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紫砂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徐秀棠 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紫砂工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徐秀棠 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

全新正版书籍,可开发票。

26.8 5.6折 48 全新

库存8件

天津津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秀棠 著作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54351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22897257

上书时间2024-11-16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紫砂陶出现的物质和文化条件
第一节  宜兴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宜兴制陶业的悠久历史
第三节  宜兴茶叶产业
第四节  陶土原料和紫砂泥的发现

第二章  紫砂陶的原料资源
第一节  紫砂矿土的分布和分类
第二节  紫砂泥的开采和加工
第三节  紫砂泥的原矿特征和烧成特征
第四节  紫砂泥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质
第五节  原矿泥和配制泥

第三章  紫砂陶的早期发现
第一节  考古发现
第二节  典籍记载

第四章 紫砂陶的发展与繁荣
第五章 紫砂陶的生产工艺
第六章 紫砂陶的产品分类
第七章 紫砂陶的装饰
第八章 紫砂陶的款识
第九章 紫砂陶的传承和传人
第十章 紫砂陶的鉴赏



内容摘要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精彩内容
 第一节 创始和初步发展记载宜兴紫砂壶的最早的文献资料是明末江阴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他在“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金沙寺僧是用细缸土制造茶壶的第一人,但因为身处僻远而没有留下姓名。随后周高起在“正始”篇中论及了另一位艺人供春:“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巾,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供春,是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是紫砂壶的正式创始者。
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对《阳羡茗壶系》进行了史实归类并作了一些更正、补充和阐释,说:“金沙寺在宜兴县东南四十里,唐相陆希声之山房也。宋孙觌诗云:‘说是鸿磬读书处,试寻幽伴拄孤藤。’建炎间,岳武穆曾提兵过此,留题。”还说:“颐山名仕,字克学,宜兴人,正德甲戌进士,以提学副使擢四川参政。供春实颐山家童。”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赞供春为开山祖师:“在髫龄而颖异,寓目成能;借小伎以娱闲,因心挈矩。过土人之陶穴,变瓦瓶以为壶;信异僧而琢山,斫阴凝以求土……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并评价了供春对紫砂
壶造型的贡献:“稽三代以博古,考秦汉以程功。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方兮若印,角隅刻以秦琮。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许多文人留有大量赞美之意,如张岱《陶庵梦忆》:“宜兴罐(壶)以龚春为上。”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供春最
贵。”徐喈凤《宜兴县志》:“供春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名公巨乡,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周澍《如阳百咏注》:“台湾郡人,茗皆自煮,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五石瓠》的作者说“京口谈长益为之作传”,指出京口(现镇江)有个叫谈长益的人曾为供春写有传记。后人无法寻觅到这个文本,否则供春其人其事定会有确凿的说明。
金沙寺僧人因是出家人,住持寺中,活动范围有限,之所以“久而逸其名”,就是因为影响太小之故,如果供春不去金沙寺,寺僧创始的一套制壶技艺就会湮没无闻。而供春临时栖身于此,偶然的机会学到了技艺,而且热衷于此,就把这个技艺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同时,也正是他把紫砂陶(细陶)从日用陶(粗陶)中独立出来。
《清稗类钞》所说的采矿泥和澄练的加工手法,与供春把混在陶土矿中所含的紫砂泥分离出来的“淘细土抟坯”如出一辙,所以吴梅鼎同时也称赞供春的工艺劳作:“春风花浪之滨,分畦茹滤;秋月玉潭之上,并杵椎舂。合以丹青之色,图尊规矩之宗。”据推算,供春大约出生于公元1500年前后,也就是明弘治十三年前后。
供春的作品不多,且多湮没,明代的周高起没有亲眼见过,只从时大彬的仿器中知道其刻款,清代乾隆年问的吴骞也自叹福薄:“供春壶已世间不复存在了。”但19—28年,以开凿宜兴善卷洞知名的储南强先生,却宣称在苏州地摊上发现并买回了一把錾下有“供春”刻款的茶壶,这就是被今人称做“供春壶”的树瘿壶。这把壶的壶盖初为清代制陶名手黄玉麟所配,为瓜蒂柄形。储氏得到后,请著名画家黄宾虹欣赏。黄宾虹认为此壶是以银杏树瘤为本,黄玉麟配盖有误,于是又复请裴石民重做了一个树瘿壶盖,并在盖正口外缘刻上两行隶书,铭日:“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这壶呈核桃色,外形为银杏树瘿状,容量大约300毫升,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依据潘稚亮先生的陶刻铭文,英国人愿意出两万美元购买,被婉拒。这把茶壶其造型成为当今紫砂艺人仿制、学习的标本,并为紫砂爱好者津津乐道。
但围绕这把壶真伪的争议一直未断。不少人从泥料质地、大小、工艺、烧成诸方面,指出这把树瘿壶不符合考古和典籍记载的供春壶的特征。储南强先生宣布得到“供春壶”后,上海的施镇昌(1905—1978)先生也于1941年间得到了一把这样的茶壶,以后,龚心钊、袁体明、宣古愚、吴湖帆等先生,也先后得到过这种供春壶。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先生说过,他一生曾见过五六把这种款式的茶壶。
如果世间尚有幸存供春制作的茶壶,那么可能会有什么特征
呢?不妨勾勒如下:受水半升以上,颜色“栗色暗暗,如古金铁”,线条简洁明快,质地粗犷,较缸胎为细,因为附陶穴烧成,外表不免沾有飞釉;与前述的吴经墓中出土的提梁壶的特征相似。
P47-5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