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货速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及政策研究祁晓玲 罗元青 宋周 徐莉 胡民 等人民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现货速发】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理论及政策研究祁晓玲 罗元青 宋周 徐莉 胡民 等人民出版社

24小时内发货,可开发票

41.4 6.0折 69 全新

库存3件

山东泰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祁晓玲 罗元青 宋周 徐莉 胡民 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07124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9537900

上书时间2024-08-03

易安居书舍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
一 二元经济社会转换的基本内容 
二 农业转移人口的相关概念比较 
三 二元经济转换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二节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考察和问题现状 
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考察 
三 研究启示 
第二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整体视角分析——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提供转移动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蕴含的“劳动力转移”思想 
一 劳动力转移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性 
二 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是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驱动力 
三 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比较利益是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因 
四 劳动力自由流动不仅改变着经济结构,也促进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五 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以及政府行为是农业人口有效转移的经济社会条件 
第二节 二元经济转换视角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一 刘易斯“无限劳动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两阶段模型 
二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剩余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三阶段模型 
三 乔根森“农业剩余”基础上的二元经济转换模型 
第三节 托达罗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式 
一 托达罗模式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取向 
二 托达罗模式假设条件与人口流动的实际验证 
三 托达罗模式的政策反思 
第四节 研究启示 
一 迁移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形成的互动机制 
二 迁移利益:收入差异与就业机会构成市民化的直接经济动因 
三 迁移机制:生产要素在产业与空间的自由流动 
四 迁移困境:社会经济条件不平衡形成阻隔 
第三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结构视角分析——城乡结构及条件差异形成迁移动因 
第一节 “推拉”理论的系统分析 
一 迁入地和迁出地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共同构成迁移动因 
二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拉因素分析 
第二节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的研究视角 
一 城市经济二元结构内生的劳动力需求是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动因 
二 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制度困境 
第三节 研究启示
第四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主体视角分析——主体意愿和能力约束支配市民化动因 
第一节 从决策主体特征考察动因——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视角 
一 强调家庭和家庭决策在劳动力迁移决策中的重要性 
二 收入及相对经济地位是支配转移的动因 
第二节 从决策主体能力特征探寻动因——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 
一 人力资本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生动力 
二 社会资本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条件 
第三节 研究启示 
一 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动因——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选择 
二 培育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体能力——化解资本困境 
第五章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动力系统 
第一节 “刘易斯拐点”临近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因的改变 
一 关于“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争论 
二 基本共识及其启示 
三 “刘易斯拐点”视角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动因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 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提供市民化的制度前提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市民化的整体驱动力 
三 改革城乡社会制度体系,形成市民化的结构耦合力
四 加强人力资本及能力保障,培育市民化的主体内生力 
第六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制度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 
一 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会学理论依据 
二 社会结构理论 
三 社会融合理论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制度及政策现状 
一 户籍制度:从二元分割到城乡一体化 
二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三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努力实现还权赋能 
第三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实施困境及成本障碍 126
一 市民化的制度实施困境 126
二 市民化的成本障碍 131
第四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环境障碍 134
一 社会文化障碍 135
二 舆论环境障碍 136
第五节 研究启示 137
第七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实权益困境分析 139
第一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视野下的社会结构演进 139
一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新二元结构的产生 139
二 制度供给不足与城市新二元结构的固化 141
三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新二元结构的逐步消解 143
第二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就业权益困境分析 144
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现状 145
二 就业境遇有所改善,但低层次就业结构尚未扭转 145
三 劳动保障境况好转,但仍有差距 146
四 户籍制度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不利影响 147
第三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权益困境分析 150
一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现状及其现实困境 150
二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现状 150
三 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社会保险面临的制度困境 151
四 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现状及其现实困境 152
五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居住现状 153
六 农业转移人口获取住房保障的制度困境 153
七 农业转移人口教育保障现状及其现实困境 154
八 农业转移人口学龄子女教育现状 155
九 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城市就学困境 155
第四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文化权益困境分析 157
一 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生活现状 158
二 农业转移人口文化生活的“边缘化” 158
三 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 159
四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制度困境 160
第五节 研究启示 161
第八章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制度政策实施难点分析 163
第一节 市民化的社会制度政策实施难点 163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难点分析 163
二 财政税收制度面临的实施难点 165
三 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成本困境 165
四 地区分割的财政税收制度实施难点分析 167
第二节 现有政策的覆盖范围及实施难点—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例 168
一 成都市政策覆盖范围及实施难点 168
二 重庆市政策覆盖范围及实施难点 171
第三节 市民化社会制度政策实施的组织难点分析 174
一 社会组织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接纳及难点 174
第三篇
第九章 农业转移人口主体特征、能力约束及其市民化的理论分析 186
第一节 相关文献回顾 186
一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程度测度问题 186
二 农业转移人口自身市民化能力约束问题 187
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问题 189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微观分析框架 190
第三节 农业转移人口的主体特征及其市民化 193
第四节 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约束及其市民化 198
一 财力资本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198
二 人力资本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201
三 社会资本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203
四 心理资本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205
第五节 研究启示 207
第十章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主体及市民化情况的调研分析 208
第一节 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主体及其市民化的总体情况 208
一 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分布及流向 209
二 农业转移人口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 210
三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基本情况 212
四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居住状况 214
五 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合情况 215
第二节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体及其市民化实地调研情况及分析 216
一 调研设计说明 216
二 调研中农业转移人口主体的基本情况 218
三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与收入情况 221
四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生活现状和城市融入情况 227
五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认知和意愿情况 230
六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233
第三节 研究启示 236
第十一章 农业转移人口主体特征、能力约束及市民化的实证研究 239
第一节 研究设计 239
一 模型构建 239
二 标体系 240
第二节 列联表分析 241
一 市民化主体结构的列联表分析 241
二 市民化能力约束的列联表分析 253
第三节 Logit回归模型结果与分析 262
一回归结果 262
二 回归结果的解释与分析 264
第四节 研究启示 269
一 住房需求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要影响因素 269
二 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影响因素 270
三 就业需求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270
四 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城市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在影响因素 271
第四篇
第十二章 “十五规划”以来已形成较完善的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体系 274
第一节 “十五规划”期间以强调农民工就业为重点 274
第二节 “十一五规划”期间以农民工权益保护为核心 275
第三节 “十二五规划”期间突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75
第四节 “十三五规划”期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 276
第十三章 强化市民化“推拉”动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277
第一节 采取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提升内在驱动力 277
一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机制 277
二 引导就业形态多元化 279
三 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增加农业转移人口工作机会 280
四发挥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281
第二节 营造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浓厚社会氛围 282
一 鼓励农业转移人口主动融入城市社交网络 282
二增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间的彼此信任,营造社会良好的氛围 282
三 城市社会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 283
四培养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认同 284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 284
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中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意愿和诉求 284
二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保护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 285
第四节 缩小城乡差距,为维护公民权利平等奠定物质基础 286
一 调整经济结构,提供转移人口更多的就业机会 286
二 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可能的就业机会 286
三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287
第十四章 破解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制度障碍,推进市民化进程 288
第一节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突破身份限制 288
一 打破“隐性户籍墙”,建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平台 288
二 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实现权益的均等化 290
第二节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 292
一从法律上明确城市土地公有制 292
二 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293
三 取消土地供应双轨制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 293
四 探索在农村集体之间直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293
第三节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合理迁移提供政策保障 294
一 转变公共政策制订起点 294
二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制订的质量 295
三 构建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保障机制 296
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303
第四节 强化监管企业职能,允许农业转移人口权利的自我救济 304
一 监管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304
二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自我救济的能力 304
第五节 建立服务型政府,维护农业转移人口发展权和安全保障权 305
一 政府应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合理合法维权 305
二 建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合理化迁移政策执行的绩效考核机制 306
第十五章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 308
第一节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长机制,提升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308
第二节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先天积累” 309
一 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 309
二 支持普高建设,强化职业教育 309
第三节 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其人力资本的“后天积累” 310
一 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体系 310
二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制度 311
三 创新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 311
第十六章 社会全力并举,主动维护农民工权益 312
第一节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动维护农民工权益 312
一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主动维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 312
二 以人性化的科学管理创造农业转移人口发展平台 313
第二节 发挥公民社会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的作用 314
一 非政府组织提升能力帮助农民工自组织化维权 315
二 媒体报道公共新闻推动农民工权益保护 315
第三节 研究启示 316
参考文献 318

精彩内容
选题将研究视角定位于农业转移人口,全面系统地考察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经济、社会、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动力因素——制度政策障碍——制度设计——政策实施”进行逻辑性的理论研究,制度分析,政策梳理,以期给出研究启示和相关建议。 *部分:基于理论分析,结合中国经济现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动力系统。 第二部分:运用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实际形成的新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面临的困难、农业转移人口权益保障受损等一系列社会困境,以及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困境。 第三部分:有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体特征及能力约束分析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制定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的主需求,既要着重解决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的住房、户籍以及就业等问题,更要转变农业转移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积极推动农村与城市融合发展。 第四部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题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终的界定,并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动力,破解农业转移人口中的制度障碍以及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等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