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1 3.4折 59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干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5796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31153965

上书时间2024-07-0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干,评论家、作家、书法家。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文艺报》编辑、《钟山》杂志社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现任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已出版《王蒙王干对话录》、《潜京十年手记》、《夜读汪曾祺》、《王干文集》(11卷)等著作。

目录
代序  像汪曾祺那样生活
第一讲  被遮蔽的大师
  论汪曾祺的价值
第二讲  没有旗子没有标语
  汪曾祺的现代性
第三讲  山河异域风韵同辉
  汪曾祺与赵树理的民问性
第四讲  透明与滋润
  汪曾祺的意象美学
第五讲  汪曾祺的和谐美学
  纪念汪曾祺九十周年诞辰
第六讲  翰墨丹青  隔行通气
  汪曾祺的书画美学
第七讲  汪曾祺与传统
第八讲  汪曾祺与《史记》
第九讲  吃相与食相
  汪曾祺小说中的“吃”与散文中的“吃”
第十讲  汪曾祺与里下河文学
  在泰州学院的讲座
第十一讲  汪曾祺小说精讲
  《岁寒三友》的“寒”
  有志者的困局:重读汪曾祺的《徙》
  《鉴赏家》的“赏”
  《桥边小说》的“边”
  《故里三陈》的“三”
第十二讲  为什么是汪曾祺
  “汪曾祺出版热”随想
附录  汪曾祺印象小辑
  “美食家”汪曾祺
  汪曾祺印象记
  “晚饭花”“野茉莉”:夫子自喻
  赤子其人赤子其文
  汪氏父子之美食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著名评论家王干研究汪曾祺数十载的整体性论述合集,共分为十二讲,涵盖文学、艺术、人生哲学、里下河作家等,涉及汪曾祺作品的现代性、历史感、民间性等多个核心内涵,对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书画艺术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与阐述。本书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以“讲”的形式实现了雅俗共赏,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

精彩内容
第一讲被遮蔽的大师论汪曾祺的价值
我们一直呼唤大师,也
一直感叹大师的缺席。但有时候我们常常容易忽略大师的存在,尤其是大师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性地“色盲”。有一个作家去世十八年了,他的名字反复被读者提起,他的作品反复重版,年年在重版,甚至比他在世的时候,出版的量还要
大,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个大师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冷淡了他,雪藏了他。
他就是汪曾祺。
翻开当代的文学史,他的地位有些尴尬,在潮流之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处于“还有”之列。“还有”在文学史的编写范畴中,常常属于可有可无之列,属于边缘,属于后缀性质,总之,这样一个大师被遮蔽了。
汪曾祺为什么会被遮蔽?有其现实的合理性。纵观
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踩到“点”上,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围观。那么这个“点”是什么?“点”又是如何形成的?
形成中国文学的“点”,大约需要纵横两个价值标杆。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外来的文学标准,在1978年前,这个外来标准是由苏联文学的传统构成,稍带一
点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比如
列宁肯定过的“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等;而1978年以后的外来标准则偏重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体系。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恰恰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
先说革命文学传统。这一传统在鲁迅时代已经形成,这就是“遵命文学”,鲁迅在《呐喊》的自序里明确提出要遵命,遵先驱的命。之后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传统,将“遵命文学”的呐喊精神和战斗精神渐渐钝化,慢慢演化为“配合文学”,配合政治,配合政策,配合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到极致,最后变成了所谓的“阴谋文学”。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这些思潮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汪曾祺的创作自然无法配合这些重大的文学思潮,因而就有了“我的作品上不了头条”的感慨。汪曾祺对自己作品在当时价值系统里有一
个清醒的认识。“头条”在中国文学期刊就是价值的核心所在。“我的作品和政治结合得不紧”,“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我的作品和我的某些意见大概不怎么招人喜欢”,“三十多年来,我和文学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些话正好说明汪曾祺在文坛被低估的原因。苏北在《这个人让人念念不忘》一文中曾经记述了汪曾祺和林斤澜的一段往事:晚上程鹰陪汪、林在新安江边的大排档吃龙虾。啤酒喝到一半,林忽然说:“小程,听说你一个小说要在《花城》发?”程鹰说:“是的。”林说:“《花城》不错。
”停一会儿又说,“你再认真
写一个,我给你在《北京文学》发头条。”汪丢下酒杯,望着林:“你俗不俗?难道非要发头条?”林用发亮的眼睛望着汪,笑了。
汪说:“我的小说就发不了头条,有时还是末条呢。
”叶兆言在谈到汪曾祺的作品时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如果汪曾祺的小说一下子就火爆起来,结局完全会另外一种模样。具有逆反心理的年轻人,不会轻易将一个年龄已不小的老作家引以为同志。好在一段时间里,汪曾祺并不属于主流文学,他显然是个另类,是个荡漾着
青春气息的老顽童,虽然和年轻人的方式完全不一样,然而在不屑主流这一点上找到共鸣。文坛非常世故,一
方面,它保守,霸道,排斥异己,甚至庸俗;另一方面,它也会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经常吸收一些新鲜血液,通过招安和改编重塑自己形象。毫无疑问,汪曾祺很快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而且这种喜爱可以用热爱来形容。”汪曾祺不屑于主流,主流自然也不屑于他,他被文学史置于不尴不尬的位置也就很自然了。
这也是目前的文学史对汪曾祺的评价过低的第一个原因。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所沿袭的苏联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也就是说以革命的价值多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上不了头条”的汪曾祺自然就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置,汪曾祺很容易被划入休闲淡泊的范畴,和林语堂、
梁实秋、周作人一道,只能作为文学的“二流”。
P1-6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