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那些九千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明那些九千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21 4.1折 29.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丹 著 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1308649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1201235191

上书时间2024-12-3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明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明、清史及历史文化传播。长期活跃在中国史研究的科研一线,同时致力于历史文化的普及工作。所著“明宫揭秘”系列白话历史作品,在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版发表后,立即以其扎实的史学功底、犀利幽默的笔法、丰富的想象力、厚重的历史感和随处绽发的新见吸引了大量读者。作者亦被多家媒体誉为令人期待的新锐历史作家。

目录
第一卷 谁是明代第一个“大太监”
第一章 特务头子是宦官001
第二章 惑主的奴仆006
第三章“清宫”突击队013
第四章 宦官的选择024
第五章 太监使团027
第六章“采花”天使035
第七章 挑拨惨杀044
第八章 乘隙投石060
第九章 身败名裂075
第二卷 这是一个“太监”繁荣的时代
第一章 相面大师眼中的燕府群阉087
第二章 三位“下西洋”的云南同乡102
第三章 西行,北进!111
第四章 林中之鹰:初设东厂116
第五章 厂卫并行123
第六章 营建新都:宦官建筑师135
第三卷 仁宣盛世,太监去哪儿
第一章 宦官弑了仁宗皇帝?141
第二章 激变一方148
第三章 少爷必待家奴扶156
第四章 宣宗打“阉虎”164
第五章 自宫潮起179
第四卷 权阉出场:“国老”王振
第一章 初露峥嵘186
第二章 王振其人189
第三章司礼监的机遇195
第四章“三杨”的失败203
第五章 王振事迹辩证210
第六章 王振之死及身后事235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考证揭秘明代太监的隐秘故事。明代不为人所知、所熟悉的太监非常之多,他们的出身、生活、对政治的参与以及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写出一部明代太监的全史。但本书不是一部研究制度的书,而是以小说的笔法串起一位位大太监的传纪故事。

精彩内容
    朱棣即位后,加强了对东西两边(辽东与甘肃)的经略,在永乐初年,先后派出太监刘顺(刘通之弟)和王彦(王狗儿,黄俨义子)出镇辽东,并差出大批宦官,到关外活动,在北方大镇的经营与开发上,宦官渐居于主导地位,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都知监太监亦失哈率领船队和大批军士,直抵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在东北的极边建立奴儿干都司。
    与明朝辽东接壤的朝鲜,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于大明的属国朝鲜来说,她最主要的敌人,是北边的女真人与南边的倭寇,称之为“北虏南倭”。但如何处理与大明的关系,也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虽然自朝鲜立国,即确定了尊大明为宗主的国策,但由于两国壤土相接,在部分地区还存在领土纠纷,所以朝鲜既对大明表示尊重,在对明关系上主张“至诚事大”,但同时也保持着一定的防范心理。
    当昔日镇守北平的燕王即位后,立刻升北平为北京,对东北地区的军事渗透和控制明显加强。对此将如何应对?朝鲜感到颇为棘手。
    这时太监黄俨奉诰命来了,一些大臣向太宗大王李芳远进言:“黄俨,是皇帝宠幸的宦官,如果请他代为奏请,使我国世子能娶到大明公主,则将为我国之幸。”
    在元代,高丽王室与元帝长期联姻,元朝皇帝有一半的高丽血统,这使两国保持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典故是现成的,李芳远一数,便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项。于是在接见黄俨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他。黄俨立刻道:“何幸、何幸!”表示将奏明皇帝,成此好事。
    可黄俨奉使再来时,一个字也没提及此事。李芳远不便打听,想来不会是黄俨健忘,一定是永乐皇帝不同意,将此议否决了,黄俨只好闷了嘴儿,回避这个话题。
    李芳远想此事是自己主动提起来,却不想热脸贴个冷屁股,忒无面子,很后悔当时举动仓促,便也不再理会此事,为世子择定了前总制金汉老家的女儿。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黄俨又来了。李芳远想,当初是他亲口向黄俨提的婚,虽然没有得到回应,但如今世子已经定婚,却不可不知会他。可是话怎么说,必要动些脑筋。最后李芳远派右军同知总制李玄给黄俨带话:“皇帝待臣(李芳远)甚厚,臣欲亲自上京朝谢,但不敢委弃国事而不顾。世子年已稍长,且已娶亲,欲令世子代臣朝见。”在奏请派世子上京陛见时,捎带着把世子订婚的事说了出来。等于向黄俨通报,先前联姻帝室的请求不再作数了。黄俨也没别的表示,只是道:“甚善”——好得很!
    此事被检校汉城府尹,即王京汉城的地方长官(相当于京城的市长)孔俯知道了,他秘密地对李玄道:“世子今将入中国朝见,若先行吉礼(指婚礼),似为未便。我听说帝女公主未嫁者有二三人,倘若我朝能够连姻帝室,虽北有建州之逼,西有王狗儿之戍,何足畏哉!”他仍建议推动两国联姻,使朝鲜从中获得实际好处。
    李玄认为孔俯之议有理,遂一同去找王妃的父亲,也是世子的外祖父骊兴府院君闵霁,希望取得他的支持。闵霁态度模棱两可,推说:“这不是我该知道的事情。”
    孔俯只好去找参赞议政府事赵璞、刑曹参议安鲁生商议,这两位都表示赞同。李玄道:“我们去找黄天使,这么对他说:‘曩因多事,误传殿下之言,世子实尚未定婚。’”这明显是欺骗天使。虽然众人觉得,世子如果能娶一位明朝公主,对朝鲜最有利,但一则世子实已定亲,再则国王也放弃了结婚帝室的想法,还是应该先做通国王的工作。于是他们再去找老国丈闵霁,希望能走后妃路线,说服国王。可是闵霁不同意,而国王身边的近臣无咎、无疾也道:“此事未敢启达。”认为此事太过敏感,不敢过问。
    可孔俯等人反复相劝,言之不已,闵霽没办法,只好把球传出去,他让赵璞去听听老臣左政丞河崙怎么说。没想到河崙对此大加赞赏,对闵霁道:“若得大国之援,同姓异姓,谁敢作乱?乱臣贼子,何由作乎!前朝大元公主釐降我国,百年之间,内外无虞。世子能娶一位公主,那是再好不过了。”
    河崙让赵璞与参知议政府事郑矩,去找领议政石璘和右政丞赵英茂商议。可是宰相石璘打起太极,他道:“我老了,不再参议国家大政,今于此事,何敢独断!”赵英茂则称:“上意已定,何敢复有他议?”这两位虽然都表示不愿参与,可也没认真反对,更没有将此事告诉国王。可见在廷大臣对于和明朝联姻,多是乐见其成的。
    正当一些大臣背着国王私下活动,而议论未决时,他们的密谋被国王知道了。
    
    世子如果能娶到一位明朝公主,将极大改善与巩固与大明的关系。这在天朝经历一场严酷的战争,改朝换代之后,尤显重要。
    为什么太宗大王李芳远对太监黄俨提及“老王”与“病王”那么敏感?只因朝鲜对“征燕”战争是出了力的,该国多次应建文帝的要求,采取以物换物的形式,向朝廷一方输送了大量的战马和耕牛等物资。
    朝鲜没想到,战争竟以“改天换日”那样一种方式结局。昔日的燕王、今日的永乐皇帝,会不会记仇?黄俨提起被李芳远强行逼迫退位的太祖李成桂、定宗李芳果,是否是永乐帝报复朝鲜的先声?李芳远为此颇为忧惧。
    朝鲜君臣都明白,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不信任,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加以修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联姻,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对朝鲜非常有利。所以李芳远很爽快地接受大臣的建议,当面向黄俨提出,请下降一位公主为本国世子妃。
    然而黄俨嘴上虽然同意了,但从此没了下文。骄傲的李芳远也不愿巴巴地追问,就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可是臣子不甘心,所以在宰臣赵璞以及汉城府尹赵俯等人的积极运动下,一些大臣开始背着国王,试图私底下促成此事。
    但这样一件符合朝鲜国家利益的大事,却不符合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利益。未来王妃的父亲金汉老以为已稳当当做上了国丈,却突然起了变数,他在探知大臣的密谋后,非常恐慌,连忙向国王做了报告。
    李芳远得讯,勃然大怒。大臣们的行动,无疑是对国王权威的挑战,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李芳远对此不能容忍。“世子已经订婚,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天使黄俨,怎好又改口不承认呢?国体何在!这是儿戏吗?”他立刻下令,将赵璞、孔俯等人抓起来鞫问。与大明联姻的计划至此正式搁置。
    “结婚中国,予所愿也。”李芳远表示他并非反对“结婚上国”,只是有着更为深切的担心。
    首先,“尚虑夫妇相得,人情所难”。民间夫妇,情投意合、举案齐眉者尚且不多,何况是作为政治利益交换的政治联姻?当然,世子或公主幸不幸福,属于“人情”的范畴,而人情、人道、人性等等,于政治利益相比,不足挂齿,所以李芳远虽然以“人情”开题,但他还需要更充分的理由。
    他道,如果两国缔结婚约,则“必中国使者往来络绎,反扰吾民矣”。自古东道主难当,与朝廷沾了亲的东道主,尤其难当!是亲戚,就得走动,但走动频繁了,必然劳民。这是李芳远表示不能与明朝结婚的第二个理由,“人民的福祉”又被拈来做了挡箭牌。
    与明朝联姻,是否就能保障朝鲜的利益呢?李芳远对此也无法认同。他说,元朝末年,元顺帝娶了朝鲜奇氏为后,奇氏满门贵盛,最后仍不免“一门杀戮无遗”。有奇氏的悲惨样板在那里,攀高枝,与帝室缔婚,“安足保乎”——真的就有保障吗?李芳远连连道:NO NO NO!
    其实,李芳远引元顺帝奇皇后的故事,属于强说。那奇氏因为自家女儿在元朝做皇后,志得意满,骄奢淫逸,又遭到高丽国王的猜忌,从而造下灭族大祸。这与朝鲜王室与明朝皇室联姻,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李芳远最后才点出问题的关键,他道,朝鲜真正的自存、自保之道,不在于通过联姻、更深地依托大明这样的外在条件,而在内部“君臣一体”,惟其如此,“国乃治安”。可是赵璞等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背着主上,私相聚会,图谋大事,却故意瞒着本王,我孤家寡人一个,将和谁一起“为治”呢?
    李芳远明确告诉大臣,此事不可再提,为此,所有预事者都遭到了惩罚——虽然只是意思一下的薄惩,但包括老臣河崙在内的一些人还是丢了官。太宗大王借此案剪除了那些对他个人缺乏忠诚的臣子。
    其实李芳远真正担心的,是他篡逆来的权力是否稳固。朝鲜太宗大王行事婉曲柔和,与明朝永乐皇帝作风之强硬粗暴,虽然所弹者为“异曲”,却有“同工”之妙。
    
    “尚”明朝公主之争平息十个月后,永乐六年四月,太监黄俨又来了,这已是他第五次出使朝鲜。朝鲜他走得最勤,基本上是一年一次。
    与黄俨同来的,还有宦官田嘉禾、海寿和韩帖木儿。海寿是燕府旧阉,此时任御马监监丞。此人出身潜邸,与皇太子朱高炽的关系较为密切,在皇上北巡期间,他经常奉旨,来往于北京行在与南京监国之间,充任朱棣父子的信使。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