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07
2.8折
¥
46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刘旭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9944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1201721676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刘旭,1975年生,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乡土文学研究、底层文学研究、赵树理研究和莫言研究等。现为中国赵树理研究会副会长。在Deqres(法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2006年出版靠前靠前部底层文学研究专著《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另出版有专著《底层叙事:从代言到自我表述》《赵树理文学的叙事学分析》等。
目录
第一章 先锋之前:与“现代派”同时的主旋律创作
第一节 川端康成的东方式忧伤
第二节 清新的忧伤下的内涵缺失
第二章 先锋时代:后现代之维
第一节 后现代转折:《十八岁出门远行》
第二节 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三节 反真理和叙述迷宫:后现代小说的特征
第四节 “围城”之困:第一次转折的深层动因何在?
第五节 中国“后现代小说”的生产机制
余论 中国“后现代小说”的意义及走向
第三章 余华的第二次大转折:后现代到底层时代
第一节 转折之前:《呼喊与细雨》的恶叙事
第二节 第二次重大转折:《活着》的博爱时代的温情
第三节 余华与小人物:福贵到许三观
第四节 《许三观卖血记》的问题:干硬的嘲讽
余论 隐含作者的精英身份与对底层的态度
第四章 后现代之欲望化一极:消费主义下的《兄弟》之殇
第一节 欲望消费之很好:“屁股叙事”
第二节 《活着》与先锋同在:温情叙事
与血腥叙事的拼接
第三节 “《故事会》模式”与“专业读者”的失望
第四节 《第七天》给了读者什么?
余论 知识分子、社会与文学
余华年谱
参考书目
后 记
内容摘要
刘旭著的《余华论》不是重在研究余华作品内部可以挖掘的哲学化的思想,或者可以与哪些世界文学大师和哲学家的伟大思想相对接,本书重点是分析余华的写作技巧及其变化,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变化对他创作质量的影响。销量是他的成功之处,但不代表文学性上的同等成功,很多评论者都认为《兄弟》之后是余华的倒退,甚至不认为《兄弟》是纯文学作品。但总体来说,继莫言之后很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仍是余华。
精彩内容
后 记首先应该说,余华是当代文坛数一数二的作家,其文学才华也就莫言能与之相抗衡。我一直关注余华,从1996年硕士论文题目是余华代表的“先锋小说”,到1999年发表第一篇关于《许三观卖血记》的论文,直到今天,我一直把余华当成当代优选的几位作家之一来关注。其次要声明下,这本书很多地方批评得非常尖刻,但我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我是希望余华珍惜他的天赋。这个判断与我下一个判断紧密联系。如果在世的中国作家中还有第二个人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就是余华。不少论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适合中国,或者中国不需要诺贝尔。从整个全球化大工业和高科技经济模式来看,诺贝尔奖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发展成就的重大指标,特别是文学,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奖能与诺贝尔文学奖相抗衡,获奖者可能有骂名、有意外,但其文学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特别是中国正走向超级大国的今天,全球化经济体系正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为中国所用,这些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指标更是越来越被重视;作为一个双向运动,诺贝尔奖也越来越考虑中国人选。对余华来说,就凭他的世界影响和九十年代积累的良好口碑,即使今天就获奖,中国和世界也没话说,还很可能比莫言的骂声少很多。当然这是指《活着》。《兄弟》尽管在国内国外的销量都很高,影响也很大,但其文学成就很难说达到了一流水平。余华创作的黄金时间至少还有二十年。从1987年到2017年,三十年过去了,余华的才华一点也没减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平均年龄在六十到八十岁的占近百分之六十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