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选派传承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7.09 6.3折 35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代斌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42762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8元

货号1203279999

上书时间2024-06-29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三峡中医药文化概貌及
王文选治瘟疫案../ 455
王文选治虫积案(一)../ 455
王文选治虫积案(二)../ 455
王文选治咳嗽案../ 456
陈光熙治肿病案../ 456
陈光熙治痹证案(一)../ 456
陈光熙治痹证案(二)../ 457
温存厚治温病案(一)../ 457
温存厚治温病案(二)../ 457
温存厚治温病案(三)../ 457
温存厚治喘证案../ 458
温存厚治小儿急惊风案../ 458
第三章
第三章.方笺尺牍
一、名医方笺../ 463
(一)冉氏医派及其传人方笺../ 463
   冉雪峰方笺../ 463 龚去非方笺../ 468
   蒲承润方笺../ 473 宦世安方笺../ 474
(二)刘氏医派方笺../ 475
   刘云鹏方笺../ 475
(三)郑氏医派及其传人方笺../ 476
   李重人方笺../ 476 郑惠伯方笺../ 484
   冉玉璋方笺../ 485
二、名医尺牍../ 487
李重人致万县税局函告../ 487
李重人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办公地址搬迁函告../ 488
冉雪峰致门徒孙静明书信../ 489
冉雪峰致门徒张方舆书信../ 490
冉雪峰致门徒龚去非书信../ 492
龚去非致门徒万承荣、蒲承润书信../ 494
龚去非致门徒付柏林书信../ 495
龚去非订阅期刊函告../ 496
三、名医遗墨../ 497
王文选光绪八年书序../ 497
李重人为张觉人书题词../ 499
龚去非为万县中医学校建校十周年题词../ 500
郑惠伯为《三峡中医药》创刊题词../ 501
四、名医证照../ 502
龚去非1940年中医证书../ 502
龚去非1951年开业执照../ 503
龚去非1950年所获奖状../ 504
龚去非1950年万县市人民政府卫生局聘书../ 505
龚去非1950年万县市医务工作者协会聘书../ 506
龚去非1951年于万县市中医进修学校执教的聘书../ 507
龚去非在1956年当选万县市人大代表证书../ 508
龚去非于1974年在四川万县中医学校执教的聘书../ 509
龚去非1994年获国家“两部一局”颁发的荣誉证书../ 510
钟益生1953年中医师证书../ 511
主要参考文献../ 512
后记../ 518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研究”项目最终成果,全书设上、中、下三篇计十章。是书力图以最小的篇幅优选限度展示长江三峡中医药历史和三峡医派治医治学之职业志向与风采。上篇为“三峡医派形成背景”,重点介绍长江三峡固有的人文底蕴、名医名药、医著医方,内容涉及古今名医54人,道地优质药材12味,残卷医著31部,名医验方24首(加上中篇29首,全书共计介绍名医验方53首)。中篇为“三峡医派传承发展”,突出推介巫山冉氏、长阳刘氏、夔门郑氏、开州桑氏等四个世代家传医派生生不息传承情况及学术特点与技术特色。下篇为“三峡医派学术萃精”,精选三峡名医医论医话25篇,名医脉案47则(加上中篇69则,全书共计脉案116则),名医方笺尺牍77件等。本书可读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书中内容有利于深度传承创新,所列各派家传绝活可师可法;二是书中所示资料史料价值凸显,为致力于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传承深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物物证。目睹一幅幅鲜为人知的珍稀图片,特别是民国时期冉雪峰、李重人、龚去非等名家亲笔方笺、信札和执业证照及题词序跋,更是极具文史研究价值。展读是书,使人仿佛置身于长江三峡中医药历史之微型博物馆;三是书中篇章设置与内容架构注重师承一脉之关联性,以充分体现家传或师承促进流派学科建设的有效性、价值性;四是书中内容真实可靠,为有利于读者检索利用,书中各条资料文末均标注有“据某某资料整理”字样,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对资料原载体、原创者的尊重,同时也是对社会、对学界、对读者负责与担当。

主编推荐
——立足三峡守初心.传承文化担使命
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具有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及独到临床诊疗技法,有其清晰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影响力与社会公认度的学术派别。研究有代表性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具有挖掘中医药原创思维、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临床水平、继承中医药学术经验等重要意义和价值。
众多学者认为,医学流派的构成必须具备文化底蕴深厚、学术成就突出、名医著述众多、历史影响深远、区域特色明显五大要素。而长江三峡中医药学术流派(以下简称“三峡医派”)正是在世代医家影响下、深得长江三峡地区独特历史文化滋养、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地域性医学流派。
开展长江三峡地区代表性医学流派研究,其初心在于继承三峡本土中医学术经验,挖掘三峡本土中医原创思维,提高三峡本土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促进三峡本土中医学术发展。因为,它是三峡本土名医名家治医治学经验积累之结晶,是理论产生之土壤,是学术发展之动力,是人才培养之摇篮,亦是吾辈传承、弘扬三峡本土中医药文化之使命。
一、三峡医派之名缘起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近年来,团队年轻教师总是时不时向笔者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关于“长江三峡中医药文化”选题的来源问题。树有根,水有源,任何事物和现象概莫如是。我在想,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长江三峡特殊区位说起。其实,长江三峡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一个地域概念。按照《中国长江三峡大辞典》所载,它是武汉与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华中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的联系“纽带”,是全国生产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结合部位”,是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推移的一个重要“接力站”。客观地讲,既往是没有“三峡医派”这一说法的。那么,是什么机缘产生出这一选项的呢?说来话长,是20世纪90年代初因跨越世纪、超越山河,重量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面对大工程、大搬迁、大发展,新三峡、新库区、新家园,目睹一座座淹没线下城池异地重建,千年古迹消失眼前,吾辈儿女岂能旁观。记载历史一瞬间,见证三峡不等闲之历史性背景是三峡中医人的责任,身为三峡中医人此时应该和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为库区文化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我便思考如何抢救保护三峡地区中医药文化的问题,按照学必有问、研必有向的思维定式,于是便提出了“长江三峡中医药历史文化抢救与保护研究”这一重大选题,也就首次产生出了“长江三峡中医药”这一学术性命题。随着史料挖掘与研究工作地不断深入,原始积累地不断增多,便孕育出了以“三峡中医药”为母体的众多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在市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获得了不少项目立项,有的已结题获奖,有的还正在加紧完成之中,“三峡医派研究”便是其众多子项目之一。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原始积累,才赢得学校领导的重视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支持,也才有了由原来的自娱自乐、孤军奋战,变为如今团队协同作战的喜人场面,也就有了“三峡医派研究”之选题的亮相。从而也证明,为了三峡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笔者曾经自订的“不惜腿力、不惜心力、不惜物力、不遗余力”的功夫没白费。所以说,无论是“三峡中医药”之命题,还是“三峡医派研究”之选项都是发端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因为这一历史性机缘才成就了笔者学习研究之志向。“长江三峡中医药”命题就是在30年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背景下产生的,绝非源于别的旁门左道。
二、三峡医派深得三峡文化滋养
中医学作为传统的医学科学,蕴含了丰厚的人文特征,离开了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仅仅以医技行世,注定是行之不远的。长江三峡地区人文底蕴厚重,医药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堪称祖国医药学源头之一。近百年众多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三峡地区既是亚洲人类发祥地,又是农耕文化、神农医药的源头。这里,人文底蕴厚重,文化元素多样,既有远古文化遗址,又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既是三国文化带,更有中唐诗书文化城池。诸如巫山境内庙宇镇龙骨坡遗址因发现“巫山人”而被称为“亚洲人类发祥地”;瞿塘峡东口黛溪是新石器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直至今天都从未间断过人类活动的遗址,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特殊文化遗址,在我国原始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被列为长江三峡工程A级文物保护遗址。六世家传之医的冉雪峰就是在这一地区出生成长的,他的先祖于明天启元年(1621)入川,落业黛溪古镇冉家台,以“读耕创业为本,忠孝仁义传家”之家训在文化古镇持续传承近400年,堪称三峡医派中的名门望族。位于奉节瞿塘峡西口的老关庙遗址,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继巫山黛溪文化(现多称大溪文化)之后在渝东地区发现的又一个新的古文化遗址。长江三峡之首的奉节瞿塘(夔门)东西两端不仅分别有黛溪、老关庙等古文化遗址,更是三峡文化集散中心,灿烂的“黛溪文化”和“老关庙文化”不仅在向人们展示华夏文明之辉煌,这里的三国古战场也在告诉世人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唐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等都曾在白帝留下千古绝唱。如今,奉节便以“诗城”这一金字文旅招牌而兴,以诗城白帝而名。素以夔门温病著称的郑氏家族便世代寓居在此,深得诗城文化之滋养。在位于鄂西南长阳县(清江中游)渔峡口发现的香炉石遗址就是一处非常典型的夏商周时期的巴人遗址,有名的女科(妇科)医派刘氏家族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的。在鄂西境内三峡江段还有众多遗迹以“神农”名世,诸如神农溪、神农洞、神农庙,以及重量原始森林带神农架林区等。所以,长江三峡地区中医药文化历史久远,可谓既具巫巴文化底蕴,又有荆楚文化特征的峡江医药文化,也为后来各医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养料。今天,我们接近有理由相信,长江三峡地区的原始文化带动了三峡本土医药卫生的繁荣与发展,人类在创造原始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医药。
三、三峡医派之厚学令人瞩目
医派的形成离不开三样东西,即“源、学、流”三要素。源,指医文传承源头;学,指学术思想或学术主张;流,指传承过程(世代相传)。其中,“学”是立派的核心和基础。纵观三峡医派医家,无不都是饱读经书、学力深厚、影响深远的名医。诸如清代万县名医王文选,他不仅勤学善思,且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普及贡献突出。王氏诊治小儿脾胃病和惊风、疳病颇有见地,他认为,“凡食生冷油腻,停滞不化,初起为积,积久成疳,遂致五脏受病……”小儿慢惊风多因小儿吐泻者多,或急惊风用药攻伐太甚所致。他重视面部望诊,尤其对舌部望诊更具心得,他的以舌色辨伤寒之主张为后来梁玉瑜所著《舌鉴辨正》提供了借鉴,他的更多医学思想均被《中国医学通史》节选收录。冉雪峰一贯倡导的“一融三合”集中体现了他治医治学思想,他发扬“六气”学说的主张也被《中国医学通史》节选收录。冉雪峰治疗心系病证(心绞痛)的进步思想和遣药组方经验被他在京城的两位关门弟子(陈可冀、郭士魁)发挥到了很好,据此所形成的系列成果曾多次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名医李重人有两方面的主张后来备受关注,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在万县行医兴教时,针对当时民众对中医药的信赖,对院内(民国时期创办“万县起华中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带头创办“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医生提出“简、便、验、廉”四字要求。简,要求医者用药尽量做到少而精;便,指所出具药方必须做到服用方便,优选是自制中药合剂;验,指论治精准,疗效必须可靠;廉,指医疗费用(病人花钱)要少,要让患者看得起病。后来重人奉调成都和北京工作后,迅速将其在全国推广,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谁也未曾想到,植根于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今天仍被视为护佑民众健康无可替代的优势资源,那朴实无华的“简、便、验、廉”四字仍被奉为中医的四大法宝。第二,主张治学打牢“三基”,即打好文、史、哲基础,打好中医理论(医经典籍)基础,打好临床实践基础。这是促成优秀中医人才形成的基石,所以其影响深远。成都中医药大学有名中医问题研究专家侯占元老先生曾将李重人提出的学好中医必须具备的“三基”称为“三步师”,他认为这三步是成为中医人才的必然路径。据侯老先生撰文回忆,1954年秋,李重人奉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时还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是一个学习研究中医学术的发蒙生。侯占元先生请教重翁(侯占元当年对重人的尊称)怎样才能学好中医?重翁当即告诉他三步学习法,于是侯当场拜重翁为学好中医学术的三步师。这三步指教使他受益甚多,后来成为侯占元治学的座右铭。妇科名医刘云鹏在继承家传技法的基础上,提出妇科调肝十一法、治脾九法、补肾五法,并创立众多临床效验药方,其学术主张不单是在湖北全省得以推广,且在全国中医妇科界亦受到广泛关注。名医郑惠伯将名目繁多的温病简化为“温热”和“湿热”两类,提出了“及早防变”和“重剂防变”“顾护正气”等重要温病防控主张,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和“急下存阴”等临证治疗思想为出发点,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一直以此指导临床实践,收效甚著。
四、三峡医派坚守“仁、和、精、诚”职业志向
中医人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仁、和、精、诚”四字,因为这四个字集中体现的是医人之道德修养、职业行为和诊疗水平等诸多要素。我们在学习、整理、研究三峡名医相关资料时,发现不少世医们都是以病人为中心,时不时见到“穷人看病富人给钱”的朴实语言,所表达的是贫穷之人看病拿药是全免费的,有钱人看病是如实收费的。在他们身上彰显出的是中医人仁者爱人,践行的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崇尚的是医患和谐,追求的是医术至精至微,秉持的是诚信为医的职业志向。重温王文选、刘以仁、刘哲人、冉雪峰、李重人、郑惠伯、龚去非、冯登庸、梁焕然、桑赞元、刘云鹏等古今名医的习业生涯、成功轨迹,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三峡医派诊疗经验独特
由于长江三峡地理环境特殊,导致这一地区疾病谱有别于其他省区。这里山高谷深,重岗复岭,溪谷纵横,长年雾多湿重,山瘴漫境,因而民众所患之疾多为脾肺不振,腰腿关节风湿疼痛,甚或时发瘟疫等,所以,刘禹锡有“楚水巴山江雨多”千古之句。据该地区各市、县、区志书记载,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毫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8~20℃,年相对湿度在82%左右。正是常年阴雨潮湿的气候之故,才给区域民众生产、生活及健康带来了诸多困扰,也给医家们的临床诊疗带来诸多
挑战。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江三峡地区历代医家们凭借自己毅力,在临床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最终形成了适合峡江民众防病治病的地域性尤强的医疗经验,有效地保障了峡江民众健康。归结起来,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①清宣凉润。这一点在冉雪峰、李重人等脉案、方笺资料中可以得到实证。②用药力求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医药资源是历代医家们的一大特色。如王文选在他的医著中选取本土中草药就多达200味,其中云阳盐是他用以治疗目疾的常用药。三峡地区民众患腰腿痛、关节痛比较多,所以当地医者多是就地采挖治疗风湿的中草药。据说冉雪峰父亲习用飞天蜈蚣(别名蜈蚣草、一枝蒿)治风湿疼痛和跌打损伤,一次在瞿塘峡江边采集该药时不幸遇难。③草医草药保安康。其实,在民间疗伤愈疾就是靠身边被人瞧不上眼的藤藤草草,如在巫溪县境几次调查中发现,该县民间就有善治风湿关节肿痛的特效草药,据说还有擅疗刀斧伤及脑梗死的“血塞通”。利川柏杨坝镇有一村医家传治食物中毒药方,巴东谭贤群、廖献甲师徒常用一种叫“接骨丹”的草药治腰腿痛及骨外伤。据调查,巴东、长阳、建始、恩施境内从事草医的人员最多,在长江三峡地区民间长期存在一种中医、草医和谐发展的格局。④药膳调理备受关注。从长江三峡地区的饮食文化可以看出,这一地区人们为驱散风寒湿邪而好将辛香之物入食,其中火锅是当地常见饮食。此外,多数家庭都有一壶一罐,或一坛一缸药酒,以备平日强身健体或活血通络、除湿祛风之用。
六、三峡医派之传承生生不息
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中医各家学说产生的土壤,它既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动力,又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细究三峡医派,不单是师出名门、传承有序,疗伤愈疾、取材就地,医风淳朴、技法精良,更重要的是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其中,在清代光绪年间就已形成学术传承与人才队伍规模者莫过于王、桑两家。王,即清初万县王秉泰王氏家族,其孙辈王文选便是世传名医,也是长江三峡地区众多名医中专享获得慈禧太后御赐银牌、钦加六品衔龙章宠锡的名医。文选出身世医之家,后又师从同邑觉来先生学习幼科和三世业医的彭宗贤、赵吉华等研习痘科,可谓博学多师。文选始终秉承“仁心寿世,为善最乐”,所以向他求学习术者众。据他传世之著《寿世医鉴》载,王在光绪二年亲笔写下的门人就有27人,大多分布在川鄂及云贵等地。桑,即清初开县善字山桑氏正骨,其术在长江三峡地区传承已近300年,可谓术传10余代,名播川渝鄂。尽管桑氏正骨在第五世前有“传内不传外,传女不传男”之戒规,但至五世桑天埴时便一改祖上保守思想,积极主动将其术扩大受益面,在做好内传的同时,广开外传之门。光绪三十三年,天埴已74岁,当年他将自己数十年所传之门人一一列目志之,其中族内传有9人,外传文生、武生计有29人,门徒遍及当时的开邑、云邑、万邑及川北达邑,湖北宜昌、东湖等地。巫山冉雪峰系冉氏医学第六代传人,相关资料显示,他的祖上皆为御医。由于家学的厚重背景,雪峰本人亦成长为我国有名中医学家。雪峰老先生门徒遍及我国大江南北,可谓桃李满天,名医辈出,有引领我国心脑血管重大疾病研究前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有服务一方医疗保健与健康的名医名宿。长阳名医刘云鹏是刘氏医学第五代传承人,在国家中医药传承政策导向下,刘氏医学又经刘云鹏再次传承2~3代,其学术传承阵容不仅在荆楚大地生根开花,且在全国亦颇具影响力。夔门郑氏医派,其传承方兴未艾,正在以其强劲的势头屹立于长江三峡医派之林。
从本书中篇各派传承脉络图可以发现,活态传承是流派传承的前提,人才队伍是使流派延续的关键,服务社会、适应社会需求是流派传承创新发展的命脉。据不接近统计,三峡医派传承人中,被国家“两部一局”确定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有7人,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6个,拥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1人,省市级名中医6人。
七、三峡医派红色血脉赓续百年
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一百年前,革命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笔者在梳理长江三峡中医药发展历史时,发现不少三峡名医并非只专不红,而是既专又红。如名医冉雪峰,1903年他只身一人从巫山乘舟去了武汉,见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成了当时长江中下游的革命中心,民主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他以中医职业为掩护,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加入了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等,积极宣传革命。1911年10月,他义无反顾,毅然从戎,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他是全国专享参加的有名中医学家,是中医学界的光荣。1937年,抗日战争事起,冉雪峰忧国忧民,在汉口组织“湖北医药界战地后方服务团”,亲任团长。抗战开始时,中央国医馆应战时需要,在南京组织了中医救护医院与中医救护大队。南京沦陷后,中医救护医院先迁武汉,并加聘冉雪峰为中医救护医院副院长。1938年4月,由国民政府卫生署中医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郁召集,焦易堂、冯志东、饶聘卿、冉雪峰、胡书城、张钟岳、时逸人等8人在成都中国制药厂开会讨论中医学校立案问题,后来拟定《中医学校暂行通则》交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讨论。为有利于救护工作,他将战地后方服务团分成四个工作单元,即中医救护队、后方诊疗所、中药制药厂、材料供应小分队,所有工作单元都由冉雪峰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尤其是战地后方诊疗所工作任务特别繁重,资料显示,当时武汉三镇共布设了十个诊疗所,专为难民免费诊病施药。关键时刻,冉雪峰发挥出了一个中医人“短布从军,上马杀敌贼,下马作露布”的应有作用,在武汉保卫战中充分体现出了中医人“仁心寿世”的高尚品质。为应急需要,他在百忙之中拟订筛选有效药方,他的传世之作《新定救护方药注释》就是在那次武汉救护急需中完成的。当年在汉口府南一路开办诊所的龚去非亦积极报名参加了武汉中医药界战地后方服务团,为抗日军民送医送药,深得赞誉。
有名中医教育家李重人不仅思想开明,且爱党爱国。20世纪30年代初,他曾与家父李建之一道成功营救和掩护川东北有名共产党人王维舟安全脱险;在万县行医兴教期间,重人还多次掩护密友、共产党人刘孟伉,营救进步人士杨吉甫及其他革命人士,因此,他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列入逮捕的黑名单。李重人的这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冒生命危险营救、掩护革命人士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具体表现,也是长江三峡中医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期,重人在万县创办了“起华中医院”和《起华医药杂志》,“起华”二字,即蕴含中华民族定当崛起之意,他的这种根深蒂固爱党、爱国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传承。万县名医钟益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被选派到有名爱国将领冯玉祥身边当保健医生,后因叛徒出卖,钟被迫离开万县前往重庆。1947年,巫溪名医魏济周、魏金辉父子以行医为名作掩护,为保护党组织革命活动做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笔者身为光荣在党50余年的老党员,要带领三峡中医药文化创新研究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铭记党的光辉历史,讲好红色故事,用好长江三峡红色资源,赓续长江三峡红色血脉,贡献长江三峡中医药力量,让长江三峡名医名家学术精华代代相传,服务社会,永不停息。
陈代斌
2022年8月于万州乌龙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