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罗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51
4.8折
¥
55
全新
仅1件
作者米沃什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88375
出版时间2019-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1201889338
上书时间2024-1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米沃什,一九一一年生于立陶宛,二战时参加了华沙的抵抗纳粹的运动,战后作为波兰文化专员在纽约、华盛顿和巴黎工作。一九五一年出走巴黎,一九六〇年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是美国人文艺术学院会员之一。一九八〇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〇〇四年去世。米沃什的诗歌注重内容和感受,广阔而深邃地映射了二十世纪东欧、西欧和美国的动荡历史和命运。其主要著作除了诗歌外,还有《乌尔罗地》《路边狗》《被锢的头脑》等随笔和思想性著作,被视为二十世纪东欧很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译者介绍:韩新忠,70后,中国靠前广播电台不错翻译兼编辑、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院长,译作有: 《世纪之交的欧盟国家政党体系研究》《西方音乐史的TOP100》闫文驰,女,80后,波兰科学院博士、青年翻译家,参与翻译作品有:《波兰十九世纪诗选》《宇宙的故事》等 。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1乌尔罗地(中译本前言) / 闫文驰/1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附录:名词解释/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米沃什的“灵魂自传”,是米沃什很具代表作性的思想随笔之一,主要探讨了人的抽象化这一问题。全书的论述高度体现了米沃什思想的复杂和深邃,涉及神学、哲学、文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其探索充满对广袤宇宙和人类的困惑、疑虑和悲伤,闪耀着形而上的思想光辉,极为经典。
主编推荐
乌尔罗地》揭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创造性的成长和工作方法 ——《费城问询报》《乌尔罗地》是作者迄今写过的很严肃、态度很骄傲的书。这本书有助于阐明他的诗歌和小说背后的信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给出了米沃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远游的导图,并且提供了一些诗人关于自身的感悟。——《纽约时报》正如米沃什其他的非虚构作品,起初相当四分五裂的冥思很终汇聚,留下的印象很好坚实且有针对性。虽然这本书确实是一部思想或心理上的告解,它并未沦于狭隘或世俗,而依旧显然是文学性的。 ——《科克斯书评》
精彩内容
乌尔罗地中译本前言闫文驰《乌尔罗地》的创作大约始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其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切斯瓦夫·米沃什造访巴黎,借宿于老友约瑟夫·萨吉克神父三年前设立的“对话”中心。这是一处波兰侨民的文化中心,分属萨吉克神父一九六六年成立的对话出版社,米沃什其后在此出版了自己翻译的《圣经》。《乌尔罗地》的许多片段就诞生于两位老朋友在晚间的一次次长谈中。萨吉克神父是与本书的成型过程最接近的人,对米沃什的作品也十分熟悉。他应作者之邀为《乌尔罗地》的波兰语原版撰写了精彩的导言。根据导言所述,本书的写作不是线性的,其中此起彼伏的思绪也无法用只言片语概括。实际上,简要概括《乌尔罗地》就相当于简要概括米沃什本人,这并非易事。不过,从着墨多寡而言,《乌尔罗地》主要探讨了人的抽象化这一问题。在作者看来,十八世纪以来科学对宗教的胜利,并未给普罗大众带来思想的解放,而是使他们把头脑置于新的上帝的统治下。人总有把自己的头脑置于他人认可的条条框框中的倾向。当一切都严格有序时,更不容易产生焦虑或惶恐。因为,自由和落在个人肩头的责任是相应的。然而,新的上帝(布莱克称之为“由理生”)即所谓“客观真理”更加无情,它对人满不在乎。在形而上的意义上,十八世纪“科学的宇宙观”不仅使人失去了过去高于万物的地位,也使人逐渐丧失想象力,即将抽象观念化为具体图像的能力。在这种缺乏个性,只懂得共性和抽象的情况下,人不再是人,而只是数字。这就是“乌尔罗”的含义。(或者说,是米沃什对布莱克创造的“乌尔罗”一词的解读,)浪漫主义的兴起,实际上是人不甘于这种渺小地位的挣扎。而(以贝克特为代表的)二十世纪文学,在米沃什看来,是人的这种虚无状态的表现。本书波兰语版的导言中,萨吉克神父还从存在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乌尔罗地》背后的思想暗流。这不仅是因为研究海德格尔是他的专长,也是因为人的存在状态是作者米沃什本人最关切的问题。可以相信,原版导言对本书的诠释无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不错的,并且也是作者认可的。在书中探讨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以外,《乌尔罗地》对于喜爱米沃什的读者来说还有一重特殊的意义。这本书是作者一生中专享一部声称并非为读者,而是“追随自由创作的手”(本书第三章)产生的作品,也是作者的“灵魂自传”(本书第四十一章)。它是研究米沃什思想的导游图。已经熟悉《被禁锢的头脑》《诗的见证》《米沃什词典》等作品的读者,阅读时也许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但是,如果并不熟悉波兰文坛、未曾研究过存在哲学、甚至对作者本人也不是很了解,阅读这本书恐怕又是别一般感受了。因为本书各章节没有标题,译者按照各章内容将其大致分组,以方便读者。这只是一种分类的线索,并不专享,也并不概括相应章节的全部内容。至四章是一些个人的回忆和思考,自第五章至第九章,作者讲述了一些文坛往事,包括他与贡布罗维奇的交往以及他对贡布罗维奇的看法。本书书名中的“乌尔罗”次出现在第十章。在这里,作者通过回顾童年,解释自己为何深受布莱克吸引。第十一和十二章中,作者举了一位博士生布利克斯为例,介绍了关于贡布罗维奇的各家之言。作者指出,不应将内容与形式分离、重视共性多于个性,而应该着眼于文本本身。而面对贡布罗维奇思想中看似“不道德”的矛盾,可以通过阅读布莱克调和。在第十三章的一些个人的感触之后,作者在第十四和第十五章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西方宗教想象。在米沃什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科学的世界观”将给人的内心造成的侵蚀早有预感,《卡拉马佐夫兄弟》、《地下室手记》等作品中都有所表露。自第十六章起本书正文才算开始,作者花了几个章节,不吝笔墨地介绍了自己的远亲,原籍立陶宛的法国诗人奥斯卡·W·米洛什。作者对这位远房叔叔除了敬仰和爱戴,还有共情,因为两人同样处于流离的状态,并且拥有同样的立陶宛故乡。第二十章即是作者对青年时巴黎之行的论述。第二十一章中作者引述的埃里希·海勒的观点,可能是理解本书后半部分的关键。海勒讲述了歌德“反对牛顿的三十年战争”,而米沃什接下来就介绍了四位自己心目中的“反牛顿”英雄。首先是波兰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密茨凯维奇作为“民族诗人”的地位无人不晓,但是在米沃什看来,密茨凯维奇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的爱国热情,而是他为波兰文学保留下来的无拘无束的浪漫想象。关于密茨凯维奇的论述见于第二十二至二十五章。接下来的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介绍了瑞典神学家伊曼纽尔·斯威登堡。类似地,对于米沃什,这位想象力的大师不是因其神学系统,而是因其重构“词语”空间的努力而可堪敬佩。之后在第二十八至三十章出场的是“怒火指向培根、洛克、牛顿”的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作中丰富的神话形象、富有生气的语言,都是他捍卫人类想象的武器。最后,在第三十一至三十六章,作者着重介绍了奥斯卡·米洛什的神哲学思想。在后者的构想中,时间、空间、物质三者通过运动联为一体,而人最终会回归失落的乐园。在米沃什看来,奥斯卡·米洛什的思想孕育着未来的进步科学,到那时,科学不再是静止僵化的“客观真理”,而是拓展想象的助剂。在本书的第三十七和三十八章,作者简短介绍了自己对贝克特和“世俗人文主义者”的一些看法。第三十九和四十章是关于天主教和无神论的。第四十一章是本书的尾声。虽然《乌尔罗地》中涉及了大量学术名词,并且包含了许多哲学上的讨论,但这本书并不是教科书或学术专著。它只是米沃什记载个人思想的随笔。对于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或许是启发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在赞同或反对作者思想上站队。同时,任何他人的总结都不能代替阅读作品本身。正如作者说的,“将柠檬榨成汁,然后倒入杯中呈现给我们。味道又酸又苦,是吧?当然,汁液是柠檬的一部分,但是当枝头的果实逐渐成熟,当在墨绿色的树叶间看到圆润的浅黄色果实,我们很难立刻联想到柠檬被榨成汁液后的实用价值。”(本书第十二章)人们喜爱米沃什或任何一位作家,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背后的哲学多深奥,或者价值观多正确,或者作者本人的人格多伟岸。最终,人们喜爱的是阅读作品的过程。译者真诚地希望,翻译这本书,能够使它的中文读者更加享受这一过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