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与简
  • 素与简
  • 素与简
  • 素与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素与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5 0.9折 45 全新

库存1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宗璞

出版社苏州古吴轩出版社

ISBN9787554616147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5元

货号31037362

上书时间2024-07-1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这个越是缺少什么,越标榜什么的时代,真正活得通透的人早已脱离表面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朴素。
即便人生有生老病死、爱离别,他们始终拎得清:什么是生活最重要的,什么是当下最该珍惜的!
当痛苦、灾难降临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承担。
因为有陪伴、付出和珍惜,爱就永远不会消失,即便离别,也只是换一种形式和地方在等待我们重逢。
简单生活,简不是精简,而是恢复生活的本来样子。
素与简,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自我修养,更是一种人生活法。
素与简是中国人最高的生活智慧,从物到层面到精神世界,从老庄哲学到茶道、花艺,建筑、家居,审美越来越走向简单轻灵。
宗璞,以优美质朴的文字,向我们描绘生活的素简与丰饶:爱与别离,美与凋零,温暖与相依,个人精神的后花园与仰望星空。

作者简介



目录
辑一 我在你身边 
父亲的呆气里有儒家的伟大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地步;父亲的仙气里又有道家的豁达洒脱。 
三松堂断忆 003 
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011 
花朝节的纪念 018 
猫 冢 027 
哭小弟 033 
怎得长相依聚——蔡仲德三周年祭 041 
蜡炬成灰泪始干 048 
心的嘱托 055 
柳 信 060

辑二 明天花会开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二十四番花信 067 
紫藤萝瀑布 070 
丁香结 073 
好一朵木槿花 076 
送 春 080 
秋 韵 084 
松 侣 087 
报 秋 092 

辑三 一个人的书房 
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 
小说和我 097 
恨 书 103 
卖 书 107 
乐 书 111 
书当快意 115 
感谢高鹗 121 
漫谈《红楼梦》 131 
耳读《苏东坡传》 148 
耳读《朱自清日记》 154 
《幽梦影》情结 159 

辑四 简单生活 
云南有一种雪山茶,白色的,秀长的细叶,透着草香,产自半山白雪半山杜鹃花的玉龙雪山。离开昆明后,再也没有见过,成为梦中一品了。 
我爱燕园 167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 172 
废墟的召唤 178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记清华大学图书馆 183 
风庐茶事 189 
云在青天 193 
三幅画 200 
风庐乐忆 204 
彩虹曲社 208 
从“粥疗”说起 212 

辑五 生命有一种光芒照耀时间 
他要飞离人世的痛苦和熬煎。他在温柔的夜色中感到许多美丽的花朵,在夜莺狂喜的歌声中,死亡也变得丰富甜美。然而歌声远去了,留下的只有孤独。 
星期三的晚餐 219 
在曹禺墓前 225 
刚毅木讷近仁——记张岱年先生 230 
仙踪何处 238 
没有名字的墓碑——关于济慈 240 
他的心在荒原——关于托马斯·哈代 246 
写故事人的故事——访勃朗特姊妹故居 255 
看不见的光——弥尔顿故居及其他 262 
药杯里的莫扎特 267 
钢琴诗人——肖邦 271

内容摘要
真正活得通透得人早已脱离表象的浮华,走向内心深处的素简。
这是一本富含人生哲理的生活美学书。宗璞,她93岁了,为我们一一诉说生活:关于生活这回事,关于女人这一生,关于家人,关于读书,关于世界,关于爱情等等,向我们展现了一代大家日常里的获得与失去,自由与羁绊。全书分五个篇章,47篇文章,层层深入地我们用爱和美、素与简的生活姿态,拥抱这个变幻的世界,活出直接、痛快又满足的一生。
愿我们:内心从容,素简而行。

主编推荐
1、宗璞,93岁的中国奶奶,一代文学大家写给大家的极简生活智慧:
   人,走着走着,就由繁华满目走向素简从容
2、大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书香名门,被称为很后的闺秀。看一个平凡而又独立的女性成长之路,她的家学传承与婚姻生活,对家人的照顾和自我理想的实现。
3、中国当代很朴素、真挚、和普通女性生活很接近的作者,也很能获得大家认同,给读者带来很温煦的内心抚慰。平实的生活描述却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让人在美与感动中发现生活,从容优雅地去生活。
4、当代文坛罕见的大师级人物,曾获得第六届矛盾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全国很好散文奖,很好短篇小说奖,很好中篇小说奖,很好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入选《剑桥靠前名人录》。
5、裸书脊装帧,复古典雅、质朴自然,便于翻越,轻灵便捷。
6、封面荷兰特种纸,纹理自然手感柔和,微凸质感内文纸、环保护目,淡雅书香。
7、封面配图,文人画家绿茶倾情配图,雅韵温馨。
8、宗璞近期新、很经典散文精选集,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 收录《三松堂断忆》《怎得长相依聚》《哭小弟》《二十四番花信》《那青草覆盖的地方》《紫藤萝瀑布》等名篇。感动千万读者。
9、随书附送二十四番花信明信片。
10、冯亦代、张抗抗、王蒙、袁鹰、李子云等有名学者大力推崇的很好作家;

宗璞从不挥霍她的幸福,她从优越中提取和过滤艰辛,她咀嚼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悲欢,将精神之高贵还原于大众。她曾说自己不喜欢政治,但她却深深关注着社会,她说文学不为政治却不能不为人生。                          ——前中国作家学会副主席张抗抗

宗璞的文字,明朗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现当代有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

精彩内容
怎得长相依聚蔡仲德(1937—2004),人本主义者。
这是我为仲德设计的墓碑刻字,我想这是他要的。他在病榻上的后几个月,想得多的就是关于人本主义问题。如果他能多有些时日,会有正式的文章表达他的信念。但是天不佑人,他来不及了。只在为我写的一篇短文里提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观念等几个概念。虽然简单,却也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理想。现在又想,理想只能说明他追求的高,不能说明他生活的广和深。因为他的一生虽然不够长,却足够丰富。他是一个好教师,也是一个好学者。生活丰满处是因为他有了我,我有了他。世上有这样的拥有,永远不能成为过去。 人人都以为,我后的岁月必定有仲德陪伴,他会为我安排一切。谁也没有料到,竟是他先走了,飘然飞向遥远的火星。我们原说过,在那里有一个家。有时我觉得,他正在院中的小路上走过来,穿着那件很旧的夹大衣;有时在这边说话,总觉得他的书房里有回应,细听时,却又没有。他已经消失了,消失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树木花草之间。也许真的能在火星上找到他,因为我们这里的事情,要经过漫长的光阴和遥远的距离,才能到达那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那里可以重现。 首先,他是一个教师。他在入大学前曾教过两年小学,又任中学教员二十余年,以后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他四十六年的教学生涯里,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四十四年。他教中学时,课本比较简单,他自己添加教材,开了很长的古典诗词目录,要求学生背诵。有的学生当时很烦,说蔡老师的课难上。许多年后却对他说,现在才知道老师教课的苦心,我们总算有了一点文学知识,比别人丰富多了。确实,这不仅是知识,是对性情的陶冶,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 七十年代初,在军营中经过政治磨难的音院师生回到北京,附中在京郊苏家坨上课,虽然上课很不正常,仲德却没有缺过一次课。一次刮大风,我劝他不要去,他硬是骑自行车顶着西北风赶二十几里路去上课,回来成了一个土人。上课对于一个教师是神圣的。他在音乐学系开设两门课:中国音乐美学史和士人格研究。人说他的课讲得漂亮。我听过几次,一次在河南大学讲授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一次在香港浸会大学讲“说郑声”。一节课的时间被他安排得十分恰当,有头有尾,宛如一篇结构严密的文章。让人称道的是下课铃响,他恰好讲出后一个字,而且是节节课都如此,就连他出的考题也如一篇小文章。他在每次上课前都认真准备,做严谨的教案。他说要在四十五分钟以内给学生多的东西,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如此。一次我们在外边用餐,不知为什么,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拿了一本唐诗,指出一首要我讲,我不记得是哪一首了,只记得其中有两个典故。我素来喜读书不求甚解,讲不出,仲德当时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说做教师就要甚解,要经得起学生问。学生问了,对教师会有启发。
他淹缠病榻两年有半,一直惦记着他的课和他指导的学生。就在他生病的这一个秋天,录取了一名硕士生。他在化疗期间仍要这个学生来上课,在北京肿瘤医院室内花园,在北大医院的病室,甚至是一面打着吊针,一面在进行授课。他对学生严格,改文章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学生怕来回课,说若是回答草率,蔡老师有时激动起来,简直是怒发冲冠,头发胡子都根根竖起。不是他指导的学生也请他看文章,他一视同仁,十分认真地提意见挑毛病改文字。同学们敬他爱他又怕他。 他做手术的那一天,走廊里站了许多我不认识的音院师生,许多人要求值班。那天清晨,有位老学生从很远的地方赶到我家,陪伴我。一个现在台W的老学生在电话中哭着恳求我们收下他们的捐助。我们并不需要捐助,可是学生们的关心从四面八方把我们沉重的心稍稍托起。 一个大学教师在教的同时,自己必须做学问,才能带领学生前进,才能不是一个教书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从研究《乐记》的成书年代开始,对中国音乐美学做了考察,写出了《中国音乐美学史》这部巨著。这是我国的第一部音乐美学史。后来这本书要修订出版,那时他住在龙潭湖肿瘤医院。他坐一会儿躺一会儿,一字一字,一页一页,八百多页的书稿在不时插上又拔下针管的过程中修订完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对各种文献熟悉,却从不炫耀,从不沾沾自喜,总是尽力地做好他承担的事,而且不断地思考,不知不觉间又写出了多篇论文。音乐方面的结集为《音乐之道的探求》,由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文化方面的结集为《艰难的涅槃》,正像书名一样,这本书命运多舛,现在尚未能出版。
他能够连续十几小时稳坐书案之前,真有把板凳坐穿的精神。他从事学术研究不限于音乐美学,冯学研究也是重要的部分。其著述材料之翔实,了解之深切,立论之精当,为学界所推重。还是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六十六万字的《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并整理、修订增补了七百余万字的《三松堂全集》第二版,又写出了《冯友兰先生评传》《教育家冯友兰》等。 对于我的父亲,他不只是一个研究者,而且也远远超过半子。幸亏有他,父亲才有这样安适的晚年。他推轮椅,抬担架,帮助喂饭、如厕。我的兄弟没有做到和来不及做的事,他做了;我自己承担不了的事,他承担了。从父母的墓地回来,荒寂的路上如果没有他,那会是怎样的日子!可是现在,他也去了。 在繁忙的教学、研究之余,他为我编辑了《宗璞文集》四卷本。他是我的第一读者,为我的草稿挑毛病。用引文懒得查时,便去问他,他会仔细地查好。我称他为风庐图书馆长,并因此很得意。现在我去问谁? 父亲去世以后,我把家中藏书赠给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设立了“冯友兰文库”,但留了《四部丛刊》和一些线装典籍,供仲德查阅。他阅读的范围,已经比父亲小多了。现在他走了,我把后留下的书也送出。我已经告别阅读,连个范围也没有了。 他自己几十年收集的关于音乐美学方面的书,我都送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学生们从这些书中得到帮助时,我想他会微笑。他喜欢和人辩论,他的许多文章都在辩论。辩论就是各抒己见,当仁不让。他说思想经过碰撞会迸发出火花,互相启迪,得到升华,所谓真理愈辩愈明。如果只有“一言堂”,思想必然僵化,那是很可怕的。他看到的只是学问道理,从没有个人意气。 他关心社会,反对躲进象牙之塔。他认为每一个生命是独立的又是相连的。他在音乐学院任基层人民代表十年,总想多为别人做些事。他是太不量力了,简直有些多事,我这样说他。他说大家的事要大家管。音乐史专家毛宇宽说:“蔡仲德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我觉得他是当得起的。 我们居住的庭院中有三棵松树,因三松堂之名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常有人来,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就为了要看一看这三棵松树。三棵松中有两棵高大,一棵枝条平展,宛如舞者伸出的手臂。 仲德在时,这一棵松树已经枯萎,剩下一段枯木,我想留着,很不好看,挖去了。又栽上一棵油松,树顶圆圆的,宛如垂髫少女。仲德和我曾在这棵树前合影,他坐我立,这是他后的一张室外照片,也是我们后的合影。又一棵松树在一次暴风雨中折断了,剩下很高的枯干,有些凶相。现在这棵树也挖去了,仍旧补上一棵油松,姿态和垂髫少女不同,像是个小娃娃,人们说它是仙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