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战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7 5.8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学勤 郭志坤 主编 于凯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1192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716230

上书时间2024-11-2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几年前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同郭先生曾经有过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议,共同编写了一本通俗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图书,题为《中国古史寻证》,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与名编 —世纪初的对话 ”丛书出版。当时没有料到,这本书印行后博得相当不错的反响,使郭先生和我都觉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这件事为契机,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机会谈起历史学的通俗化问题。我们都认为,有必要组织编写一套系统讲说中国历史,将学术界的丰硕成果推广于大众的图书。郭先生精心拟出规划,并很快约请到多位学养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投入了撰写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现在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从夏商周三代写起,一直到*末的王朝清朝为止,全套共十二册。这套丛书的编写,贯穿了两条原则:就书的性质和对象来说,是“面向大众 ”;就书的体裁与风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认为郭志坤先生的这两条提得好,也提得及时。

 

先说“面向大众 ”。我近些年在不同场合屡次说过,历史虽不能

 

吃,也不能穿,似乎与国计民生渺不相关,实际却是社会大众的一种

 

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何种身份,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历史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或许可以说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认识现在,也必须回顾过去,这就涉及了历史。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问题,这也离不开历史。人们不能只想到自己,还总会考虑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这就更应该了解历史。社会大众需要历史,历史学者自当“面向大众”。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前辈钱穆先生在西南联大讲授《国史大纲》,“当相信任何一国之国民,

 

所撰讲义一开头便标举: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历史学者的工作任务,不应只限于自身观察历史、探索历史,更有责任把所认识、所了解的历史,原原本本地告诉广大的社会大众,使大家对历史有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了解。

 

特别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国家、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之际,尤其有必要推动历史学“面向大众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而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过丰富卓越的贡献。我们有义务把这样的史实告诉社会大众,提升大家建设祖国、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从而为今后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这应当成为历史学者的襟怀和抱负。

 

再谈“通俗化 ”。“面向大众 ”与“通俗化 ”是结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众 ”,历史著作就必须在语言和结构上力求“通俗化”。

 

说起“通俗化 ”,我联想到我国“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的作者

 

司马迁。司马迁是学究天人的大学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典范,然而他撰著历史,引经据典,还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论述唐虞以来古史,自然离不开《尚书》,而他本人曾受学于《尚书》博士孔安国,亲得古文《尚书》之学的传授,然而他在引用《尚书》时,对于古奥费解的字词,都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这应该说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创意。另外,司马迁还尽力将史事的叙述情节化,使之活现于读者眼前,无愧于历史家的大手笔。这都是后人需要学习的。

 

必须说明,“通俗化 ”并不意味着降低历史学著作的学术水准。相反的,编写“通俗化”的历史作品,实际是对作者设立更高的要求,绝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在这里,我还想附带说一句,即使是*学术界专业阅读的论著,其实也应当(而且也能够)写得简明流畅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辈学者,例如胡适、郭沫若、冯友兰等先生,他们的著作不都是这样的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是“面向大众 ”的,并且在“通俗化 ”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还说过:“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 ”这也很有道理。这十二册书是一个整体,作者们在上下五千年的一个“通”字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对于内容的构架和文字作风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这套书的读者都会体认到他们的用心。

 

李学勤 

 

2014年 8月 17日

 

 · 

 

 

 

序二

 

 

 

我和李学勤先生在讨论历史学的通俗普及问题的时候,很自然

 

回忆起吴晗先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吴晗以史学界权威和北京

 

市副市长的身份,向学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学者、专家也来写一点

 

通俗文章、通俗读物,把知识普及给民众。”吴晗不仅撰文提倡,向史

 

学界游说,还亲自主编影响很大的“中国历史小丛书”。这段回忆让

 

我们萌发了组织编纂“细讲中国历史丛书”的打算。

 

当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编纂方案后,他认为,这对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是极有意义的事,很值得编纂。随后,我们又把多年酝酿的编纂构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阶级斗争为纲 ”和“残酷战争 ”描写的局限,注重于阶层、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记述;突破“唯帝王将相 ”和“否帝王将相 ”两个*的局限,注重于客观反映领袖人物的历史作用以及“厚生 ”“民本”思想的弘扬;突破长期分裂历史的局限,注重阐述统一始终是主流,分裂无论有多严重,*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绍中华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响力;突破历朝官方(修史)文献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话传说等口述历史与文物

 

文献并行;突破单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图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图

 

表佐证历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的编纂重在创新、面向大众和通俗化。李先生认为这一美好的愿望和构想,要付诸实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别强调要组织专业队伍来撰写,并提出“让历史走向民众是史家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写这部“丛书 ”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师。他们中有的是学殖精深、卓有建树的史学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讲台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的还是以“滔滔以言”享誉学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为年轻的历史学博士。由这样一个教师团队来担当编写中国历史读物的重任,当得起,也信得过。

 

我们把编纂的原则性方案统一后,在同作者商议时遇上了某些疑虑:一是认为这类图书没有多大市场,二是认为通俗作品是小儿科,进不了学术专著之殿堂。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后,我们取得了共识,一致认为,昨天的历史是创造明天的向导,从中可以汲取*好的营养,好的历史通俗读物是很有市场的,因为青年读者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饥饿感。本套“丛书 ”的作者深感,编写中国历史通俗读物,历史工作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旅外学者得悉我们在编纂这套“丛书 ”,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也很及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张德文参加撰写并专门来信期待我们早日推出这套丛书。信中说:“在知识大众化、数字化的年代,历史学者不应游离在这个历史进程之外。个人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促进了微知识的渴求。在此背景下,历史学者的通俗表述为微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积淀和范本。 ”行文虽然不长,但一语中的,说清了普及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读了“丛书”的文稿后还专门撰文评说,认为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套严谨而富于科学精神的史著,对于广大读者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很有作用。

 

商品简介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段,战国时代有着“战”“乱”“变”的特征——频繁剧烈的兼并战争,突出的社会失序现象以及不断涌现的各国变革潮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流派蓬勃发生,各种观点的交锋和交融达到峰值,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本书从宗法国家、制度、生产方式、军事、社会经济、社会阶层、风云人物等各个层面揭示了这一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作者简介

于凯,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传统中国社会管理思想等。代表作有《战国秦汉的国家与小农》《从战国农业政策看国家与小农的共生互动关系》《中国古代国家化进程中的邑落结构变迁》《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历史渊源及其特质》等,合著有《趣味历史》、《器之藏:现代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华古代文明》、《国学经典导读》。
【媒体评论】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正是应国家、社会之需要的图书。通过这套丛书,可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奋斗精神,学习和借鉴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作者多是历史学博士、教授、副教授,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我认为这套书是很有特色的通俗化的学术著作。

邹逸麟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一套有特色的普及版中国历史著作,深入浅出,结构合理、图文并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加以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评说,对某些神话传说加以评论,附录内容除了通俗普及作用外,还大大增强了学术性和权威性。

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套“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是非常好的,应该说切中了时代社会发展的脉搏。我国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因此,特别需要重视从悠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在这方面这套书可以提供很好的帮助。

高毅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序一 李学勤 / 001

序二 郭志坤 / 001

导语 / 001

01 “战国”:大变革之时代

“战国”之名的由来 / 001

战国历史的起点 / 003

战国历史的分期 / 004

02 宗法国家的凋零

三家分晋 / 009

田氏代齐 / 015

03 列国变法

李悝变魏 / 020

吴起变楚 / 028

申不害相韩 / 032

邹忌相齐 / 036

商鞅变秦 / 038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 043

燕哙让国与燕昭图治 / 047

04 战国制度变迁

战国制度变迁的总体趋势 / 052

战国官制的变化 / 056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度的建立 / 065

乡里制度:基层社会治理架构的形成 / 071

军功爵制:居民政治身份的重塑 / 075

05 战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国家授田制的推行 / 083

编户齐民的出现 / 088

小农生产方式的确立 / 090

小农与国家间的共生互动关系 / 093

06 列国争雄

魏国始强 / 096

齐魏争霸 / 103

秦之崛起 / 106

合纵与连横 / 108

齐燕互侵 / 116

秦的远交近攻 / 118

秦灭六国 / 124

07 兼并战争形势下的军事变革

战国兼并战争的基本特点 / 130

列国军事变革措施 / 132

战国军事技术的发展 / 135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创新 / 137

08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141

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 146

战国时期的商品流通、市场与货币 / 153

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 / 163

09 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分化

小农阶层的分化 / 170

豪强地主和军功地主的出现 / 172

战国时期的奴隶 / 173

战国士阶层的变化 / 174

商人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变化 / 177

10 百家争鸣

战国诸子之学的兴起 / 182

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说 / 187

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 / 192

战国时期的墨家学说 / 199

战国时期的法家学说 / 203

战国时期的名家学说 / 206

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学说 / 210

11 战国风云人物

吴起:执着功名,兴魏变楚 / 213

商鞅:变秦易俗,峭法任力 / 216

孙膑:身残志坚,兵法修列 / 219

“战国四公子”:封君与门客 / 221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234

苏秦:信如尾生,谍间齐燕 / 238

范雎:睚眦必报,快意恩仇 / 242

穰侯魏冉:权倾六国,身折势夺 / 245

吕不韦:奇货可居 / 247

屈原:汨罗悲吟 / 251

荆轲刺秦:悲壮的余音 / 255

12 考古发现所见战国历史

消失的古国:中山国 / 259

远古的乐声—曾侯乙墓编钟 / 264

官员“喜”与他的事业 / 270

两千三百年前的家信 / 274

楚竹书背后的精神世界 / 278

附录

附录一 战国大事记 / 287

附录二 战国时代列国世系简表 / 298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 304

结束语 / 306

后记 / 309


【前言】

通俗而雅,也是这套丛书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学和学术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把应该让读者知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观念用*浅显明白的方式告诉读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并强调的通俗。本套丛书的学者们在撰写时一是力求在语言上的通俗,二是着力于情节中的通俗,继承和发展了太史公司马迁那种“以训诂代经文”的传统,把诘屈聱牙的古文经典用活了。所以说,深入浅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

为了增加生动性、可读性,作者尽量选择对某些有意义的人和事加以细讲,如对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绍评说,对悬而未解的疑问

加以释惑,对后人误传误解的问题予以纠正,对某些典故加以分析,

对某些神话传说进行诠释。在图表上尽量做到随文佐证。在每册图书之后增加附录,旨在增强学术性和通俗性:附录“大事记”,旨在对本段重大历史事件有个大致了解;附录“帝王世系表 ”,意在对本朝创业、守业和虚位之王的传承有所知晓;附录“历史地图 ”,在于对本段历史地理形势方位有个立体印象;附录“主要参考书目 ”,目的在于提供进一步学习本段历史的索引。

意愿和努力是如此,*终的结果如何?诚望读者鉴定。

郭志坤 

2014年 8月 19日


【书摘与插画】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代。通常认为,这一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止。若从朝代史的角度来看,战国历史,应属于“东周历史”的一部分。

清代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称战国时期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这是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的。“变革”的精神贯穿了战国历史的全程,“变革”的要素渗透到战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战国姓“战”,无论是战争的规模、手段,还是战争造成的后果,都是春秋时期所无法比拟的。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十分巨大,动不动就是驱兵十万、数十万。春秋时期大致用的是以战车为主的“车阵战”,战争双方列出战车阵,拼死而战,单一法阵,战法单调。而到战国时代大都采取以步兵或骑兵为主的野战战术,更加机动灵活,杀伤力也更大,再加上铁制武器的普及,兵法的广泛应用,以及专业军事指挥员的出现,战争的残酷性更加显现。当然,这些军事方面的变革也加速了战争性质的转换—从争夺土地和民众的掠夺战争向统一战争的转化。

战争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经济上的变革各国都在推行。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农耕国家,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了,谁就从根本上站住了脚跟。所以,战国时期诸国都十分重视铁农具的使用,重视农田水利及灌溉工程的建设,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一些地区还实现了两熟制,对荒地的开垦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秦、魏等国还率先推行了一夫百亩授田制,使小农成为国家发展的牢固基石。此外,一些国家还重视商业贸易,把经济大大搞活了。为了发展经济,一些国家还致力于发展科学技术,战国时期的冶铁业,在世界上是占有头等地位的。另外,当时的中国在天文历法、医学卫生、人体科学等方面都有超乎时代的进步。

经济的变革又是与政治的变革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变法”一时成了战国时期的“时尚”。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武灵王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震动的不仅仅是一国一地,而是整个社会,得利的也是全社会。这些变革,有的从经济变革着手,但*终触动的还是政治。政治变革势在必行,*终促成了官僚制度和俸禄制度的产生,促成了将相制度的产生,促成了尉和御史监察制度的产生;在地

方,则促成了郡县制的产生和地方官吏直接由中央委派任命制度的产生。

这种种变革,都直接触动了神经特别敏感的士阶层的精神世界,使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活跃的时期之一。一些士人直接介入到了各国的政治之中,他们奔走于大国之间,成为所谓“合纵”“连横”策略的鼓吹者或筹划人。这些士人的政治热情之高,是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例的。当然,更多的士人不是直接参与政治,而是从思想和理论的高度去思考治国安民的方略,研究所谓的“王者之政”。这些士人的思想更深邃,更具文化的底蕴,因此在历史上更有文化的价值和地位。由于当时的氛围非常宽松,因此也就有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变革从来就是发展的原动力。两百五十余年的战国时期,其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少国家都以“耕战”为基本的建国方略,从而推动富国强兵。变革的主政者,退可以立身于列强之中,进则可以实现王者大业,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



主编推荐

“全景式”叙述战国社会历史变迁的总体面貌、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以时间系列为纵,社会变迁为横,呈现战国历史演进总体历程及基本风貌。内容上将全景式展现与重要历史细节刻画相结合。语言风格平实、通俗生动。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