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卓越:10位正高级小学数学教师的修炼历程和特色成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向卓越:10位正高级小学数学教师的修炼历程和特色成果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71 4.4折 4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钟建林 主编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6854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1201916373

上书时间2024-06-27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安常与求好:走向卓越的两项修炼

 

 

 

 

 

正高级教师,无疑是广大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成功和卓越的一批人。是什么使他们走向卓越呢?在很多人的眼中,卓越的教师多是天分和悟性极高的,多是起点很高的,多是遇到大机会的,多是具有某种特殊禀赋的。然而,在主编《走向卓越:10位正高级小学数学教师的修炼历程和特色成果》这本书时,我意识到这10位正高级教师都曾是平凡得无法再平凡的人,如你,如我,如同万千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们的成长并没有瞬间华丽的蜕变,更没有惊天动地的创举,而是在平淡无奇中、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卓越。通览这10位正高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他们有两项*重要的修炼,那就是安常与求好。

 

安常:专业发展的应然底色

 

安常,即安于平常,享受平常。安常,常常容易让人与守旧、与不思进取联系起来,因此才有“安常守故”“安于平庸”之说。坦白地说,在未深读这10位教师的成长感悟前,我也持有类似观点,也感受不到安常在职业发展中的巨大力量。可是,当我多次读他们的专业发展感悟后,我意识到安常是教师专业甚至是任何一种专业发展的应然底色和重要根基。唯有安常,方能在经年累月的平淡中不迷失工作的方向,方能面对职业发展困顿与挫折时不丧失信心,方能享受教育教学平淡中的快乐,方能拥有一方自我的教育教学天空。

 

安常要做好常态。安常,需要习惯平常,做好常态,把日常的每份工作都尽量做到*好,哪怕这种好在日后看来是“有问题的”。林碧珍提到*届所带毕业班全班56名学生32个数学100分的“好成绩”,陈炳建提到在“铁腕”式管理和高强度训练下学生成绩大幅提高,这些后来需要反思和改进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当时无疑是“好”的,使他们在当时脱颖而出,也使他们日后反思和改进具有深切感悟和明确方向。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无疑是重要的,但做好当下的人更有可能做好未来的每一件事。走向卓越的教师,几乎无一例外的能在特定的历史下做到*好。

 

安常要悦纳变化。安常,需要适应变化,及时调整,因时、因境地扮演好每个角色。徐国裕承担过普通教师、总辅导员、专职教研员、中心小学校长、进修学校副校长、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不同角色,无论承担什么角色都能快速适应且抓住该角色的核心特质,如做教师时追求做孩子喜欢的数学老师,做教研员时追求做有教育智慧的教研员,做校长时追求做有教育思想的校长,做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时追求做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陈敬文无论教初中数学、物理,还是小学数学、音乐、语文、思品(品社)等学科教学,都能做出成绩,甚至同时具备参评思品和数学特级、正高级教师的条件。悦纳变化,顺势而为,多维发展,是心态开放和适应能力强的表现,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走向卓越的素养。

 

安常要直面挫折。安常,需要直面意外,直面挫折,不被意外和挫折打倒,而是积极面对,从容应对。陈炳建毕业时渴望教语文,结果被安排教体育,还兼生管、辅导员、食堂管理员、学校采购员;林碧珍毕业时一心想教语文,却“被迫”教数学兼教音乐;侯锦扬刚毕业时如愿分配在中学教数学,却在一个学期后就不明不白地被调到了小学且教毕业班语文;陈坚1994年以优秀的条件参评小学一级教师时信心满满,结果却没评上。生活并非总是如我们所愿,一帆风顺,常常有很多挫折,很多意外,很多不愿意,不同心态和行动将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这些名师没有自我设限,敢于接受挑战,突破自我设定的发展轨道,*终要么走出了自己的新天地,要么受益于曾经的经历。

 

求好:走向卓越的必然素养

 

求好,即追求变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求好,常常不是剧变,而是一点一点地变化,这种变化有时甚至小得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感受到。对教师而言,求好就是追求今天懂的知识比昨天多一点、深一点,追求今天上的课比昨天舒服一点、效果好一点,追求今天的学生比昨天更喜欢自己一点、喜欢学习……一点点,一点点,只要坚持下去,就足够让任何一位教师变得更加优秀,走向卓越。没有求好的精神,任何人的专业都不可能走远,更不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风景。

 

求好要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就是把每件事情做细、做精,做出特色。邱廷建担任教研员后,进行大量针对性的阅读、摘录、收集、比较、整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侯锦扬对三到六年级每册教材每课时都进行深度研究,在书上密密麻麻地备注了教学要点、教学方法、备课心得;郑伙亮初为人师时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有趣,就一次次地向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请教,一点点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水平。把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很多看似重复的事情做得“不重样”,做出新意,做出新水平,是这些名师持续成长的内在品质。

 

求好要坚持反思。反思,是对自己过往的回顾、剖析、总结,使人“以史为镜”“明得失”,进而更清晰地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更清晰地寻找到未来专业发展的发力点、阻碍点,取得突破性、跨越式发展。王珍说,“反思性”思维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和“内在动因”。林碧珍因学生留言而反思自己“高压锅”的“误人”行为,陈炳建因学生情感麻木而反思学生累、教师苦之源,陈敬文因“结构严谨,‘双基’很重视,但太传统了些”而深度自省自己的课堂。正是有了反思,他们成果突破了专业发展的瓶颈,跃升到新的水平。

 

求好要深度学习。职业发展是一道漫长的旅程,其中总有一些特殊事件、特殊时间让我们“知不足”“知困”,此时深度学习就成为必须。王珍为了请教胡子安老师一个教学设计专程坐十几个小时的客车到福州,徐国裕为了上好常态课坚持每晚将第二天的课讲给林天鸿老师听达三年之久,易增加收集了吴正宪老师所有的录像课并反思琢磨,陈坚有目的地大量学习中外教育家的书籍和有计划地读教育硕士,侯锦扬老师为了教好语文从“a、o、e……”“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开始学普通话直至取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文凭。深度学习,潜沉下去,是走向卓越的核心要素。

 

卓越,不是求来的,不是挣来的,而是做来的。持一颗平常心,把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得更好,卓越自然就不会远了。 

 

 2019年5月6日于福州

 

 
 
 
 

商品简介

本书介绍了10位正高级教师的“人”“课”“道”:一是“识其人”,对名师的概况进行全面介绍,重点分享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突出名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特殊困惑、重要转折的思考。二是“观其课”,选取*能体现名师水平和特色的课,概述其背景、特点后,利用“课后回音”“课堂回放”,呈现精彩实录片段并剖析其“精彩”和“特色”之处。三是“闻其道”,介绍名师*重要的教育教学成果或教学特色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并致力于体现创新性内容和普适性策略。

作者简介

钟建林,湖北红安人,现为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评论》执行主编、副编审,扬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民盟福建省委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福建校友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育分会会长,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数学系和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从事过中学教学、小教编辑、职教编辑、高教编辑等工作,编著《思考与觅食》《教学110》《写作并非难事》《聚焦片段教学》《小学数学名师名课》《小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等师生用书20余本,发表文章80余篇,到上海、广东、浙江、重庆等地讲座百余场,创办微信公众号“山声月影”。

目录

¯ 序

王珍:大道至简,因教而慧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关键事件:一生常备一节课

第3节【观其课】学生先学后,教师教什么

第4节【闻其道】小学数学教学“教什么”

 

徐国裕:读透教材,深耕课堂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有教育梦想的人生更出彩

第3节【观其课】关注课程整体目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第4节【闻其道】小学数学教材研读策略的实践探索

 

邱廷建:启思导学,发展思维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教改前沿拓新途

第3节【观其课】以自主探究为根以发展思维为本

第4节【闻其道】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林碧珍:凸显思想,聚焦课堂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

第3节【观其课】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第4节【闻其道】构建富有数学思想的课堂

 

陈炳建:聚焦素养,聚力建模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符号和图形成就他的诗与远方

第3节【观其课】数学化:纵向与横向交融

第4节【闻其道】正视数感,注重探索数字模式与数字关系

 

陈敬文:动态跟进,智慧生成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起承转合,镌刻教育人生图景

第3节【观其课】他,颠覆了我的教学思路

第4节【闻其道】“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易增加:对话教学,智慧课堂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正高级教师的唯美人生

第3节【观其课】提升数据分析意识,增强数据应用能力

第4节【闻其道】问题导向对话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侯锦扬:本质理解,教之根本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行走在教学研究的路上

第3节【观其课】抓住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概念

第4节【闻其道】为数学理解而教

 

陈坚:常识数学,横纵奠基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在平凡中蜕变

第3节【观其课】基于常识,指向本质

第4节【闻其道】“常识数学化”的实践研究

 

郑伙亮:童趣教育,幸福人生

第1节【名师印记】

第2节【识其人】平凡的岗位走出不平凡之路

第4节【闻其道】童趣数学:把微笑写在脸上的教学序/

 


【前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