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全2册)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全2册)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全2册)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全2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全2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5.41 5.0折 90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瑞祥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99008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0元

货号1202113618

上书时间2024-12-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从市井到战场,从江湖到庙堂,本书游刃有余地描绘了一个个复杂的历史场面,详略得当地展开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历史长卷。
*从大宋王朝光辉灿烂的开场,到骤然倾塌的绝望命运,这是一曲王朝浮沉的慷慨悲歌,也是一部帝国兴衰的恢弘史诗。
*作者文字功底深厚,十年创作经验、五年宋史研究,精心打磨,精巧构思,用通俗有趣的文字,承载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
*本书解构大宋盛衰巨变的多方成因,用丰富的史料客观呈现王朝的复杂困境,探索迷雾背后的清晰真相。

作者简介
郭瑞祥,专注于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化,在解读历史事件中重构文化思维,在挖掘文化内涵中揭示历史逻辑。出版图书有《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郭瑞祥说司马懿:忍出个路人皆知》《诗酒趁年华——古诗词中的诗酒人生》等。

目录
一 皇宫里的秘密

江湖老二

脱不下的黄袍

原来你是这样的兄弟

家庭风暴

一波三折的皇位之路

乡村丫头的“女皇”梦

总有皇后要害朕

不愿继位的“皇子”

三立两废的传奇皇后

二 战争,让武将走开

一场奠基国运的酒宴

为什么是曹彬

目前曾有杨家将

当文臣主导战争

西北狼毒种世衡

错在完美

西北第一将

三 士大夫的舞台

神秘的誓碑

宰相须用读书人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一个人的外交

君子有党

看谏官如何教训皇帝

天降大任于斯人

朝堂已无王安石

复仇者

四 文人这个朋友圈

诗家总爱西昆好

曾是洛阳花下客

今宵酒醒何处

石介之死

师生恩怨

千年第一榜

从苏轼到东坡

欲将沉醉换悲凉

当时只道是寻常

五 小人物 大社会

假钦差接管了边防军

皇帝平反的冤案

房地产扯出的风流案

诡异的天体事件

以弥勒佛的名义

政治角力场上的“潘金莲”

商人的落日烟村

六 最是仓皇辞庙日

远交近攻

打不赢的燕京之战

买来的胜利

大宋“全盛”时

反目成仇

皇位成了烫手山芋

保卫汴京

卷土重来

国破君辱

七 偏安江南

烽烟乱

仓皇时刻

海上漂泊

西部的半壁江山

扶不起的伪齐

距收复一步之遥

岳飞之死

完颜亮的孤注一掷

南宋的反击

八 吕氏集团

孤城襄阳

吕家军

救援

水军锋芒

常败将军

敢死队

城破

九 师相贾似道

定海神针

军队反腐

改革者

宋度宗

蛐蛐宰相

丁家洲之战

十 独特的政治力量

公论代言人

堕落与蜕变

与权势共舞

从笼络邀誉到分道扬镳

权臣之死

十一 道学下的士大夫

儒学沉浮

天理、人欲和气节

陈宜中其人

和平曙光稍纵即逝

被烧焦的焦山

树未倒猢狲已散

临安降

十二 帝国余晖

状元宰相

逃离虎口

九死一生

惟有一腔忠烈气

残阳如血

新政权,新希望

流亡,流浪

不屈的崖山

内容摘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拥有争议的朝代之一,领土面积几乎是历朝历代最小,周围危机四伏,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富庶的朝代,民众生活在一个政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文明、生活相对轻松的大环境中。江南的大规模开发、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却因为内部无休止的贪婪、争斗,早早进入了暮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苟延残喘,最终以一种特别荒唐、悲惨的方式结束。本系列图书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展现宋朝的盛世繁华与暗潮汹涌,探寻宋朝盛衰变换的深层原因。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上册》从皇宫到朝堂、从名士到布衣、从繁华到落幕,通过一个个历史的横截面展开北宋的浩荡画卷,用通俗的语言、细腻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将宋朝历史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解读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研读历史智慧,在鲜活的历史叙述中感受历史的趣味与魅力。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宋朝史.下册》以探究南宋灭亡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逻辑为出发点。以人物或人物群体为结构板块,以事件发生的时间轴为叙述线索,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南宋灭亡前后的众生相。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叙述、刻画和分析,串起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力图从固有的人物脸谱上破译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文化密码。

精彩内容
\\\\\\\"从苏轼到东坡宋人遣词造句喜欢用耸人听闻的字眼,比如朝臣经常被政敌攻击为“奸佞”“邪妄”,连道德楷模范仲淹也概莫能外。大家习以为常,被攻击者也不甚气恼。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诗歌、书信这样传播广泛、有社会影响的文字,人们对其中的评价还是非常在意的,夏竦对石介恨之入骨就是这个缘故。所以作家、诗人是危险的职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惹上文字狱的麻烦。若论起宋代文字狱第一大案,非第一才子苏轼莫属。
公元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前往湖州上任,按惯例向皇帝写谢表,朝廷以公告的方式张贴出来,让朝臣周知。苏轼在谢表中有这样几句话:“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大意是我这人愚钝适应不了形势,不能与新提拔的人一起共事。年龄大了还容易生出事端,只能到地方上管理平民百姓。这里的“新进”指熙宁变法中得宠的新党人物。看来苏轼对离开朝廷外放州郡有些微词。正是这几句牢骚话,让“新进”大为不满,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发难,上奏指责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攻击苏轼“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接着监察御史李定亲自披挂上阵,把新法受到的挫折归咎于苏轼的妖言惑众。他们试图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新的证据,将市面上刊印的苏轼诗文集想方设法收集起来,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以加重苏轼的罪行。
彼时正是元丰二年,王安石已二次罢相,宋神宗赵顼在变法路上乾纲独断、一意孤行,正要找个反面典型杀鸡儆猴。苏轼在这时一头撞到枪口上,赵顼便下令缉捕苏轼。
七月二十八日,官差到达湖州州衙。苏轼已经预先得到消息,但不知自己身犯何罪,更不知将怎样处理,躲在屋里不敢出来。通判祖无颇劝道:“躲不是办法。”苏轼问:“既已是罪犯,该穿什么衣服?”祖无颇想了想:“敕令宣布之前你还是郡守,自然穿官服。”苏轼这才出去见官差。官差冷若冰霜地站在苏轼面前一言不发,苏轼只好先开口:“我自知必死无疑,请允许我先与家人告别。”官差这才说话:“死倒未必。”然后宣读朝廷公文,原来只是一份普通的免职逮捕令。即使如此,苏轼家人和官衙上下已是哭声一片。
羁押进京后,苏轼被囚禁在御史台。主审张璪是苏轼的同年进士,二人交往颇深,但现在张璪却希望将苏轼推入深渊。审问一开始,张璪就颐指气使:“祖上五代以内有没有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呀?”言外之意这次必死无疑。审问的重点是苏轼利用诗词攻击新政和诽谤朝廷。例如苏轼有一首《山村五绝》:“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是讽刺青苗法实施后,老人小孩都到城里借钱去了,农田无人耕种,百姓更穷了。这是苏轼唯一承认的讽喻诗。张璪远远没有满足,又找到苏轼与湖州知州孙觉的唱和诗:“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大意是,我们这些不合群的人早已心灰意冷,谁要是谈论朝政,罚酒一杯。张璪认为这是对朝政的冷嘲热讽。又如《送曾巩得燕字》:“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贾谊穷适楚,乐生老思燕。”被解读为对朝廷贬保守派的怨艾。这样的诗词找了一百多首,苏轼自然不会承认这些诗词有讽刺朝政的意图。然而张璪等决不善罢甘休,采取辱骂、恫吓、精神折磨等手段逼迫苏轼招供。
据隔壁囚室关押人员回忆,审问官员如狼似虎,轮番上阵,日以继夜,不让苏轼有片刻喘息机会,其斥骂凌辱,惨不忍睹。苏轼在狱中度过一生中最为黑暗的一百零三个日夜,张璪等人终于如愿以偿,拿着“供状”到赵顼面前为苏轼定罪去了。
就在李定、张璪意欲将苏轼置于死地的时候,另一批大臣同时展开了紧急营救行动。苏辙上疏愿以自己的官爵换兄长一条性命。已经退休致仕的范镇、张方平也愤而上疏,言辞激烈。宰相吴充谏赵顼:“曹操尚能容祢衡,陛下难道还不如曹吗?”翰林学士章惇此时同情苏轼:“仁宗皇帝认为苏轼是一代之宝,陛下将他关进监狱,后世不知当如何议论。”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进谏:“自古豁达大度的君主不会因言论而处分臣民,苏轼才高位低,有些怨言不是正常的吗?”二次罢相的王安石从江宁为苏轼说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案甚至惊动了年迈的仁宗朝的曹皇后,她现已位居太后,是赵顼的祖母。曹太后流着泪对赵顼说:“我记得仁宗皇帝说过,朕为子孙得了两位太平宰相,指的就是苏轼、苏辙兄弟。现在苏轼因为写诗而下狱,莫非受了仇人的中伤?”曹太后病重,赵顼要大赦天下为祖母祈福,曹太后说:“不需赦免天下凶恶之人,只要放了苏轼就够了。”听到赵顼大赦天下的诏令,李定大为惊恐,坚决反对赦免苏轼。他的手下舒亶甚至丧心病狂地要求诛杀接受过苏轼诗词的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中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他和儿子在送饭时约定,平日里送肉,如果有坏消息就送鱼。一日,儿子因事让别人代劳,没有交代清楚,结果给苏轼送去了鱼。苏轼以为自己死期已到,写了两首绝命诗给苏辙。狱卒按照惯例将诗歌交给皇帝审阅,因诗中有皇恩浩荡、无缘回报的意思,令赵顼感动,让苏轼的案件有了峰回路转的转机。迫于后宫、朝臣的压力,特别是祖宗“不杀士大夫”成法的约束,最后苏轼被从轻发落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相当于留职察看。
汉代御史台里种植着许多参天古柏,乌鸦成群结队地栖息在上面,因此这地方又称“乌台”。苏轼因诗文获罪,历史上便把此案称为“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一百六十多年间最为卑鄙的冤案,是对士大夫言论自由的疯狂打击,是新旧党人从政见分歧到互相仇恨的导火索,也是皇权与士大夫政治渐行渐远的标志性事件。
苏轼是被官差押解到贬所的。由于他是戴罪之身,在黄州没有立锥之地,且薪水低微,生活困顿。更令人难熬的是,乌台诗案给苏轼精神上造成沉痛打击,让他感到宇宙之大,竟没有一处可以栖息的温暖小屋。一个冷寂的冬日,他独自走到江边,看见残月寂寥,不禁顾影自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幽人即孤鸿,孤鸿即词人,世界以冰冷待我,而我只能与寂寞为伍。人间烟火似已尽,唯有高洁期自许。
然而苏轼终究是不寂寞的。在黄州,他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和官员朋友的殷切关爱。故人马正卿向州府申请了一块五十亩的荒地赠予苏轼开垦,从此苏轼在黄州有了“职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躬耕不辍,收获劳动果实。因这块地位于黄州城东门外的小山坡上,从此苏轼便自号“东坡居士”。
从苏轼到东坡,不仅仅是名号的转变,更是人生态度的涅槃和艺术创作的升腾。黄州之前,苏轼写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情谊深长的词句,也写过“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样超脱豁达的词句,更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样豪迈雄健的词句,但黄州之后,东坡的诗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奔流不息的时间和星河浩瀚的宇宙。
走在路上,雷雨突至,东坡淡定从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遇到同样落难的朋友,东坡体悟到人生适意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看到大江东去,东坡明白了人生即是过客:“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黄州临近长江,传说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与客泛舟江上,写下不朽的前后《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超凡脱俗,超今越古,风月不死,先生不亡。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等他离开黄州时真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此后无论更加偏远的惠州、儋州,对于他来说只不过一眼云烟罢了。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经历过生死,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