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0.64 4.2折 ¥ 49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德威 著 宋明炜 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1200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1920485
上书时间2025-01-08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五四”的意义堪称*。这不仅因为“五四”所引爆的政治、外交角力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带来深远影响,也因为“五四”触发了范围广泛的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启蒙与革命,人权与国权,语言与文学……,种种话题充满问题性与争议性,至今仍是思想文化界论证的焦点。更重要的,“五四”所召唤的“情感结构”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成为我们想象或辩证中国现代性的标竿。
“五四”背后,思想革命、文化嬗变、政治行动接踵而至,其间涌现出改变中国人书写、言说、经验与理想的种种企划:启蒙和反启蒙、问题与主义、政治与文学、国故与新潮……论争不绝。如何定义现代、怎样对待传统,诸种言说、冲突此起彼落,难有定论,继起的对话或辩难则笼罩了整个20世纪,以迄至今。
“五四”的辉煌又伴随着失落——几乎少有“五四”知识分子,以为“五四”是一场胜利。恰恰相反,“五四”的任务,无论基于哪一个出发点,都仍需要不断地被后来者接力,每一次回到“五四”的努力,却似乎*终总是带来更悲凉的落寞。“五四的忧郁”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课题。
“五四”发生一百年后,除了学术界的思考之外,一般社会中的“五四”记忆已经随时间而湮没。与此同时,权力的刻意介入或刻意忽视,恰恰显示“五四”的被政治化或去政治化的痕迹——“五四”原所富含的政治潜能反而被埋没了。当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次学生运动在海峡此岸已经被物化为爱国样板,在海峡对岸则被异化为域外故事。又或者,规范的历史叙事面对这一场歧异重重的事件,只能给出一个*简单的意义归纳——在叙事上不需争论,在思想上也“着无庸议“。
但我们认为“五四”的意义不应仅止于此。”五四”离开我们不远,却已有考据学的必要。我们编辑这一本小书,无意给予”五四”全景的描述、抑或整体的重构。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各抒己见,毋宁说是重新打开“五四”的问题性与论争性。我们认为,发生在百年前的运动和我们的时代仍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具体的形象、同情的理解重新让这段历史活过来。
本书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这三者息息相关,构成“五四”论述和想象的基础,以此触动种种社会实践,乃至革命。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概括起来讲,中国文化研究中,一直以来就有南北文化不同论的看法,只不过不同时代对南北的定义有所不同罢了。近代以来,南北文化的不同,对应的文化象征符号变成了上海与北京。北京自晚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皇权和故都文化的象征,政治意味胜于上海。而上海作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城市,商业兴城、对外贸易是它的基本底色,在文化上有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特色。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兴起之前,南北文化不同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存在的,当然未必有20、30年代京派、海派之争那么强烈。除了“五四”之前南北文化不同之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像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他们的思想起步和文化实验在上海时期都已经开始,这说明前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实验,在上海的确是存在的,只不过不像北京时期那么激烈和引入关注。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为什么说前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预演发生在上海。我想强调的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文化空间,从1843年开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现代化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都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文化上具备了向中国固有文化提出全面挑战的基础和能力。如果说,在北京的正统文化圈内,还维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地位的话,上海的洋学堂、西文报刊、白话报纸、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管理系统,乃至租界中的种种西方现代版的典范效应,可以说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置身于上海这一现代化城市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包括文化、文学在内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事实上在北京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前,都已经确定下来。譬如圣约翰大学,其前身是1879年创办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改为大学。南洋公学1896年建立,是盛宣怀创建的新式大学堂。这些现代化的大学教育,不仅为中国早期的思想启蒙提供实验基础,也起到了社会示范效应。像后来北京大学所有的师生办刊办报等文化实验,上海的大学中早已施行,只不过激烈程度不像五四时期那么集中和尖锐。上海因为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商业城市,因此,文化与市场关系尤为密切,这种关系孕育出特殊的文化组织机构,这就是书局报馆。通过书局报馆,协调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这是沪上文化生产一流通的一种方式。而在这众多的书局报馆中,商务印书馆独占鳌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直把商务印书馆当作文化机构来看待,而不是一般的印刷出版企业,其中的原因是商务印书馆在建立中国新文化的公共空间上,有着特殊贡献。从文学、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严复翻译著作和林纾翻译小说,都是由商务印书馆系统出版的,可以说这些出版物开了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先河。组织架构上,与五四新文学关系*为密切的“文学研究会”,其核心人物郑振铎、茅盾都先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而且在他们的努力下,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小说月报》成为发表新文学家作品和评论*多的出版物,培养了一大批作家、评论家,引领了整个时代。与北京大学的校园精英文化活动相比较,商务印书馆突破了知识精英的小圈子,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普及和文化传播。无论规模和传播力度,商务印书馆是当时中国*的文化出版企业,全国有三十多个分馆,海外还有自己的分销机构。
……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旨在回顾文化史、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五四。在五四一百周年之际,《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邀请将近五十位学者,从文学、思想、文体、人物等角度来回顾五四及其影响。每一位撰稿人都根据一个话题(包括五四时期提出的问题、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文体、五四时期有影响的人物等)写两千到三千字的文章。文章标准在于文字精简,言之有物,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历史、思想有所回顾和反省。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学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论、比较文学等。主要著作包括《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小说》《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史诗时代的抒情声音: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等。
宋明炜,韦斯利学院东亚文化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科幻小说。著有《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少年中国:青春话语与成长小说》等,编辑有英文版《转生的巨人:二十一世纪华语科幻选集》(与胡志德合编)。
编者序言
“五四”@100:文化,思想,历史
士的精神·先锋文化·百年“五四”
两个“五四”,及其影响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没有“五四”,何来晚清?
“共和”话语
思想革命
新文学与旧传统
学理、主义和现实社会
——再探“问题与主义”论辩
“五四”的反启蒙:人生哲学与唯情
现代觉音
《国故》月刊
——夭折的“古学复兴”
重估《学衡》
南北“五四”不同论
——对上海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建构
的一个思考
发现文字,想象歌声
——“五四”学入对非汉族民歌及其历史传述之研究的当代意涵
“新女性”的诞生
“五四”与女学生
发现青少年,想象新国家
“五四”青年的“自杀之道”
隐形的赛先生
——以“性事实”的历史为例
白话文
文学
诗国革命
执拗的低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