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农牧之争到陆海分流 古代中国经略周边的历史思考与理论超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农牧之争到陆海分流 古代中国经略周边的历史思考与理论超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83 4.7折 42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盛思鑫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79763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2293634

上书时间2024-06-28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绪论

从“一个拳头”到“两个拳头

防火比救火更重要

三种历史观的跨越与融合

地缘属性与地缘战略

第二章  经略周边的中国传统 

对外关系的伦理逻辑

普天之下与中国内外

中心、边疆与朝贡

重内轻外的思想根源

亲疏远近的外交差序格局

第三章  陆地边疆的重与轻

优选的安全威胁来自北方边疆

陆路对外贸易的安全色彩

农牧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从长城内外到秦淮南北

小结: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竞争

第四章  海上拓展的虚与实

东南亚不是主要的安全威胁

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有限

海路朝贡贸易的文化特性

重陆轻海的思维与因地施策

小结: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兴衰

第五章  古代中国经略陆海的得失与镜鉴

陆路的安全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海路的经济意义最为突出

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吸引力

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明清时期欧洲经营亚洲的成与败

经贸利益是欧洲经营亚洲的首要考量

海上霸权是获得经贸利益的重要保障

文化渗透作为巩固和提升经贸利益的手段

欧洲经营亚洲的地理因素制约

对我国更好经略印太地区的启示

第七章  在陆地游牧与海洋游牧之间

陆地游牧与海上游牧的差别

“向陆”还是“向洋”

更强的流动性才是问题核心

对构建地缘竞争优势的启示 

附  录

古代中国外交体系的四种理论视角

封面画《贞观盛会》创作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本书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学的差序格局理论引入国家的地缘思维中,发展出安全、经贸、文化、地理等四个分析维度,用来研究秦代以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与不同方向的地缘战略考虑,并和明清时期欧洲经营亚洲的情形做一比较,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以供当代中国的周边经略与“一带一路’’建设参考借鉴。要以言之,“陆”与“海”的利益性质有显著差异,“陆权”和“海权”采取的策略也接近不同。前者更强调军事攻防方面的优势,后者更重视拓展和维持海洋商贸。本书认为,在经略周边的不同方向,中国应把握不同的战略重点:在陆路方向,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重中之重都在安全领域,经贸和文化领域的靠前交流都只是安全的副产品;在海路方向,经贸领域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更为凸显,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地缘博弈也有加剧的趋势。
    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比较了农耕王朝、陆地游牧、海上游牧三者之间在流动性优势方面的差别,并据此提出一个试图超越传统海陆二分思维的新地缘理论。这一新理论强调,国家地缘竞争优势的本质是更强的流动性,应与时俱进地谋求在安全、经贸、文化、地理等领域的综合流动性优势,同时注重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即:海陆空天电网等多个地缘空间维度的平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平衡;安全利益、发展利益与文化利益的平衡;国内利益与靠前利益的平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