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书籍,24小时发货,可开发票。
¥ 28.7 6.8折 ¥ 42 全新
库存9件
作者王翔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
ISBN9787509574416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5099239
上书时间2024-12-02
引言
中国人看一个家庭成功与否,与其他国家不一样,一般都会多一重标准,就是不仅仅要求老子英雄,也要求儿子必须好汉。老子不怎么样,儿子要是有出息,父子一并荣耀。要是老子英雄,儿子没出息,老子都会受连累。所以,刘邦夺了天下,刘老爹也就成了成功人士,可以树碑立传;后梁太祖朱温看着后唐皇帝——年轻的李存勖攻破了自己的军事重镇,很是自责地说:“生儿子就该生李亚子(李存勖的小名)这样的,我的儿子那简直是猪狗”,一着急连自己都骂了;曹操大军南下,看到孙权军容整齐,也不住地夸赞道:“生子当如仲谋(孙权的字),刘表的儿子那简直就是猪狗。”虽然还很清醒没评价他自己的儿子,但是,曹操看刘表的成败时,也是父子一起看的。说得更通透一些,中国人评价一个家庭,往往是父子两代人绑在一起来看,尤其是对那些优秀的家庭。
更重要的是,与今天有的家长的心理不同,我这么说今天的人是因为很多家长都不敢把当年自己的试卷拿出来给人看,生怕露了怯,可对孩子的要求简直高到天上去。自己没能做到的,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不就是强人所难吗!古人不同,他们自己很优秀,期待“龙生龙,凤生凤”,也就是优秀的基因世代相传,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光耀门庭。门庭光耀,优秀的东西才不会失传。在宗法社会的古代中国,这几乎是一个家族的全部任务,败家子罪莫大焉。如此一来,中国难接受的就是后代不如自己,怕的也是后代不如自己。父与子捆绑在一起比较着看,这是必然。那时,做老子的压力蛮大,如今正好相反。
普通人家尚且如此,优秀的家庭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优秀的家庭要么接近权力,要么接近好的文化资源。无论权力还是文化,都决定了整个民族的命运与素质。优秀家庭前进的一小步,就是整个国家、全民族前进的一大步,兴衰都取决于这么几个家庭,没办法不满怀期待。比如,对于古代那些可以左右国家命运的“家庭”而言,他们能否做好代际交接,简直关乎全民福祉。一个优秀的家庭的“帝业永祚”,不仅仅是皇帝的理想,也是老百姓的企盼。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历史上,文功武志,全面发展的“父子兵”寥寥无几。
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就那么几组杰出“父子兵”。
一个是善写史书的家庭(班彪、班固、班超)。这个家庭还有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昭,也就是班固的妹妹。另外还有他们家的皇家姻亲班婕妤,也就是《团扇诗》的开创者。他们的文名流传千载,其中班超虽然没有加入这个史书或者文学的创作团队,但是他是首位以“投笔从戎”的硬汉姿态,怀着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扬名异域的人,为东汉经营西域数十年,就相当于“创造”了历史,那是文人的另一类偶像。这的确是一个超级棒的家庭,男男女女都是优秀人才。
还有著名的“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在文学史上,很多优美篇章,还有我们的考试背诵的内容,都是这父子三人创作的。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居三席,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
但无论是班家,还是苏家,多是在文学、史学的圈子里的龙虎之争中的胜利者,争气的班超也不过是在异域建功立业。从中国人的“高大上”的“成功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观”来看,在功业上他们还是缺了点什么。
这时,应该出场的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父子三人。“一门三圣人”,在父子档中,是迄今中国政坛耀眼的,一直被后人膜拜却从未被超越。
读古书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商汤、文、武就是古代君王的超级偶像,是传说中的超级暴君夏桀、商纣的对立面。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史书上的雷同情节:某位大臣直言进谏,皇帝龙颜震怒。一旦这位大臣性命不保,就会出现一个戏剧性情节——大臣经常会被拖出去,嘴里高喊“死何足惜!只可惜天下再也没有商汤、文、武这样的圣君了”。一般情况下,这样喊的大臣又会被拖回来,毕竟皇帝也被商汤、文、武的崇高道德绑架了,要是一不小心,成了夏桀、商纣这样的国君,骂名留千载,太划不来了。
周文王父子就能做到这份上,成为历代王朝的道德守护神和精神标杆,可以说对得起历史。但是,这爷儿仨也有硬伤。那就是外圣内王,功业定乾坤没问题,即使传说中周文王写成了《周易》,周公的很多话也汇集在《尚书》里成为古代儒家的经典,可是就文学来看,毕竟没有流传千载的佳作,他们也有些遗憾。
那么,“内兴文业,外定武功”、异常亲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有没有?
如果非要推出一组来,根据综合得分,那么与西周文王父子同列的“天王级”组合的一定是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此处还值得一提的这个家族中的另两位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曹操那个称象的儿子曹冲,还有曹操的孙子(其实也是“文艺小青年”的魏明帝曹叡)。在中国历史上,这个高端家族所完美作答的“文功武治”的“考题”是难度系数的。
当然,要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结论很不容易。因为历史、小说也许给出了别的答案。不过,要是读了三曹的诗歌,我相信一定会使你颠覆不断、惊喜不断。因为评价一个人可以读史书、读小说……但是那些作品都是外人对他们的看法,带着很多第三人不能解决的距离感,客观但是未必全面。但是诗歌不同,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在诗歌这个文学创作的世界里,想掩藏自己都很难,更何况是一拿起笔就突显率真的曹氏父子。所以,在习惯了多少年都用别人的眼光来评价三曹之后,我们可以用三曹的文学作品来理解真实的三曹父子,让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说话、解释甚至评价,这也是本书的写作意义。
当然,本书尚有不足,作为尝试,还请广大读者给予宽容。
章 丘峦崩摧
危在旦夕
不解之惑
荡尽忠臣
症结所在
第二章 汉末实录
可怜曹操
诗史何来
曹氏乐府
任人不良
沐猴冠带
智小谋强
白虹贯日
军阀时代
第三章 国之凋零
《薤露》哀君
起底曹操
姊妹《蒿里》
壮志初露
《蒿里》哀民
第四章 《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还原曹操
碣石之悲
第五章 乱世能臣
赤壁冤案
《短歌》之谜
历史之憾
《短歌》明志
思辨俗论
第六章 造化弄人
少年英雄
广陵观兵
胆气纵横
不战屈敌
以德服人
第七章 憋屈的曹丕
中年骂名
文人情怀
心系民瘼
风之集成
造化弄人
第八章 文才曹植
才高八斗
白马金羁
一个旁证
一腔幽怨
第九章 短见曹植
存真去伪
野田黄雀
咎由自取
徒有《怨歌》
附录 三曹诗选
曹操诗选(十五首)
曹丕诗选(二十首)
曹植诗选(五十首)
后记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翔课讲得好,书写得好,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花了不少力气,下了功夫。这本书融会诗史,角度既新,发掘也深,多有创获,写出了建安文学时代的气派,的确值得一读,特予推荐。
——康震
自从在《百家讲坛》讲课,我就不敢品评别人的课了。讲历史不难,讲好历史真难,所以王安石说:“看似寻常zui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比起我们这些“老人”,王翔还很年轻,但后生可畏,他很用心地处理史料,为讲好诗歌做准备。作为一个好的主讲人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已经或者正在具备。由衷为他感到高兴,也很高兴为他的这本书写几句话。
——方志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