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红丽--红梅俏丽/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红丽--红梅俏丽/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51 2.6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汪淏|总主编:杨丽萍

出版社大象

ISBN9787534785474

出版时间2015-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396217

上书时间2024-07-03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汪淏编著的《王红丽--红梅俏丽/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为“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之一。收录有王红丽传记,艺术界同行、新闻媒体和有关领导对王红丽的研究和评论,王红丽的论文,王红丽艺术年谱等。此书全方位地记述了著名剧作家王红丽的成长道路、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

目录
李焕霞  红梅更俏丽
  ——豫剧小皇后王红丽传
荆桦  往前走,不回头
  ——写在河南小皇后豫剧团成立二十周年之际
王文章  “为老百姓演最好的戏”
  ——在王红丽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郭汉城  我看王红丽和她的小皇后豫剧团
刘厚生  王红丽表演艺术漫谈
季国平  当代豫剧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刘祯  民间走出的戏曲红梅
张关正  豫剧的新一代领军人物——王红丽
徐培成  人民艺术家王红丽精湛艺术与修养初探
李志远  论王红丽的表演艺术特点及其他
周景春  从豫剧电影《铡刀下的红梅》看王红丽的演唱特点
刘彦君  《大明皇后》的追求
湘南  光阴荏苒,你是我们不变的传奇
  《铡刀下的红梅》面面观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铡刀下的红梅》座谈会纪要
  王红丽表演艺术纵横谈
  ——王红丽表演艺术研讨会纪要
王红丽  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戏曲事业做贡献
王红丽  洒下艰辛汗水,献身平民艺术
王红丽  我爱胡兰子
  ——《铡刀下的红梅》排演心得
王红丽  我们是怎样排出《铡刀下的红梅》的
王红丽  在继承民族戏曲传统中求索
  ——兼谈《铡刀下的红梅》创作心得
王红丽  民营剧团17载的思考
  王红丽艺术年谱

内容摘要
 汪淏编著的《王红丽--红梅俏丽/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丛书》全方位、多维度地呈现豫剧艺术家王红丽的成长道路、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文本构成包括:王红丽传记,著名评论家、戏剧理论家、演艺界同行、师徒、新闻媒体及有关领导对王红丽的研究。

精彩内容
 1971年,在戏校担任教师的王豫生因为专业突出,被当成走白专道路的典型,下放到黄河五七干校进行劳动。当时在黄河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的有很多有资历的老干部、科技人员。因为离家也不算太远,王豫生每周都能回家一趟。有一次,4岁的红丽从开
封回来,王豫生实在想孩子,就和家人商量,带她去干校玩了几天。初到这个地方,小红丽觉得很新奇,尤其是有爸爸陪着,她格外开心。大人们劳动的时候,红丽就在地里奔跑、摘花、拽草、玩土,一个人玩得很自在,有时候就主动给这些爷爷、伯伯们唱戏。
有这么可爱的孩子在身边,大人们也觉得平淡的日子里多了点快乐。
在五七干校,红丽最开心的就是跟爸爸到食堂,因为那里的饭菜还不错。看着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王豫生就会在一边开心地看着,自己不舍得吃。有时候他刚一动筷子,红丽就尖叫一声,或者是“喵喵”学猫叫,认真地说:“我一学猫叫,你就不能吃了,这是我的,我得吃完。”王豫生一听乐了:“那我要是吃了呢?”“你要是吃了,我就回家找妈妈,不给大家唱戏了。”有天真、可爱的女儿陪伴,王豫生觉得再苦的日子都充满了欢乐,充满了盼头。
1972年春,一向身体健康强壮的王豫生因为扁桃体发炎,发烧不止,只好强打精神去省直第一门诊部看病。医院有点远,家里当时也没有自行车,王豫生
就穿上大衣,决定步行去。小红丽知道后,就主动请缨要陪同爸爸。王豫生因为生病的缘故,看起来有些筋疲力尽。看着爸爸难受的样子,懂事的红丽就说:“爸爸,我拉着你的手一起走。你要是难受,我就唱戏给你听吧。”就这样,王红丽小手牵着爸爸,唱了一路。有这个贴心小棉袄的陪伴,有这么动人的声音陪伴,王豫生感觉精神也好了不少。
红丽不仅长得招人喜欢,而且特别喜欢唱戏,街坊邻居你说我传,就都知道了。那时候文艺比较红火,很多学校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参加的学生
很多。小红丽5岁那年,离红丽姥姥家不远的中山路开封市第一小学校长、老师知道后,特意找到家里做工作,说这妮儿条件不错,戏也唱得好,他们要特招这个小姑娘上学。因为孩子年龄小,家人有些不大放心,只好委婉地推辞了。
转眼到了6岁该上学的年龄,红丽被接回郑州。
生活在豫剧戏窝里,经常看排戏,瞧演出,这样耳濡目染,王红丽很快就显示出自己的天赋和优势。
6岁半的时候,王红丽开始到文化路二小上学,在艺术方面显得格外活跃,还当上了班里的文艺委员。有一回,红丽的班主任吕老师见了王素珍,高兴地说:“哎呀,红丽妈妈,你这小妮儿长得真是漂亮啊,像个古代的小公主,眼睛发亮,实在招人喜欢。有次上课,我看着看着都走神了。你是搞文艺的,好好培养她吧,肯定很有前途。”众人不约而同的看法和建议,更坚定了王豫生夫妇培养女儿的决心。
到红丽上三年级的时候,古装戏已经开放了,文艺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一心想让女儿走艺术之路的王素珍,开始有意识地对女儿进行训练,教她学习《花木兰》中“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等唱段及其表演。当时艺术工作者比较吃香,家属院的孩子们从小受到熏陶,对戏曲很喜欢,所以大人们一有空就把孩子们带到院子里练功,一时间,家属院就像个小小的专业戏曲学校,非常热闹。王素珍也经常带着红丽、红艳姊妹两个,在院里练功。当时她还带了几个学生,每当教他们的时候,红丽就在一
旁看着,天赋异禀的红丽学得非常快,有时候其他孩子做不到位,王素珍就让红丽在一旁给他们示范。当时住在一个院里的导演对王素珍说,咱这院里十几个孩子,谁不学戏都不亏,就红丽不行。这孩子不仅长得好看,表情还特别丰富,满脸都是戏,今后一定是个好演员。
对于王红丽今后的人生,王豫生和王素珍也早就有过规划。虽然在学戏这一点上目标一致,但是具体让孩子干什么,二人还是有过分歧的。因为王豫生从事音乐设计工作,所以一直想让女儿也干这一行,今后继承他的衣钵;王素珍却觉得,孩子长得漂亮,又有表演才能,躲到乐队里伴奏,不当演员就太亏了。
后来两人也没争出个胜负,就决定先对孩子在两方面同时培养,等时机成熟了再让孩子选择。所以,王素珍抽空就教女儿演唱、练功,王豫生就给红丽找了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时任省二团二胡一把手的杨永霖,跟他学习了半年多的二胡。
1980年,正是戏曲蓬勃发展的时候,戏校在全省
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兴办起来。当时红丽刚刚12岁,王豫生、王素珍夫妇经过商量,决定让孩子报考戏校,正式学艺。由于常年在外演出,孩子的教育和安全问题基本上就得依靠学校了,于是,经过多方打听比较、亲自考察,他们决定让孩子去考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十分严格的洛阳戏校。
P4-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