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通史简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0.8
5.8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李希凡 编 著作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9093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0759743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凡,男,汉族,党员。1927年12月11日生于北京通州,祖籍浙江绍兴,原名李锡范,字畴九。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3年至1955年肄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1955年至1986年调《人民日报》历任文艺部编辑、评论组长、副主任、常务副主任,1986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首聘终身研究员。全国第二、八届政协委员,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十三大、十四大代表。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人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弦外集》、《论“人”和“现实”》、《管见集》、《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寸心集》、《题材?思想?艺术》、《(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红楼梦艺术世界》、《凡文学评论选》、《文艺漫笔》、《文艺漫笔续编》、《燕泥集》、《说情》、《文艺思想的贡献》、《冬草》、《艺文絮语》、《沉沙集》、《传神文笔足千秋??人物论》、《往事回眸》,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通史》、干部培训教材《中国艺术》、《外国艺术精粹赏析》等。
目录
第一编原始
概述
一、艺术的发生
二、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分布和流变
三、中华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原始音乐
第一节原始音乐起源探讨
一、有关音乐起源的几种推论
二、关于音乐形式、因素起源的研究
第二节原始音乐的特点及其社会功用
一、原始音乐的传说和记载
二、原始音乐的存在方式
三、原始音乐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考古发现的中国远古乐器
一、击乐器
二、吹奏乐器
三、远古乐器的组合
第二章原始舞蹈
第一节原始舞蹈的起源与特征
第二节考古发现的中国原始舞蹈
一、彩陶
二、岩画
第三节近代民俗活动中的原始舞蹈遗存
一、生命欢歌,自然礼赞
二、敬天地,祀鬼神
三、生殖崇拜
四、与祭祀相关的其他舞蹈
第四节古文献和神话传说中的原始舞蹈
一、乐舞的初创
二、“三皇五帝”时代的乐舞
第一节中华原始建筑的基本形态
一、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居住形式
二、原始建筑的基本形态:巢居与穴居
第二节穿斗木构的渊源:巢居
一、巢居发展序列:从“构木为巢”到“干阑”(栅居)
二、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建筑
三、源于巢居的原始建筑艺术
第三节土木混合结构的渊源:穴居
一、穴居的发展序列
二、原始建筑遗存状态
三、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发达阶段的聚落
四、原始建筑样式与功能
五、源于穴居的原始建筑艺术
第四节多样的礼制建筑雏形
第四章原始雕塑
第一节原始雕塑艺术分期
一、旧石器时代雕塑
二、新石器时代雕塑
第二节陶器及其他器物上的雕刻纹饰
一、陶器上的雕刻纹饰
二、牙骨器和木器上的雕刻纹饰
第三节玉雕的造型与纹饰
一、原始玉雕的造型
二、玉雕的纹饰
第四节史前雕像
一、中国史前雕像
二、史前雕像的艺术演进
三、史前雕像的文化史意义
第五章原始制陶及史前素陶
第一节原始陶器
一、中国原始制陶的特征
二、中华原始陶文化的分布与发展
第二节素陶的造型与装饰
一、素陶的分布与发展
二、典型器物的造型及精神内涵
三、丰富的器形变化
四、促使器形演变的几种主要因素
五、陶的装饰部位及主要装饰手法
第六章原始彩陶
第一节彩陶的分布和发展
一、彩陶的文化类型
二、彩陶艺术的特征与纹饰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象形纹饰
一、形象的创造
二、纹样的发展
二、纹饰的内涵
第三节韵律与图像的启迪
一、点画到纹饰
二、线的韵律
三、图像的启迪
第七章原始岩画
第一节中国岩画及其发现
第二节北方岩画
一、阴山岩画
二、青海岩画
三、甘肃岩画
四、新疆岩画
第三节南方岩画
一、连云港将军崖岩画
二、沧源岩画
三、左江岩画
第四节岩画的题材
一、动物与狩猎
二、祈祷和祭祀
三、两性观念的表现
四、脚印岩画
五、人面岩画
第五节岩画的艺术特点
一、浓烈的写实风格
二、神秘的象征意象
三、自由的画面构成
第八章余论:中华原始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中华原始艺术奠立了中华艺术中“天人相谐”观的基础
第二节中华原始艺术的“写意”特征
第三节中华原始艺术的象征观念
……
第二编夏商周
年表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中华艺术通史》简编版的靠前卷,结合历史遗存、文化典籍以及出土文物实物,系统介绍了原始社会及夏商周三朝我国艺术的发展历程,内容广博、图文并叙。
精彩内容
1.兽面纹
在青铜器上的各种动物纹样中,兽面纹出现很早、使用很普遍、拥有有特征。这种纹样从宋代以来就被金石学家称作“饕餮纹”,根据是秦人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先识览》有“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的说法。实际上兽面纹是沟通人神的具有神性动物和牺牲动物的正视图案,古代的青铜艺术家将这些动物的头部放大且加以夸张和抽象,形成一种程式化固定图案,夸大的头部正视图案已经将这些动物的身躯基本掩盖,即使表现了动物的身躯,被缩小了的身躯在放大了的头部面前也显得无足轻重。并且由于兽面纹的动物身躯一般都被一分为二向动物头部的两侧展开,身躯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头部两侧的装饰和陪衬。
在中国原始时代艺术中,类似兽面纹的纹饰很早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良渚文化玉石器上。目前所知很早的兽面纹应当是二里头文化的嵌贴绿松石铜饰牌的兽面纹。它不是纯粹的兽面纹,虽然也突出表现该动物的头部,但动物的嘴部尖且长,与后来的兽面纹样显然有别;动物的身躯向头部上方延伸,整个图案也好像把这种动物的全身从上至下压扁在地上一样,与商代以后典型的兽面纹大不相同。
兽面纹的构图以严格的左右对称构图为特点。它以动物鼻梁和嘴上唇沟为中线,两侧从上至下对称排列动物的角、耳、眉、眼、须、颐,如果要表现动物的身体,也是将其分为左右两半对称地展开,或者将其四肢和尾巴分解,对称排列在巨大头面的两边。几乎所有兽面纹都按照这一构图模式铸造,因而这些动物的头面形象已经被高度抽象化、图案化和程式化。不同种类动物的头面,其表现形式几乎接近相同,我们只有通过个别细部特征来分辨它们究竟属于什么种类的动物。这些细部特征很突出的是动物的角部,根据角的有无和角形状的不同,可以将兽面纹区分为几大类(图2-6-23)。
一是牛首形兽面纹。兽面的双角横向,角较粗短,角根向内而角尖向外,角的形状有些类似水牛的犄角。这类兽面纹尽管有的也像虎首兽面纹那样具有虎的利爪和獠牙,但仍应是牛而不是虎。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靠前004号墓出土的牛方鼎,其主题纹样是牛角形兽面纹,器内的铭文也为象形的“牛”字;同样的例子也见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牛首铜鼎。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