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3年,皮埃尔?贝雷戈瓦(这个名字在乌克兰语里是“岸边的人”的意思),在容克翁运河边上自杀了。这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我想谈的不是这个。跟法国许多其他精神科医生遇到的情况一样,事情发生后不久,我的电话响了。打电话的是里昂《进步报》的记者。他让我谈谈对这个惨剧的看法。我认真地回答了他。不得不说,为这种事采访的记者,他不是个,也不会是后一个,而我也不是有机会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现身专栏或网络的精神科医生。
虽然这么说有点不好意思,但我还真是对世上所有的事几乎都公开发表过看法,谈过厌食的模特、顽固性失眠、安慰剂,谈过烦恼、诱惑、滥用药物、夫妻口角是如何产生的,还谈过笑和眼泪,以上举的都是些不会让我害臊的例子,因为我得承认,我还谈论过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就原谅我这种轻描淡写的说法吧。
作为大众喉舌的记者,怎么会如此在乎精神科医生的看法呢?而精神科医生们又为什么这样经不住媒体的引诱呢?他们又没有特异功能,为什么会这么抢手,需要对所有问题都评头论足呢?他们怎么就成了演播室以及所有争论话题的必邀嘉宾了呢?这些有问必答的嘉宾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会变成某种宗教的精神领袖吗?或是成为真理大使,将真理传遍大江南北?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传播的所谓真理是什么呢?
导语摘要
《理解疯狂:精神科医生手记》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手记,它真实记录了生活在现实某一角落里的特殊群体——精神病人,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他们疯狂、迷失、孤独,又善良、幽默、忠诚,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手记所呈现的不仅是学识与才华,更有勇气、仁爱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大声呼吁: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精神病人,赋予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平等、自由和权利!这无疑是当今时代振聋发聩的呐喊,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道德和良知。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勒穆瓦纳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失眠和抑郁症专家、人文主义者,其作品曾获文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多个奖项。著作《安慰剂的奥秘》获法国优秀心理学家评委会特别(1996年)、加拿大医疗技术全国协会文学奖特别奖(1997年);《庇护的权利》荣获罗西纳·佩里耶历史小说文学奖和优秀心理学家特别奖;《镇静剂和安眠药——药物镇定的风险与好处》入选法国2000年度*医学书籍。
目录
前言
1 兴趣的诞生
阿尔贝,疯狂的南风
锂盐的奇迹
2 金鱼的玄学
解开精神病人的锁链
纳粹的"安乐死"
耶稣是个优生学家吗?
精神病院的极权诱惑
精神病学的大师们
沉睡在心里的七头蛇
永远的庇护所
20世纪的奴隶
阿里的忧郁
3 操场上的闲聊
公墓里的歧视
"精神科来病人了!"
你好,忧愁
4 精神病学爱分类
疯子的革命
医生的困惑
精神科医生就好像昆虫学家
酒鬼难不醉
5 治愈灵魂的良药?
反精神病学的潮流
佛罗伦萨的伊佐洛托
阿尔卑斯山那头的反精神病学运动
强制劳动收容所
精神病人也幽默
6 《家庭生活》
"家,我恨它!"(安德烈??纪德)
家,我爱它
7 危机文化还是文化危机?
酷暑夏日的抑郁
8 教条主义
观点--精神分裂的病因
启示宗教
跟精神分析师发生关系
精神分析有什么用?
破产和甲状腺
9 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
病中的孩子
10 精神科医生和监狱
法医精神病学
圣埃格雷夫事件
法医学
强制戒毒
11 精神病住院治疗
恐慌来袭
12 我是一个医者
哭泣的精神科医生的故事
关于刀的眼泪
13 我是哪一种心理医生?
精神科医生
心理学专家
走出阴影
14 精神科医生不做或不该做的事
谁疯了?
精神警察?
医生的名与实
急诊室的故事
尾声 我治疗(灵魂),故我是(精神科医生)
未来的心理医生
又是法国例外!
继续走我的路?
内容摘要
《理解疯狂:精神科医生手记》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手记,它真实记录了生活在现实某一角落里的特殊群体——精神病人,揭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他们疯狂、迷失、孤独,又善良、幽默、忠诚,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手记所呈现的不仅是学识与才华,更有勇气、仁爱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大声呼吁: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精神病人,赋予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的平等、自由和权利!这无疑是当今时代振聋发聩的呐喊,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道德和良知。
主编推荐
帕特里克·勒穆瓦纳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失眠和抑郁症专家、人文主义者,其作品曾获文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多个奖项。著作《安慰剂的奥秘》获法国优秀心理学家评委会特别(1996年)、加拿大医疗技术全国协会文学奖特别奖(1997年);《庇护的权利》荣获罗西纳·佩里耶历史小说文学奖和优秀心理学家特别奖;《镇静剂和安眠药——药物镇定的风险与好处》入选法国2000年度*医学书籍。
精彩内容
1 兴趣的诞生
这是一次普通的相遇。生命中无数次相遇中的一次。帕特里夏过早离开了人世,生前她曾是一位精神科医生。认识她让我对这个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也是我立志成为精神病院医生的主要原因。她才气逼人,意气风发,桀骜不驯,却被疾病的风暴卷走,只有从她留下的文字中,才能依稀想见她飞扬的神采。她记录了自己次当实习医生的经历,那种氛围,跟我初次踏入疯子的国度时非常相似,而我这一入行,就再也没有回过头。
我就不多说了,大家看看原文吧。
阿尔贝,疯狂的南风
这里不是地狱。这里什么也不是。封闭空间里的疯狂泡泡而已。死气沉沉,一成不变。我职业生涯的家精神病院,平庸而亲切,就那么静静伫立在沉闷的疯狂里。病人们就那么呆着。很多人已经呆了几年、几十年,也可能几百年了吧。如果有人每隔五年来参观一次木樨草医院的话,他会发现每次来都没什么大变化。一个护士退休了,毕业的新人就会顶替上。有的病人死了,有的出院六个月后复发了,又回来,呆上一段时间,至于是一天还是一百天,又有什么差别呢?医院的收支差不多一直是那样,人数也变化不大。头疼的只有社保基金。还有,为什么关起来的精神病人会比呆在外面的精神病人花销
多那么多呢?
而我,精神病院里的一个小实习生,在这个男性主导的地方,有一点点迷失了。这么说吧,从1838年建院开始,除了那个发育不良的老姑娘社工,本姑娘大概是个打入医院内部的穿裙子的医生。我次走进饭厅时,一屋子的男人都是一脸的不可思议,要么忘了咽饭,要么就是咽得很费力,直到被食物呛到的声音此起彼伏地打破了沉寂。
1937年,从前的疯人院改头换面变成了精神病院,或者是名字更体面的精神疗养院。住院的病人也不用再穿病号服了,还有金属刀叉、玻璃杯子和陶瓷盘子用,也不再用麦草铺床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床垫!算得上奢侈了!墙皮有些斑驳,家具也有点摇摇晃晃,但精神病不比心绞痛,也不是癌症,病人没那么虚弱。住院环境能有这些改进就已经很不错了!
再后来,又有了安定药,打一针就能让人安静,至少可以让护工们落得清静。引人疯狂的南风刮起的时候,病人们不再鬼哭狼嚎的了。狂躁病人区和强制管理区也取消了。当年疯人院还叫疯人院的时候,院里的看守们得时刻提防着脑后,靠着墙边走,免得被病人偷袭。那时候能让病人安静下来的手段就只有扇耳光、穿强制束缚衣和戴脚环。其中脚环有意思,是专门给有暴力倾向的疯子用的。两个脚环被一根皮带连着。通过调整皮带的长度,可以准确控制两腿的间距,从而控制步长。戴着脚环走路的样子很怪,有点像日本女人,就差穿上和服了。
一个男护士告诉我,他刚入行时被分到了狂躁病人区。那里有个病人已经戴了十八年左右的脚环了。已经没人记得为什么给他戴,也没人敢给他解开,大家都觉得既然这么做了,一定是有原因的。虽然心里打鼓,男护士还是不顾院长和其他人的劝阻,解开了这个病人的脚环。接下来的二十年里,直到死前,这个倒霉的病人每一步都还是跨出不多不少二十五厘米。他的思想被禁锢了,从此再也没被解放出来。为了以防万一,这套工具还保存在柜子的深处。而且这些东西还是有点历史价值的,对吧?不应该丢失这部分记忆,这也是西方历史遗产的一部分。说不定哪天,会有个古怪的院长,突发奇想拿这些东西办个展览呢?
以前看守们和病人住在一起。病人们男女分开,男北女南,危险病人住在中间,分成两个区。院里还有些“乖病人”—做工的,老的,痴呆的,而有钱的疯子有属于自己的地盘。精神科医生,也就是从前治疯子的医生,爱做的事就是给病人分类归档。洋洋洒洒的!就好像有一屋子的蝴蝶,没什么事做的时候,给它们分分类,正好借这个打发时间。
现在的疯子没那么吓人了,不会疯起来就口吐白沫之类的。病人出现幻觉、狂躁不安、异常胆小或者大吼大叫的情况也变得非常少见。疯狂是永无休止的黑白基调。疯狂来来去去,时断时续,翻来覆去,反反复复。疯狂是浑浊的。疯子跟疯人院一样永恒存在,因为疯子自以为是神。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