征人也确实辛苦,一路上又饿又渴,无法休息。后两句,点出仍在途中行军,驻 防地点究竟在哪儿还没有固定下来,因此也不能让人给家 里捎回任何信息。“归”同“餽”,送的意思。“聘”是 “问”,这里作名词用,等于说音信、消息。
第三章,写士兵已抵达边界。“王事靡盬”,《诗经》 中屡见,意思说为天子办事简直永无休止。“孔”是大、非 常的意思。“忧心孔疚”,是说内心忧伤使自己痛苦。 “我行不来”,旧说都讲成我这次出征有去无回。但清人 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里解释《小雅?大东篇》,把 “来”字讲成慰抚的意思。我以为这里也不妨用马瑞辰说, 那么“我行不来”就是说我这次远戍出征,并没有人来慰问 我。接受慰问,这原是一个战士心里所希望的,然而连这点 希望也终于落空了。
第四、第五两章应该连读,改用常棣之花来起兴。第 四章头两句说,那开得十分茂盛的是什么?回答是常棣之花。“尔”,也可以写成“ ”,是花开得十分繁密茂盛的 意思。常,就是常棣,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就是棠棣, 是一种果树。“华”和“花”本是一字。这两句借常棣之花 盛开,以引起下文,比喻“君子之车”装饰得非常漂亮。 “路”是假借字,本字应写作“辂”,是大车的意思。“君子”指军中统帅。春秋以前,打仗都是车战,主帅坐在四匹 马拉的战车上指挥,发布命令。“戎车”就是战车、兵车。 “四牡”是四匹公马,“业业”是高大肥壮的样子。这几句全力形容主帅的战车,显得军容威严,声势很大。尽管如此,战士们却不可能安定下来,要时时准备作战。“捷”也是假借字,本字是“接”。一个月要同敌人接触三次,说明前线战斗生活是多么紧张激烈。然后紧接下去写到第五 章。这一章的前四句省略了主语“戎车”,意思说战车前面 驾有四匹马(“骙骙”是强壮的样子,下文“翼翼”是整齐 的样子),而这样的战车是主帅所凭借的,也是士兵们用来 隐蔽身体的。这里的“小人”和“君子”相对应,指士兵。 “腓”是“庇”的通假字,这里当隐蔽讲。下面写到主帅用 的兵器——弓和箭。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弓箭,而是用局部代 替整体。“象弭”,是指弓的两端连接弓弦的地方装饰着象 骨;“鱼服”,指鱼皮做成的盛箭的容器,“服”字正写作 “箙”。这样的描写,既刻画出主帅的威风气派,兵器十分 考究,同时也说明整个队伍从上到下都戒备森严,气氛异常 紧张。所以七、八两句说:“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狁是很厉害的啊!”“棘”同“急”,是一个意思。
从这两章的内容看,诗的作者显然是上层士大夫,否则 他不会对主帅的战车和兵器感兴趣,也不会着重写主帅的气派威风。但这两章并未游离于全诗之外,它同前后几章还是紧密相连的。第四章写交战,第五章写戒备,都是战场生 活的具体反映。主帅尚且紧张,士兵们的辛苦也就可想而 知了。
古今诗人、学者都认为《采薇》的第六章写得好。 其所以好,首先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显示出季节上的变 化,点明时间的流逝和征途的遥远。其次是景物本身就形成 强烈的对比。但在对比之中又有着一以贯之的惆怅忧伤。出征远戍,心情沉重,“杨柳”虽好,却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等到征战归来,照理讲应该心情舒畅了,事实却并非如此。 正如前面所说,“雨雪霏霏”的景象更增加了痛定思痛的凄惶烦恼。去的时候“载饥载渴”,虽说侥幸生还,可回程同样十分辛苦,因而一路行来也是迟缓的。这不仅指战士们长 途跋涉,步履艰难,而且反映出征人的心情也是沉重的。 后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样直截了当、毫无掩饰的沉 痛语言作为结束,真是把战士们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作者 尽管是上层人物,却能了解这些远戍的士兵的心,给予他们 以极大的同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的人民性。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