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朱熹集(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主编)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09 3.1折 39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珅导读 曾枣庄审阅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1540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2124249

上书时间2024-06-28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 读

 



宋高宗(赵构)建炎四年(1130),朱熹在南剑州(治所在今福建南平)尤溪县城外毓秀峰下郑氏馆舍出生。
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别号晦庵、晦翁、遯翁、云谷老人、沧州病叟等。祖籍徽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松岩里。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危,临终前将家事托付给崇安刘子羽,并留下遗言,叫朱熹向胡宪、胡勉之、刘子翚三人求教。朱松死后,朱熹遵嘱从建州(今福建建瓯)城南迁居崇安县五夫里,师事胡宪等三人。刘子羽等将他看作子侄,刘勉之还将女儿嫁给他。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中进士。二十三年,拜李侗为师。李侗受学罗从彦,是杨时再传弟子,而杨时则为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门下四大弟子之一。朱熹年轻时好佛、道之学,自入李侗之门,始专心儒学,致力于日用之间的切实工夫,他曾用“鸢飞鱼跃”四字,来概括自己这时学术思想的转变。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出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在任三年。这是他次从政。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朱熹一直在崇安著述讲学。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内禅,孝宗(赵眘)即位,因国事日非,乃诏求直言。朱熹应诏上《壬午封事》。次年(隆兴元年),蒙孝宗召见,在垂拱殿奉事,连上三札,重申前议。这几篇奏议集中体现了朱熹早年的政治主张,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 论帝王之学,希望孝宗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做起,穷究事物之变,应接天下之务;二、 论抗金复仇之义,强调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三、 论本原之地,提出“正朝廷”“立纪纲”“厉风俗”“选守令”的主张。
孝宗淳熙五年(1178),朱熹被任命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次年到任。这是他第二次从政。当时正值灾荒,朱熹竭尽全力,筹办赈济,减免赋税,修筑江堤,助民度荒。同时积极办学,在庐山修复了久已废弃的白鹿洞书院。淳熙七年,诏监司、郡守陈述民间利病。朱熹应诏上《庚子封事》,言天下大事,以体恤百姓为,而体恤百姓之本,又在君王正心术、立纪纲;指责孝宗不信先王大道,亲近嗜利无耻之徒,不能体恤百姓、报仇雪耻。据史载,孝宗阅后,勃然大怒说:“这不是将我看作亡国之君吗!”淳熙八年,浙东饥荒,朱熹被任命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在任期间,他访察民情,弹劾了隐瞒灾情、谎报政绩、横征暴敛的官吏和兼并土地、拒绝赈粜的豪强,从各个方面赈灾救荒,并随时谋划,以为久远之计。
朱氏原为婺源著姓,但由于朱熹祖父以上三代都不曾出仕,故家境败落。朱熹父朱松长期被排挤,职位卑下,俸禄甚微,以至居无守所,死后安葬在公共庙田之中。朱熹迁居崇安,生活费用全靠刘子羽资助。他一生从政时间甚短,收入有限,平日生活十分节俭;加上长期居住乡间,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对他们怀有同情之心,故能在任职期间尽力做一些有利百姓的事。
朱熹在知南康军、出使浙东之时,有以身殉国意,故不畏危难,兴利除害。但当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他实在无法有所作为。特别是他在淳熙九年(1182)弹劾前知州唐仲友的不法后,唐的姻亲宰相王淮顿时翻脸,极力诋毁朱熹,攻击道学。在这种打击下,朱熹再次提出辞呈。此后数年,一直闭门不出,潜心讲学;但忧国之意,实难忘怀。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应召进京,有人在路上对他说:“当今皇上厌恶正心诚意之说,你千万别谈。”朱熹答道:“我生平所学,只此四字,怎么可以隐藏在心中,欺骗皇上呢?”同年,他上了著名的《戊申封事》。在这篇长达一万五千字的宏文中,朱熹指出,当时天下大势如人重病在身,十分危险。认为天下大事本在君王之心,君王心思端正,天下之事就无一不正;君王心术不正,天下之事就无一能正。提出眼下需急办的事是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项。和以往一样,朱熹在封事中还痛斥了君王亲信、朝廷大臣的贪婪无能。朱松是个激进的抗金派,因上书反对议和,得罪秦桧,被排斥出朝,而为时人推重。朱熹自小就继承父志。在孝宗即位之初,他上封事,力主抗金,反对和议。而在这篇封事中,对此却置而不论。其原因在于:朱熹认为早先宋朝尚有恢复中原之望,此时由于纲维懈弛,国内矛盾重重,若不先整饬内务,根本就无力抗击敌人。因此,不能说他当时已把抗战之事抛在脑后。实际上,他正是将端正君王心意、整饬国家纲纪,作为收复中原的前提。据史载,这篇封事上奏之时,孝宗已经就寝。看到封事后,急忙起身,秉烛夜读,被朱熹的忧国热诚深深感动。
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内禅,光宗(赵惇)即位。朱熹受命知漳州,次年(绍熙元年)到任。在任期间,朱熹破除了当地的一些陋俗。当时贫民失去产业,却仍须纳税;而富豪产业日多,纳税反少,因此苦乐不均,公私受弊。针对这种现象,朱熹提出“经界法”。其基本内容是,通过核实田亩以确定税额。由于这项措施触犯了地方豪绅的利益,故未能实行。绍熙四年(1193),朱熹被任命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次年到任。尽管朱熹对下层民众的困苦怀同情之心,并且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农民暴动,都是由于饥饿和官吏的逼迫造成,但他还是反对这种“犯上作乱”的行为。在任期间,他用镇压、安抚、存恤等种种办法,平息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起义。与此同时,朱熹还创办了岳麓书院,希望通过儒家教育,消除民众的反抗意识。
绍熙五年(1194),光宗内禅,宁宗(赵扩)即位。由于宰相赵汝愚的推荐,朱熹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他利用进讲之便,多次攻击执政韩侂胄。韩侂胄为太皇太后亲戚,且有拥立宁宗的决策之功。朱熹对韩的攻击,引起了宁宗的不满,同年将他罢职出朝,让他回建阳县(今福建建阳)居住。庆元元年(1195),赵汝愚罢相,次年遇害。韩侂胄指使党羽,上疏指控朱熹罪行,称道学为“伪学”。庆元四年,又订立“伪学逆党籍”,“伪学”进而变为“逆党”,史称“庆元党禁”。当时朝廷对所谓党人排摈诋辱,可谓无所不至,使得人人自危,以至无所容身。朱熹也曾多次离家出走,到各处避难。但在此期间,他仍不忘著述讲学,直到临终前三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及《楚辞集注》。
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朱熹在建宁府建阳县考亭沧洲精舍去世,年七十一岁。十一月,被安葬在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九峰山下。

 



朱熹的一生,从政时间前后共计才七年,立朝仅四十余日,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朱熹所以能名重一时并影响后人,在于他对当时所有的学说进行了分析研究,综合扩充,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戴震指出,理学的“理”,实从道、佛的“真宰”“真空”转化而来。宋代理学家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吸取道家有关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观点和佛教的思辨哲学,将“理”看作是宇宙的本体、万物产生的本原,其治经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理论形态——理学。
朱熹哲学的基石是理气说。理为形而上之道,气为形而下之器。理是先天的、永恒的,是物质世界存在的本原。理始终处在“动静无端”的循环运动中。经过自我分化运动,理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物质性的气。故天下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但理为气主,理在气先。
理在产生气之后,便作为气的本体或本质存在于气之中,人是理与气结合的产物。人所禀赋的天理产生“天命之性”(道心),而所禀赋的气质则产生“气质之性”(人心、人欲)。朱熹继承了二程、张载的人性论,认为气质之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以天理克服人欲,用道心主宰人心。
朱熹的认识论是“格物致知”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理是抽象的,物是具体的,但要穷尽抽象的理,却离不开具体的物。故朱熹说,他的学问乃铢积寸累而成。出于穷理尽性的需要,朱熹还主张以践实(即躬行实践)和居敬(即遇事专一)为主要的修养功夫。
朱熹经常提及事物的对立性,看到自然界的现象有阴阳、昼夜、清浊、高下、大小等差别。他指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在一个统一体中,必然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的对立面;正是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才促成了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他对《周易》中“化而裁之谓之变”一语,作了新的解释。认为事物运动的形式有“化”和“变”两种;“化”是渐渐转变的量变,“变”是前后截然不同的质变;这种“变化”,也是相对的,不可分割的。在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不乏辩证的思想。
朱熹认为《易》本卜筮之书,可是《十翼》在解释经文上却多依据义理,故解《易》应该象数与义理并重。他受到当时民间文艺的影响,力破《诗序》的穿凿之弊,就诗论《诗》,直截了当地指出《国风》中有不少淫诗,对后人进一步从纯文学的角度研究《诗》有启发的作用。就《春秋》而言,他对传统注疏的穿凿附会十分不满,认为圣心正大,不应如是。朱熹研究“五经”,完全不受传统的束缚,而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进行研究,从中显示出他超人的识见。朱熹一生精力,主要在讲解“四书”,剖析疑似,辨别毫厘,阐扬微言大义。他以自己的哲学解释《大学》《中庸》,极力说明格物、穷理的重要,将“诚”说成是宇宙与人生二者之间一贯的原理。前人认为,理学的根本精神,就体现在朱熹对这些经籍的注释之中。
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和陆九龄、陆九渊在信州(州治在今江西上饶)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异同。这次会晤,充分反映出理学内部以朱熹为代表的(狭义)理学派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派之间的重大分歧。朱熹认为天地万物都禀理而生,心则是天理的体现。由于心常为物欲所蔽,故要使心复归于明,必须就事事物物穷理。而陆九渊则认为心就是理,把心直接看作世界的本体,人的认识只需通过内检省察的功夫,无用外求;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只有“我”和我的理性——心。所以他直截了当地说: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陆九渊主张“尊德性”,批评朱熹学派不求诸本心,而专意于名物度数的追求,只是一种艰难支离、劳而无功的事业。朱熹则认为不能专谈“尊德性”而不重“道问学”。他指出治学的方法,好是居敬(存心)和穷理(致知)二者的并用,从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中来启发内心的知识。他还批评陆九渊的言论全是禅学,只是变其名号而已。
孟子提出有两种治道:王道和霸道。朱熹认为,三代帝王行天理,是王道;汉唐以来行人欲,是霸道。因为后来的统治者,都只是满足自己的淫欲,而不顾百姓的利益。儒家在政治上以德治为基本主张,朱熹以儒家正统继承者自命,必然主张依据仁心,施行仁政,将道义作为一切政治设施的准则。认为一切急功好利的措施,以及权谋术数之用,都应在排斥之列。由此,他批评了陈亮等人的事功之学。同时,他也遭到了功利派的反批评。陈亮等人明确指出: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根本无补于国计民生,提出一切应以实用为主,以合时宜为主。朱熹所注重的,确实是超现实的、抽象的理。但他行天道、植纲常的政治伦理观,对激发民族意识、培养浩然正气,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后来的民族英雄如文天祥、谢枋得、顾炎武等人,都笃信朱学,受其影响,便是很好的说明。
据史载,朱熹刚会说话时,朱松指着天对他说:“这是天。”朱熹就问道:“天上面又是什么?”朱熹自称,他还在五六岁时,就已为天地外究竟有些什么东西而烦恼。正是这种好疑和钻研精神,使得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朱熹指出:宇宙间当初只有阴阳二气。气在摩擦、运动之中,生出许多渣滓(气团)。这些渣滓(气团)的凝积聚集,便形成了日、月、地球、星辰。这比西方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要早近六百年。他认为宇宙无穷无尽,地球在天的中间,形如馒头,随天转动。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道理。他认为月蚀在一定程度上乃是地球转到月亮前面,将它的光遮住了;指出星辰之光并非太阳的反照,而是它们自身能够发光。在地理学上,朱熹提出了“水随山行”说。尽管他生平未曾到过北方,但通过披阅地图,却能正确地推知北方某些水系的流向。他从高山上有螺贝壳生在石中,断定这里原是大海,后来变迁为陆地。这比西方达·芬奇发现化石也要早三百年。朱熹认为个人由“气化”而成,是自然变化出来的;而在西方,直到七百年后达尔文出现,才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说法。他指出万物所以各异其形、各殊其性,是由于“气种”(遗传因子)在起作用,而这正是当代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他还推究宇宙生命无论大小,无不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他还正确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破除了不少传统的迷信看法。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然之性,使青年都能以圣贤自任,从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为此他提出教育必须诱导学生实践下列五项步骤:立志、坚毅、用敬、求知、践实。他对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均深为不满,认为科举已经百病丛生,是“法弊”;理想的学校,应分小学、大学二级:小学注重礼、乐、射、御、书、数之“事”,大学则注重致知、格物之“理”。他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手段,要求读书之前,必须提出疑问,在读书过程中逐渐消除疑问。朱熹一生从事教育五十余年。他主办的白鹿洞书院,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他亲手制订的《白鹿洞学规》,也成了各书院的楷模。朱熹死后,他的学生也都仿效先师,在各地讲学,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全祖望称朱熹“致广大,极精微”。朱熹为了格物穷理,通过读书博览,成为孔子以后屈指可数的博学者。所谓“广大”,是指他的研究涉及经学、理学、佛学、史学、文学、乐律、教育,乃至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所谓“精微”,就是他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更加仔细,研究更加深入。由此,朱熹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综罗百代的大学者。
朱熹曾说,他的学说,不仅希望能在当代实现,还希望能对后世产生影响。这句话倒是应验了。朱熹生前并不得志,晚年更是厄运临头,就连学生为他送葬,也受到监视和限制。但在他死后九年,情况发生了变化。他被追谥曰“文”;宋理宗自称读朱熹书,爱不释手。元、明以后,朱熹身价日增。明代下令天下学宫祭祀朱熹,科举内容基本上采用朱学。清康熙帝为《朱子全书》作序,称他传千百年已绝之学,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乃至有“宗孔子,不得不宗朱子”之说。朱熹学说,因此而风靡天下,盛极一时,支配和控制了士人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御用哲学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朱熹的巨大影响,还传到国外。如在日本德川幕府三百年中,朱学在学术界一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

 



朱熹所处的时代,文学的实际势力和影响要比理学大得多。为了使人们皈依理学,朱熹必然要把文学作为攻击的对象,说出了作诗无益这样的偏激之言。但他实际上非常重视诗文“兴观群怨”的作用、陶冶情性的作用、言志抒情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认识到文学反映现实、推动斗争的作用,而对纯艺术的作品也不完全持否定的态度。朱熹的忧时之心,使他把这种认识付之实践,利用文学创作和批评,议论时政,抒写情怀,直接发挥了它的作用。
朱熹的文学观,和他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文道说,是和理气说相呼应的。作为一个理本体论者,朱熹认为文是道派生的。但他又强调理、气有别,因此不否认文的相对独立地位。由此,他并没有像某些理学家那样,唯道是尊,将文一笔抹杀。相反,他看到明道不能离开文辞,不学文则无以识事理之当否,因此一面强调“明理”,一面也注意“学文”。
朱熹的诗、文,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他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奏议、书信、序文,基本上都在谈道说理,论述时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诗则正好相反。“只凭诗律作生涯,到处山林总是家。”朱熹性好山水,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赏玩不已。他的诗,大多是流连光景、吟咏情性之作。
清冯班说宋儒有四大病,其中一条是不会做文章。但朱熹应算是个例外。黄幹说他天才卓绝、学力宏肆;落笔成章,如同天造。朱熹自称年轻时爱读韩愈、曾巩之文;陆九渊称赞他的文章,也和曾文一样,简健有力。朱熹论诗,推重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认为好诗必须有自然之趣、隽永之味,屏除俗气,超然自得。同时,他又认为诗文必须劲健有力,故于当代作家,推重陆游。正由于朱熹主张文质相兼,强调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在谈论创作时颇有独到之见,所以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也都卓然成家,得到历代文人学士的好评。
朱熹一生,著述宏富。其中主要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周易本义》《书集传》《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韩文考异》《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伊川渊源录》《近思录》等数十种。本书所选诗文,在朱熹全部著作中,可谓沧海一勺。要从这一勺水尝到海味,从中了解朱熹,实非易事。为了让读者看了本书之后,能尽可能多得一些收益,编者在选录时主要依据下面两个标准:一、 所选作品,具有较大的代表性,能比较集中地反映朱熹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都具有一定的深度,至今仍能给人以启示和裨益。二、 所选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一点,在选诗时,更是有所侧重。在今译方面,文以准确为主;诗则力求能保持原作的风神韵味。对那些短小且原文已通晓平易的绝句,只作注释,未加今译。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本书一定有缺点错误,欢迎读者给以批评指正。

 

 

 

黄珅(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朱熹,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集》选择其代表性的诗38首,文15篇,逐一加以注释与翻译,是一本优秀的普及读 物。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远游篇、斋居闻磬、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拜张魏公墓下、次韵刘彦采观雪之句等。

 

 

 

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 2020年8月出版 32开西式精装 简体横排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全民阅读版



作者简介

黄珅,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献学家。长期从事古代文史及古代文论研究。著有《新译徐霞客游记》《杜甫心影录》《经典入门·论语》等。主编《中华古文观止》 等。



目录

 

导读

 


远游篇
斋居闻磬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拜张魏公墓下
九月六日早发潭溪,夜登云谷,翌旦赋此
次韵刘彦采观雪之句
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选一)
斋居感兴二十首(选一)
寿母生朝
复用前韵敬别机仲
题祝生画
孤鹤思太清咏岩桂二首
挽刘宝学二首
挽刘枢密三首
九日
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感事兴怀,至于陨涕。
追次元韵,偶成二篇
新喻西境
山行两日,至金步,复见平川,行夷路,计程
七日可到家矣
宿山寺闻蝉作
观刘氏山馆壁间所画四时景物,各有深趣,
因为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
(选二)
百丈山六咏(选一)
武夷精舍杂咏(选一)
元范尊兄示及十梅诗,风格清新,意寄深远,
吟玩累日,欲和不能。昨夕自白鹿玉涧归,
偶得数语(选一)
涉涧水作
春日
观书有感二首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醉下祝融峰作
到袁州二首(选一)
别韵赋一篇
次韵择之见路旁乱草有感
次韵陈休斋莲华峰之作
淳熙甲辰中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
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
水口行舟二首
武林
闻蛙
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


壬午应诏封事
与陈侍郎书
送郭拱辰序
百丈山记
与龚参政书
诗集传序
江陵府曲江楼记祭吕伯恭著作文
上宰相书
感春赋
丞相李公奏议后序
记孙觌事
大学章句序
楚辞集注序
黄子厚诗序


【前言】

主编推荐

《中华文史名著精选精译精注丛书》是属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策划的大型古籍普及类图书,由章培恒、马樟根、安平秋三名先生任主编,组织全国18所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任编委,在全国范围内选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承担各书的译注。全民阅读版精选名人文集49种,既有人们所熟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词章,也有以往不太被出版市场关注的司马相如、诸葛亮、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文藻,以期全面反映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脉络。丛书涵盖面广、作者阵容强大、注释精准、翻译优美,入选首届向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丛书特色

 

本丛书由全国高校古委会倾力组织编写。全国高校古委会成立于1983年,是直属的事业机构,负责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古委会组织全国18所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任丛书编委,在全国范围内选请学有专长的学者承担各书的译注。本丛书入选首届向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古代文化典籍,也是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普及图书。

选目涵括面广,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时代面貌。本丛书精选名人文集49种,既有人们熟知的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词章,也有以往不太被出版市场关注的贾谊、司马相如、诸葛亮、朱熹、关汉卿、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文藻,使读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感受中国文学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魅力。

体例科学,注译结合,方便阅读。各书由导读﹑提要、原文﹑注释﹑译文五部分组成,导读注释详尽,翻译优美流畅,为读者的阅读*程度地扫除了障碍,其中不少诗篇的翻译都达到了“以诗译诗”的水准。丛书排版与装帧经精心设计,是适合全民阅读的不可多得的精良版本。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