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65.8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建华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2-04

书古名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建华 著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10
  • 版次 1
  • ISBN 9787563390168
  • 定价 3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09页
  • 字数 34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收入作者近年来部分重要论文,冠名以“从革命到共和”,乃取自张灏先生“转型时代”的概念,即自清末到民国,知识群体互争雄长,推动思想潮流,建构公共空间,而报刊杂志等传媒则起了关键作用。
第一辑以孙中山、梁启超为例,探讨晚清“革命”话语的理论与实践,而关于拿破仑一文则揭示大众传媒的兴起导致“革命”价值的接受出现某种转折;第二辑探讨民国时期的都市通俗文学与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政治关系,强调“通俗”(即“鸳鸯蝴蝶派”)文学不仅在大众启蒙及打造时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也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切入都市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共和”宪政的自由与民主理念;第三辑讨论中国早期电影与都市文化的共生关系;第四辑讨论的是文学文本,类型和文学主题,涉及欧美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接受与挪用等问题。
论文大多以个案出发,与海内外对于民国时期报纸期刊的研究新潮相呼应,更着重文学文本的研读,在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之间“跨界”,回到历史场景,重现其错综复杂的脉络。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生于上海。1988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博士。1989-199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作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美国欧柏林学院,今执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发表专著《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与季欧梵合著)、《“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1》、《帝制末与世纪末——中国文学文化考论》,及文学创作《陈建华诗选》、《去年夏天在纽约》、《乱世萨克斯风)等。
【目录】
革命话语与文学革命
“革命”话语的转型与“话语”的革命转型——从清末到1920年代末
孙中山“革命”话语与东西方政治文化考辨——关于“革命”的历史化与“后设”诠释问题
民族“想象”的魔力——重读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拿破仑与晚清“小说界革命”——从《泰西新史揽要》到《泰西历史演义》

报刊杂志与政治文化
《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的批评功能
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1921-1926
1920年代“新”、“旧”文学之争与文学公共空间的转型——以文学杂志“通信”与“谈话会”栏目为例

文学、电影与都市文化
中国电影批评的先驱——周瘦鹃《影戏话》读解
格里菲斯与中国电影的兴起——1920年代通俗文学与电影的整合及其文化政治
殷明珠与1920年代初好莱坞明星文化

文本、文学主体与欧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的主体形成——以周瘦鹃《九华帐里》为中心
质疑理性、反讽自我——张爱玲《传奇》与奇幻小说现代性
张爱玲与塞尚——1940年代的“写实”与“超写实”主义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