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品牌与品牌地理化》中的著作都是在国际跨学科框架下定义并定位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第1部分“引言一一概念化和理论化品牌与品牌地理化”,介绍反映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当前状态,涵盖国际主要学科。第2部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一一商品、服务和知识”,通过综合商品和服务品牌、品牌地理化相关实证研究并且引入新的分析分类知识,阐述不同的概念方法。第3部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空间与地方”,探讨了空间和地方的品牌与品牌地理化,关注城市、产地、地方、居民区、国家和其他建立的想象地理。第4部分“结论”是本合集的结尾。亚当·阿维德松关注城市品牌化当前成熟模式的特性,表明“创意城市”模式关注个人和社会实践中生物政治干预的直接联系,以及结果对应的财务稳定。后一章总结并回顾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对理解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的主要贡献,提供了一些方法和与此项主题研究相关的见解,思考了地理阅读材料对品牌与品牌化政治学和限制性的作用,终列出了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总而言之,本合集旨在提供一个兴趣点,以便启动多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相关丰富而有益的研究。
作者简介
邓龙安,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国运筹学会企业分会理事,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四川省创新学会会员。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一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四川省“十二五”规划项目三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三项,中央高校青年项目一项,成都市软科学项目一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作者身份发表CSSCI检索论文十余篇,核心期刊两篇,E1检索论文两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两篇,两项软科学研究成果被四川省软科学要报《决策参考》收录。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年会并做大会报告,以作者身份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次。近五年来,教授课时总数达1500余学时,培养本科学生3000余人。
目录
第1部分 引言
——概念化和理论化品牌与品牌地理化
1 引言:品牌与品牌地理化
2 地方和品牌
3 品牌:边界法对象和媒体空间
第2部分 品牌与品牌地理化
——商品、服务和知识
4 制造中的品牌:生活史方法
5 地方制造:消费者和地方附属品牌
6 运动装备:性能和品牌综合——消费者作用
7 消费资本主义和品牌拜物教:保加利亚时装品牌案例
8 感知品牌、品牌香水:关于香水业的香水创新
9 从外面构建品牌?品牌渠道、循环的集群与全球领域
10 把“竞争力”打造成为跨地域和范围的知识品牌,并置于语境下理解
第3部分 品牌与品牌地理化
——空间与地方
11 霍思顿品牌化:后工业时代伦敦的文化景观
12 省级城市品牌化:包容性、策略和承诺度方案
13 当设计行动主义遇上地方品牌化:城市表达和日常惯例的重配置
14 地方品牌化和合作:地方网络能算品牌吗
15 21世纪古罗马边疆的品牌化
16 用想象地理包装政治项目:国家品牌化的兴起
17 超越国家品牌:在国际关系中的品牌形象与品牌识别
第4部分 结论
18 创新、品牌、资金及其他:谈论城市品牌化的理论视角
19 结论:品牌与品牌地理化
内容摘要
《品牌与品牌地理化》中的著作都是在国际跨学科框架下定义并定位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第1部分“引言一一概念化和理论化品牌与品牌地理化”,介绍反映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当前状态,涵盖国际主要学科。第2部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一一商品、服务和知识”,通过综合商品和服务品牌、品牌地理化相关实证研究并且引入新的分析分类知识,阐述不同的概念方法。第3部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空间与地方”,探讨了空间和地方的品牌与品牌地理化,关注城市、产地、地方、居民区、国家和其他建立的想象地理。第4部分“结论”是本合集的结尾。亚当·阿维德松关注城市品牌化当前成熟模式的特性,表明“创意城市”模式关注个人和社会实践中生物政治干预的直接联系,以及结果对应的财务稳定。后一章总结并回顾了《品牌与品牌地理化》对理解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的主要贡献,提供了一些方法和与此项主题研究相关的见解,思考了地理阅读材料对品牌与品牌化政治学和限制性的作用,终列出了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总而言之,本合集旨在提供一个兴趣点,以便启动多学科和国际化背景下品牌与品牌地理化相关丰富而有益的研究。
主编推荐
邓龙安,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中国运筹学会企业分会理事,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理事,四川省创新学会会员。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一项,*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四川省“十二五”规划项目三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三项,中央高校青年项目一项,成都市软科学项目一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作者身份发表CSSCI检索论文十余篇,核心期刊两篇,E1检索论文两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两篇,两项软科学研究成果被四川省软科学要报《决策参考》收录。多次参加国际学术年会并做大会报告,以作者身份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次。近五年来,教授课时总数达1500余学时,培养本科学生3000余人。
精彩内容
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进行长期积淀、文化积累和品质提升的过程。一个成功的品牌需要经历品牌管理和建设,品牌建设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形象、品牌扩张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截至2014年已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一位,制造业净出口连续多年居世界一位,中国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较,企业品牌建设明显滞后,已经成为我国产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的“瓶颈”。
在中国制造快速崛起的背后,却是中国品牌严重缺失的现实。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发布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占据227席,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品牌强国;法国以44个品牌位居第二;英国以42个品牌位居第三。入选品牌数量位于前十名的国家还有日本(39个)、中国(29个)、德国(23个)、瑞士(21个)、意大利(18个)、荷兰(8个)和瑞典(7个)。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品牌数量在世界品牌500强中占据了45.4%,中国只占5.8%,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已达到20.8%。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还是一个品牌弱国,中国在品牌建设与管理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中国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品牌建设的实践。1984年11月,双星集团(前身为青岛橡胶九厂)时任党委书记汪海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成为国有企业中一个以企业名义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集团给到会记者每人发了一双高档旅游鞋和几十元红包,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此事件之后,“双星”品牌红遍全国。1985年12月,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冰箱总厂的张瑞敏“砸冰箱”事件,代表了中国企业开始有了自觉树立品牌的质量意识。从那时起,海尔逐渐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了全球的本土化生产。椐世界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2014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调查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2%,位居全球一,这是海尔大型家电零售量第六次蝉联全球一,占比更首次突破两位数。同时,海尔冰箱、洗衣机、冷柜、酒柜的全球品牌份额均继续蝉联全球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上做了诸多尝试。以联想集团收购IBM-PC品牌,吉利汽车集团收购沃尔沃品牌为标志,开始了中国企业收购国外品牌的过程。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强,中国的企业在壮大,也说明了中国的品牌实力在增强,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加快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个规划精神,工信部、国资委、商务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非常重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布了一系列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等七部委于2011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工业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工业企业品牌建设引领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质检总局于2011年8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领域、主要措施和组织实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9月发布了《关于开展委管协会品牌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委管协会品牌建设工作明确了方向。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发布,为中国品牌建设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了保障,为全面加强中国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强国战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和质量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明确了原则和方向。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与传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因此,我们需要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的重要引擎,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建设将成为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