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李鸿章:晚清的裱糊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李鸿章:晚清的裱糊匠

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22.3 5.6折 39.8 全新

库存4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凡禹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4787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5198272

上书时间2024-12-15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李鸿章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伴四代君主,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他曾为民族的强盛而沥尽心血,与列强周旋,只想为大清国争得一分利。他是晚清重要的权臣,也是近代史颇具争议的人物。

本书叙议结合,对李鸿章一生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叙述,一起回望李鸿章的悲壮人生。欲了解近代中国,不可不了解李鸿章!

 



商品简介

 

 

 

李鸿章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伴四代君主,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他曾为民族的强盛而沥尽心血,与列强周旋,只想为大清国争得一分利。他是晚清重要的权臣,也是近代史颇具争议的人物。

 

本书叙议结合,对李鸿章一生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叙述,一起回望李鸿章的悲壮人生。欲了解近代中国,不可不了解李鸿章!

 

 

 

目录




第1篇 初试牛刀 


第1章 名门望族 / 003


庐郡望族出英才 / 003


发家源于熊砖井 / 007


父亲原是司法官 / 009


良善之人结姻缘 / 013


第二章 初出茅庐 / 016


少年聪颖露端倪 / 016


有为少年入翰林 / 018


受君命回乡剿匪 / 019


无家可归进曾府 / 025


负气而走弃恩师 / 030


无奈何辗返曾府 / 032    


 


第二篇 投身官场 


第三章 建军固防 / 037


再出江湖得时势 / 037


招兵买马练淮军 / 040


扶摇直上任苏抚 / 044


顾大局天京让功 / 050


讲求洋器欲自强 / 051


固我边防建海军 / 053


心狠手辣杀降将 / 058


灭东捻封赏太低 / 059


剿西捻拜阁入相 / 063


仿恩师重理旧案 / 065


封疆大吏人 / 068


第四章 外交事务 / 072


常胜军的终结者 / 072


立约制法护华工 / 075


洋提督事件始末 / 079


合纵连横护颜面 / 082


中俄斡旋身价增 / 086


朝鲜忍让埋祸患 / 089


甲午硝烟乱纷纷 / 096


消极防御失国土 / 098


北洋舰队全覆没 / 103


忍辱负重签契约 / 105


不败而败留怨言 / 108


骂声一片被撤职 / 115


误入陷阱签密约 / 116


出访欧美开眼界 / 121


第五章 洋务运动 / 128


效法古人欲革新 / 128


上书朝廷办洋务 / 130


兴办军工求自强 / 134


欲求富强军转民 / 140


创办轮船招商局 / 143


为挖煤开平建矿 / 151


落陷阱煤矿易主 / 158


捍卫主权开金矿 / 162


海军衙门修铁路 / 165


通讯服务开先河 / 170


开办棉纱纺织业 / 172


第六章 晚年生活 / 175


晓大义支持变法 / 175


变法失败遭弹劾 / 180


八国联军进北京 / 182


丧权辱国命归西 / 187


 


第三篇 后世影响 


第七章 学识教育 / 195


恒久努力得成功 / 195


培养人才为己用 / 197


用人不疑信为先 / 198


三顾茅庐求人才 / 201


教育从娃娃抓起 / 203


派留学生学造船 / 207


第八章 为人处世 / 212


大树底下好乘凉 / 212


交情融洽助成长 / 214


能屈能伸成大事 / 216


名师指导有帮助 / 217


对待他人要宽仁 / 218


大家都醉我也醉 / 220


交往要有自主性 / 221


不义之财不可取 / 224


不到后不翻脸 / 225


做事决绝手段辣 / 227


李鸿章一生简表 / 232


参考书目 / 234


 


 







内容摘要




 


李鸿章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伴四代君主,纵横政治舞台数十载。他曾为民族的强盛而沥尽心血,与列强周旋,只想为大清国争得一分利。他是晚清重要的权臣,也是近代史颇具争议的人物。


本书叙议结合,对李鸿章一生的经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叙述,一起回望李鸿章的悲壮人生。欲了解近代中国,不可不了解李鸿章!


 







主编推荐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国的被动外交和割地赔款的局面。一开始他是一介书生、刀笔小吏,后来办团练、剿太平、建淮军、伐捻军、兴办洋务,*终权力和地位至臻至强,成为大清王朝的肱骨之臣。然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也未能力挽狂澜,救华夏民族于水火之中……


★倾情解读李鸿章的功业与悲情。在清政府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面前,李鸿章显得那么无奈,明知是不可为之,却又无可奈何地走下去,明知是丧权辱国的条约,他却无奈地签了。做这些事情,有他为了保住自己官位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不得已和无奈。


 


 







精彩内容

少年聪颖露端倪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时,也正是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的青少年时代。当时,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社会环境的熏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思想的束缚,使这个时候的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李鸿章小时候天资聪颖,聪明异常。五六岁的时候,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正好,私塾先生周菊初来池塘边洗澡。他把衣服脱下挂在树杈上,随口吟道:“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一边玩一边接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池”。周老先生看这孩子出口不凡,心里很喜欢,想教他读书。周先生打听到这孩子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李殿华之孙,于是找到了李殿华的四子,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告诉他李鸿章聪颖过人,很有文采。于是李文安把老大李瀚章和李鸿章一起叫到自己的书房考试。李文安看到书房的账本,随口说出上联,“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李鸿章随口对出,“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李瀚章没有对出。李文安又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李瀚章对,“雨洒羊皮一片腥”。

李文安摇头说,意境不美。李鸿章又对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李文安听后大喜,觉得这句子不但工整,而且自有一番气魄。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李鸿章小时候的学习,侧重于应付科举考试。他的义理、经济之学进步很快,制艺技巧也不错。虽然李鸿章的父亲和后来李鸿章的三位老师都崇尚宋学,但是从李鸿章早年遗留下来的著作中,人们没有看出李鸿章对“宋学”或者“汉学”“经世之学”有什么兴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早期主要作品是诗和赋,内容多反映友情和亲情,词句优美华丽。有研究者发现,李鸿章早期的诗词中有一种“雄健的风格”,是“一种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干扰、技巧臻于完美的得心应手的大手笔”。

1840年,18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那时候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十分出众。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时年20岁的李鸿章看了父亲的信之后,心情特别兴奋。这是他一直企盼的,也是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于是,挥毫作《入都》十首。他的这些作品,当时曾广为流传。下面是其中之一: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有为少年入翰林 

京城的人物风景与地方自然大有不同。李鸿章来到京城之初,感叹京城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的繁华气派,但对他更有吸引力的,是京城的诸多名士和像他一样来京应举的各地的莘莘学子。

入都不久,在京担任刑部郎中的父亲便命李鸿章晋谒曾国藩。如前所述,他的父亲与曾氏系戊戌科同年。因有这层特殊关系,李鸿章名正言顺地成了曾国藩的学生,这对他毕生的发展影响极大。各省学子们齐集京城,交际攀附之道是他们非常热衷的。因慕曾国藩之声名,他们还特别组织了文社,邀请曾国藩担任社长,定期举行活动。大家在一起谈文论道,指点江山。李鸿章在其中结识同好,交游学问,并经常向曾国藩请教诗文。

李鸿章在父亲的引领下,遍访了吕贤基、王茂荫等皖籍京官,并认识了不少与他后来同榜中第的举人、进士。后来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担任了要职。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北京的李鸿章经常给母亲写信,习称为《禀母》函。在家书里,李鸿章详细地向母亲介绍了自己在京城的所见所闻、思想情感,李鸿章坚持写《禀母》函多年。这些信函蕴含真情真意、真实生动,可谓是李鸿章的一部心路成长史。

1844年,李鸿章在乡试中成绩优秀,考中举人,排名48位。1845年,李鸿章参加乙未恩科会试,恰逢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的同考官。虽然李鸿章这次会试落第未果,但其诗文却博得曾国藩的青睐。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说:“令弟少荃,乙未之际,仆即知其才可大用。”1847年,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被点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进修)。1850年,庶吉士散馆(毕业),因为成绩优秀,李鸿章被改授翰林院编修。1851年,李鸿章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

1846年,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去世,李文安回家丁忧。1849年,李文安返回京城做官,父子一同在京城生活了5年。父子二人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结交朋友,一起吟诗作赋,喝酒赏花。翰林院的职任,使李鸿章有机会读到大量的宫廷藏书,丰富了他的学识。他开始潜心于经史研究,并写《通鉴》一书,书中有他不少心得和见识。

 



媒体评论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

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