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家谈 媒体人的24堂精进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63
4.9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涂凌波,丰瑞 编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63101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2097654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
用好讲座这堂“课”王晓红1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曾祥敏4
第一部分国际传播全球视野
第1讲把“中国故事”讲有趣——关娟娟谈“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003
第2讲从他塑走向自塑——张勇谈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010
第3讲国际新闻报道的专业精神与能力——田冰谈新时期国际新闻报道018
第4讲得媒体者得天下——李若谈美国大选与媒体关系029
第二部分发掘新闻在地经验
第5讲你所不知道的经济报道——张勤带你探索电视经济报道的节目制作041
第6讲新媒体时代,怎样找到新闻的最后一张拼图——刘万永谈实用的业界采写编教程051
第7讲新媒体“槽点”与传统媒体“节操”——蔡方华谈“团结湖参考”是怎么“火”的061
第8讲走进“上帝之城”——刘骁骞从新闻视角还原真实的“缉毒行动”069
第三部分公共传播理解舆论
第9讲打开中国复杂舆论场的三把钥匙——杨禹谈网络舆论079
第10讲网络舆情特征与新动向——段赛民分析当前国内网络舆情088
第11讲官员大V的新媒体观——杜少中谈政务新媒体与公共传播098
第12讲网络传播:学术挑战与发展机遇——严军琦谈复杂网络与网络动力学106
第四部分社交媒体智能时代
第13讲传播格局的颠覆——叶铁桥谈社交媒体对传统新闻的影响121
第14讲耳朵的延伸:风从视频吹到音频——郭亮谈互联网语境下的音频产品132
第15讲短视频红利——刘通谈移动时代的直播和视频新趋势142
第16讲再一次,让电视起飞——赵蕾谈TV+时代如何玩转电视152
第五部分传播范式跨界探索
第17讲媒介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周树华谈如何理解传播过程与效果165
第18讲大众传播到尽头了吗?——孙志刚分析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新发展175
第19讲美学与传播学的交相辉映——宣明栋谈数据可视化的理解与运用187
第20讲数据新闻教学与应用——杜英谈香港高校的数据新闻教育196
第21讲数据可视化和数字化故事叙述——周柳宁谈可视化产品的创作203
第六部分视觉传播纪实影像
第22讲获奖只是人生“逗号”——黄文解读第十二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获奖作品215
第23讲蹲守的力量——秦博谈纪录片、新闻报道的创作要素和经验227
第24讲中国纪录片如何拥有国际视野——李侠谈创作得与失238
编者的话
课堂在线下交流在云端249
内容摘要
《传媒大家谈:媒体人的24堂精进课》邀请了24位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传统媒体,今日头条、喜马拉雅、刺猬公社等新媒体,以及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线从业者和权威专家学者,从国际传播、媒介融合、网络舆论、社交媒体、传播研究、纪实影像等6个部分,分享当今传媒行业的前沿观点和思考,以及个人多年的从业经验。
本书是一份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语言生动的“知识地图”,不论是专业学习者、传媒工作者,还是传媒爱好者和其他领域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取业界的探索经验和创新的路径,思考传媒业和从业者面临的困惑。
主编推荐
金牌作者:集合中国传媒界一线媒体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张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特约评论员 杨禹
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新闻摄影奖“荷赛”“华赛”评委 黄文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艾美奖获得者 李若
“刺猬公社”创始人 叶铁桥
蜻蜓FM金牌制作人 郭亮
纪录片《人间世》导演 秦博
纪录片《再说长江》《南海一号》导演 李侠
案例丰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刺猬公社、蜻蜓FM、今日头条……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华社: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如何让新闻报道更生动
中国图片社:做如实表达的视觉书写者
刺猬公社:社交网络对新闻的影响
蜻蜓FM:爆品背后是不是有规律可循呢?
今日头条:视频直播发展新趋势
精彩内容
关娟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译审。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荷兰莱顿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1993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时事报道节目记者、责任编辑;1999年10月底,前往耶路撒冷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常驻耶路撒冷记者;2002—2003年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专家论坛》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她是一名有着丰富中东报道经验的记者,曾经亲历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多次流血冲突,她在巴以冲突的前沿地带,采写了很多关于巴以和平进程、流血冲突和巴以人民生活状况的新闻,向国内发回了大量稿件。
主要作品有《中国记者发自耶路撒冷的报道——炸弹在我身边响起》《让和平的声音再强些——以色列纪念拉宾遇刺6周年》《圣城耶路撒冷见证爆炸血案》等,其中她与刘素云联合采写、汪作舟编辑的专题《让爱的阳光融化冰雪》获第11届中国新闻奖广播类一等奖。
她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多年,荣获亚广联“对外广播大奖”,入选第五届全国广播电视百优理论人才及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怎么讲述中国故事,它面临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whattotell,另一个问题是howtotell,也就是“讲什么”和“怎么讲”。“讲什么”涉及议程的设置,而“怎么讲”则是关系到话语的表达。
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作用都越来越大,国际上对中国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中国的报道也呈上升趋势。中国故事无处不在,世界已经无法回避与中国有关的故事了。
《经济学人》(TheEconomist)一直关注中国,以中国为主题的封面传递了国外部分媒体对中国的认知。《经济学人》在2015年8月29日刊发题为《金融市场:中国长城永不倒?》(FinancialMarkets:TheGreatFallofChina)的封面文章。封面是下行的山坡,文章从全球股市动荡角度着手,剖析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问题及市场情况。文章认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多虑了,但投资者有理由觉得紧张。文章指出,1997年金融危机重演一说着实有夸张之嫌,然而中国进入新的转型发展阶段,势必改变和影响部分跨国公司乃至经济体。世界不能指望中国作为增长引擎一直高速运转。对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与最艰巨任务依然不变,那就是提高生产率。
2015年,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特朗普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谈到“China”的剪辑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基本上他每次演讲、专访都会提到中国。短短的三分钟视频里,他足足说了234次“China”。在美国的大选中,只要谈到外交,基本上都是以中国为主的,这是现在无法改变的现实。
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发挥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西方主流媒体,也有一些外国普通民众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中国土地,用手中的相机捕捉亲眼所见的中国,所得的图像与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不同,他们眼中的中国更加生活化,更具趣味性、客观性。
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网站:sleepingchinese.com。这是由一位德国的摄影爱好者建立的网站,网站上的照片全部是中国人在干奇百怪的状况下安然入睡的情景。这位德国人在网站的首页写道,“ForyearsI’vebeenfascinatedbythecountryandthepeople.WheneveiIlingerthroughtheboomtownShanghai,Icarrymysnapshotcamerawithme.Becauseateverycomeryoucandiscoverpeoplethateitherarenappinginthestrangestpositionsandsituations,Orareevensnoring,whileinadeepsleep.The:missingmattressesandpillowsarenoteworthy!”之所以拍摄这些“睡着了的中国人”,他在网站中也写道:在这个时代,很多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只关注China’sboom——中国的经济正在腾飞,但是没有人想到这样一条崛起的东方巨龙,其实和媒体上报道的中国大大不同,现实生活中,这些睡着的中国人会让你感觉到morepeaceful(更加平和)。他希望没有到过中国、只是从媒体报道中认识中国的人,能够通过他的照片认识中国的另一面。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中国崛起时,世界都要为之震惊。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特别具有威胁性,但是在现实当中,中国是非常平和的。这样一组随处安睡的照片,展现了努力拼搏、富有人性的中国人形象,与西方媒体一贯描绘的“沉睡的巨人”“新超级大国诞生”的印象截然不同。
通过对比西方主流媒体《经济学人》与“中国人睡姿网”上的中国人的形象差异,可以看出国外普通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是非常矛盾的。中国应该在国际传播中从以往的被动解释转为主动发声,提高议程设置能力。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