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3.84 6.8折 ¥ 50 全新
仅1件
作者石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51402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0元
货号1201750126
上书时间2024-12-02
(一)选题理由
《中医四诊技能训练》是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诊断学》教材的深化,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程。目前我国中医学高等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相应规范、中医思维弱化现象,严重影响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医临床技能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开展四诊技能培训是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中医的传承除学术思想的传承之外,更重要的是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的培养与传承。
目前国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中医四诊技能训练”的相关课程,现有的教材主要有:陆小左主编的《中医诊断学技能实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与张新渝主编的《中医四诊技能训练规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它们以望、闻、问、切为纲,拟定了相应的操作规范、具体的操作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它们大多脱胎于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或作为该教材实践部分的补充,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缺乏临床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并且训练不足,与临床实际存在一定距离。表现在①临床上的症状繁多,并未界定每一个症状的内涵与外延,诸如胸闷与胸胀、胸堵、胸窒、胸满之间就需要明界定;②中医诊断是“诊”、“辨”结合、往复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相互交织的过程,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体现不足。③在问诊、脉诊等方面制订了一定操作规范与流程,但过于粗泛。④中医生职业素质训练不够,强调了技能,而忽视了医德教育,学生难以学会与患者交流和处理各种工作关系。⑤训练效果差,不能从中医的角度认识观察疾病;⑥课堂教学中,病案及问题讨论的运用不足。
因此有必要按照临床的要求,突出临床中医生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从中医的角度进行观察、系统准确收集病情资料的能力。该课程将有效搭建前期课程与临床之间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向临床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开始学会“看病”;完善了中医实践教学手段,有助良好临床观察方法的形成;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中医辨证思维;有助于建立规范的中医诊断方法。
(二)主要内容与特色
1. 建立一套符合中医思维特色和认知规律的中医诊断训练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是很有意义。突出中医诊断的“诊”、“辨”结合、诊断与鉴别诊断结合、“以病统证”与“以证统病”结合。
2. 突出中医生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尤其是医德以及医患交流技巧与能力的培养。
3.明确各种诊法的操作与操作流程,突出准确、细致、系统的收集病情资料。
中医诊察的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诊察结果,在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学生重视不够,动作要领未能掌握。在四诊教学中要强化基本诊察动作的训练,做到严谨规范,为准确辨证打下基础。并使学生牢记要点,确定分析要点,细化分析元素。
4.界定了临床常见症状体征的内涵与外延。
5.微格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情景模拟、PBL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中医诊断技能训练中综合运用。
石强,医学博士,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副教授;在北图中文核心期刊、省市杂志发表过不止一篇的署名文章,且为*作者。著作:①《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石强(整理,等同*作者)②《儿科疾病效验秘方》石强 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基于中医"痰“、”饮“理论的泽漆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瘀毒’机制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等省级课题5项,“微格教学在中医脉诊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中医问诊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省级教改课题两项;主持厅级课题三项,参加省、厅课题六项。“脉图标准与相关参数研究”获天津市科学进步奖三等奖,“中医临证脉学十六讲”获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