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解的结(精)/宗璞散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未解的结(精)/宗璞散文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96 2.1折 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宗璞

出版社浙江文艺

ISBN9787533941260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3126295

上书时间2024-07-16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未解的结》是“宗璞散文全编”系列之一种,收录的是宗璞各个阶段写的一些零散文字,既有围绕作者父亲冯友兰其人其事其思想的一些说明、书信、发言稿,也有作者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总结,在各类研讨会、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还有为自己书稿以及亲友书稿所作的序、后记。这些文字大多简明扼要、朴实自然,真实地记录了宗璞的人生轨迹、文学探索和精神追求。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锺璞,1928年出生于北平,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编辑。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88年退休,长期从事业余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红豆》、《鲁鲁》、《我是谁》等;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野葫芦引》第一、二卷);散文集《丁香结》、《宗璞散文选集》、《铁箫人语》、《中华散文珍藏本·宗璞卷》、《野葫芦须——宗璞散文全编》(1951-2001)。
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矛盾文学奖。

目录
对《梁漱溟问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致丁果先生信
致人民出版社信
他的“迹”和“所以迹”
给古人少许公平
漫记西南联大和冯友兰先生
人和器
《新理学》七十岁
在冯友兰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广收博采,推陈出新
浅谈雅俗共赏
独创性作家的魅力
说节制
说虚构
《红豆》忆谈
也是成年人的知己
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
小说和我
冷暖自知
关于《西湖漫笔》之漫笔
致彭世强书
写给《作家》
致金梅书
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
在复旦大学宗璞长篇小说研讨会上的发言
宗璞文学创作六十年座谈会答谢词
吴宗蕙《中南海之恋》序
序钱晓云《飘忽的云》
《先燕云散文集》跋
真情·洞见·美言
《永远的清华园》序二
乘着歌声的翅膀
《晚年随笔》序
《冯友兰集》序
《我这九十年》序
《冯友兰先生年谱长编》后记
《任芝铭存稿》序
《寸草心:清华名师夫人卷》序
《走近冯友兰》后记
《中国哲学史》跋
《宗璞小说散文选》后记
《风庐童话》后记
未解的结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宗璞》后记
致法国读者
找回你自己
《铁箫人语》题记
《风庐故事》自序
《宗璞文集》后记
过去的瞬间
《宗璞儿童文学作品精选》自序
岁暮感怀
《风庐短篇小说集》自序
《野葫芦须》后记
《南渡记》后记
《东藏记》后记
《西征记》后记
答问:为什么写作

内容摘要
 《未解的结》收录的是矛盾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奖、散文(集)奖获得者宗璞的散文经典,共计五十八篇,包括《他的“迹”和“所
以迹”》、《给克强、振刚同志的信》、《衔一粒沙再衔一粒沙》、《乘着歌声的翅膀》、《真情·洞见
·美言》等。

精彩内容
 人和器——第八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书面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七十周年,是十分值得庆祝和纪念的。西南联合大学已经离开昆明七十年了,可是它留下的种子在云南师大这里埋藏着、生长着。先贤们的精神从来没有中断他们的影响。
冯友兰先生自留学归来,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便一直在大学的讲台上,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天转向。尤其在国家民族的危亡时刻,他和同仁们一起坚持西南联大的工作,为民族传递着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了精英人才,成为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先生的哲学成就,往往掩盖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在他的一生中,教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他关于教育的著作不多,但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那是带有根本性的,很有意义。写于一九四八年六月的《论大学教育》一文,较完整地传达了他的看法。
冯先生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点是关于大学目的的阐述。大学要培养什么?他的回答是:“大学要培养的是人,不是器。”当然,来上大学的都是人,不是桌椅板凳。这里所
说的人不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他说:“‘人’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以往及现在所有有价值
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所以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一专知识外,还养成清楚的脑子、热烈的心,这样他对社会才可以了解、判断,对以往、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才可以欣赏。
有了清楚的脑、热烈的心以后,他对于人生、社会的看法如
何,那是他自己的事,他不能只接受已有的结论。”他还说,如果一个学校只要求学生接受结论,那就成了宣传。训练出来的人也就成了器。
根据冯先生的看法,大学的任务不只在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心智,培养独立人格。人人具有清楚的脑和热烈的心,社会必定是文明的,和谐的,不断进步的。
冯先生用“继往开来”描述大学的工作。大学要
传授已有的知识,并要研究将来的知识。如果只能传授已有的知识,那就是职业学校。大学必须求新知识,特别是那些冷僻的看似无用的知识。不必问它们能不能直接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因人类不只是穿衣吃饭就够了。
照这样的想法,大学教师应不只教书,而且著书。冯先生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时期,写出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时期,写出了“贞元六书”。八十年代,在北大时期,写出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史六书形成了一个个学术高峰。
特别是“贞元六书”,写在国家危亡之际,写在民族大灾难的时刻,写在地处边陲的昆明,在一盏油灯下,一字一
句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他在《新世训》序中说:“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故,乌能已于言哉?”并说,他希望他的书,能成为建国的一砖一
石。又在《新原人》序中说,哲学家“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
如果不读“贞元六书”,只读“六书”的六篇短序,也可以感到他的哲学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他希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这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共同愿望。
他还说,大学是一个专家集团,这个专家集团是自行继续的,只有他们能决定他们自己的事,所以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特色。他几次提出,不能把大学当做教育部的一
个司,这在《西南联大教授会为不同意统一教材致教育部函》中剖析甚明。
现在看来,西南联大之所以能成为西南联大,正因为它是一个高水平的知识群体。在不断的斗争中,在相当程度上,这个群体能够实践他们的想法,能够照他们所
想的方法教书育人。他们是成功的,对得起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那一段历史。
冯先生晚年,因客观形势一度不能讲课,曾十分感叹,说自己是“家藏万贯,膝下无儿”。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他、理解他。当然,那只是一段时间。他的学生很多,好学生
也很多,研究他、理解他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举行的“旧邦新命:冯友兰与西南联大”研讨会正是这样做的。
我想,这样的学术道路会日益宽阔。
我因身体欠佳,不能来参加会议。想到在我少年时代居住的昆明的蓝天下,有识之士正在纪念冯友兰先生
,心中有无限的感动和感谢。
我崇敬我的父亲那一代人,不必列举他们的名字,他们的精神和祖国的江山同在。
2008年10目10日P39-4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