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01 3.8折 3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俊骋,周尚意 著;周尚意 丛书主编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64195

出版时间2016-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元

货号1201344709

上书时间2024-06-17

徐小智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尚意,女,1960年生,广西罗城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靠前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加拿大政府FEP项目、美国政府富布莱特项目,若干部委委托项目。发表靠前外学术论文160余篇,专著10余部。曾获得教育部科技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成果二等奖、宝钢很好教师奖,北京市名师奖等。
戴俊骋,男,1984年生,福建罗源人,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文化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与文化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发表靠前外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1部。曾获得牛津大学Victor and Fund Foundation Scholarship、北京师范大学大学很好博士毕业生、很好学位论文及周廷儒奖学金等。

目录
前言
1工业空间演替之辩
1.1现实之辩:发展与保护
1.2理论之辩: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
1.3工业空间演替之问
2空间演替的刻画、动力和评价回溯
2.1学科背景: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与文化互动
2.1.1实体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研究
2.1.2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与经济
2.1.3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经济与文化
2.2空间演替刻画:工业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
2.2.1空间演替及相关概念辨析
2.2.2工业空间概念和演替刻画
2.2.3社会文化空间概念和演替刻画
2.3空间演替动力:结构与行动者
2.3.1从“扑克牌游戏”谈起
2.3.2结构主义
2.3.3结构化理论
2.3.4小结
2.4空间演替评价:价值评价、经济评价与社会文化评价
2.4.1空间演替的价值评价
2.4.2空间演替的经济评价
2.4.3空间演替的社会文化评价
3北京工业空间演替的宏观格局及结构动力
3.1近三十年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的宏观格局
3.1.1产业结构升级
3.1.2工业企业外迁
3.1.3劳动力结构调整
3.1.4工业土地利用变化
3.2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的结构动力研究
3.2.1表层结构动力
3.2.2深层结构动力
3.3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宏观背景下的中观样本选取
4工业空间演替与生计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远郊东高村镇为例
4.1东高村镇介绍和研究方法
4.1.1案例区介绍
4.1.2研究方法
4.2东高村镇工业空间演替:从“提琴之乡”到“中国乐谷”
4.2.1形成期(1988—1999年)
4.2.2成长期(2000—2009年)
4.2.3转型期(2010年至今)
4.2.4小结
4.3东高村镇提琴技艺演替分析
4.3.1技艺形成期(1988—1999年)
4.3.2技艺扩散期(2000—2009年)
4.3.3技艺转型期(2010年至今)
4.3.4小结
4.4东高村镇演替动力分析
4.4.1政府为多元化的乐谷文化造势
4.4.2规划师的思路转变
4.4.3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博弈
4.4.4熟人社会下的村民选择
4.4.5东高村镇演替动力的结构和结构化分析
4.5东高村镇演替评价:产业和区域升级与技艺传承系统
4.5.1乐器制作产业的升级:从薄利多销到高端取胜
4.5.2“中国乐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锁定:产业集群抑或音乐景象
4.5.3东高村镇地方性的形成:区域提琴生产工艺学习系统的构建
4.6本章小结
5工业空间演替与制度关系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内城普天德胜园区为例
5.1普天德胜科技园介绍和研究方法
5.1.1案例区介绍
5.1.2研究方法
5.2普天德胜园区工业空间演替:从电话设备厂到DRC的演替
5.2.12002年之前的508电话设备厂
5.2.22002年以后的“德胜普天科技孵化器”
5.2.32005年开始建设的“DRC”
5.2.4小结
5.3普天德胜科技园社会网络演替分析
5.3.1园区整体企业网络演替分析
5.3.2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企业网络分析
5.3.3DRC园区企业网络分析
5.4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分析
5.4.1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的结构分析
5.4.2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的结构化分析
5.5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评价
5.5.1既有的制度关系网络与园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
5.5.2制度关系网络对园区入驻企业的创新影响
5.5.3继承下来的制度关系网络与园区的地方性
5.6本章小结
6工业空间演替与意识形态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近郊首钢为例
6.1首钢介绍和研究方法
6.1.1案例区介绍
6.1.2研究方法
6.2首钢工业空间演替:从首钢工厂到工业遗产
6.2.1首钢重大历史发展进程
6.2.2首钢工业遗存景观分析
6.3首钢不同群体意识形态层文化的演替分析
6.3.1首钢企业文化的整体演替分析
6.3.2首钢工人集体主义文化演替分析
6.3.3首钢居民社会资本的演替分析
6.4首钢演替动力分析
6.4.1首钢演替动力的结构分析
6.4.2首钢演替动力的结构化分析
6.5首钢演替评价
6.5.1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承对首钢工人企业文化认同评价
6.5.2社会资本对首钢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评价
6.5.3演替过程中首钢社会文化的变与不变
6.6本章小结
7工业空间演替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模式与展望
7.1北京工业空间演替后的社会文化空间留存
7.2工业空间演替与社会文化空间互动模式总结
7.2.1演替留存——基于地方性的思考
7.2.2演替动力——不同时空权力属性的主体路径选择
7.2.3演替评价——基于可持续性与尺度专享性的3S评价模型
7.3工业空间演替的建议与讨论
7.3.1建议
7.3.2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内容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工业空间演替现象频出,这对城市社会文化空间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变化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去评价这种变化?这一系列的问题在人文地理学中尚未有结论。如何在“变”与“存”之间进行评价取舍,去寻找架接两者之间的桥梁,是研究的学科背景所在。《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从北京市工业空间宏观变化入手,结合中国乐谷、德胜科技园和首钢三个案例,将宏观结构与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的结构化动力进行综合探讨,提供了一套工业空间演替后评价社会文化空间变化的3S概念模型体系,旨在为工业演替区域发展和保护提供依据。《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面向大学水平及以上的普通读者,特别是人文地理、区域经济、城市规划、旅游管理、文化宣传领域的从业者及相关专业师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