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歧路徘徊(1918-1945年的奥地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歧路徘徊(1918-1945年的奥地利)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16 3.6折 45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崔阳|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59507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2105386

上书时间2024-07-0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崔阳,生于1979年,历史学硕士。201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研究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德关系史。现从事历史学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1918年以前的奥地利
  一、从蕞尔边区到中欧帝国
  二、劲敌普鲁士崛起
  三、双雄争霸与德意志统一
  四、脱离德意志后的半个世纪
第二章  “德意志奥地利”(1918—1919年)
  一、帝国坍塌,共和国诞生
  二、密谋与德国合并
  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折冲
第三章  动荡的二十年代(1920—1929年)
  一、“国联殖民地”
  二、寻找奥地利认同
  三、合并运动复苏
第四章  德奥关税同盟(1930—1931年)
  一、秘密协商
  二、法国的围剿
  三、奥地利退缩了
  四、黯然收场
第五章  反击“德奥一体化”(1932—1934年)
  一、年轻的新总理陶尔斐斯
  二、初战告捷
  三、向英法两国求助
  四、被迫倒向意大利
  五、七月政变
第六章  最后的抗争(1934—1938年)
  一、内外交困
  二、德奥协定
  三、“只剩二十个月了”
  四、“愿上帝保佑奥地利”
第七章  消失的七年(1938—1945年)
  一、昙花一现的繁荣
  二、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沉默的大多数
尾声  共和国重生
奥地利大事记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本奥地利近现代史的普及读物。在追溯了现代奥地利国家诞生过程的基础上,本书还详细地介绍了1918年奥地利独立后是怎样从一个经济凋敝、政治孤立的阿尔卑斯山麓蕞尔小国,逐步成长为今天举世闻名的富足国家的经历。特别是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自1933年起奥地利放弃了对德奥合并的幻想,不畏强敌、竭力抵御法西斯德国吞并的一段历史,并对陶尔斐斯、许士尼格等几位奥地利近代史上著名人士的爱国事迹做了详尽刻画。

精彩内容
一、从蕞尔边区到中欧帝国有学者说,奥地利人是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此话有几分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奥地利人的历史可以从德意志人的历史中追溯。德意志人是罗马时代居住在莱茵河以东的一支日耳曼“蛮族”的后裔,“德意志”最初指这些日耳曼人使用的语言,后来成了他们的族名。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陆续建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要属法兰克王国。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为操德意志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操罗曼语的西法兰克王国以及中法兰克王国三部分。10世纪初,东法兰克王国逐渐过渡为德意志王国。962年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称帝,德意志王国也因袭了“罗马帝国”的称号。1155年腓特烈一世再为国号冠上“神圣”二字,从此德意志王国就以“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流传后世。但这个“帝国”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境内许多由德意志部族转化来的封建领地一直保持着相当大的自主性。奥托一世之后,历代国王又总是因为加冕和意大利归属等问题与罗马教皇闹得不可开交,反而忽视了对德意志本土的管理。其结果就是王权迅速衰落,各诸侯邦国趁机坐大,帝国终于无可挽回地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困扰德意志民族近千年的统一问题即源于此。
在神圣罗马帝国诸邦国中,对德意志历史影响最大的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但两国早期的发展脉络并无交集。“奥地利”这一名称最早见于996年的帝国文献,那时它仅是神圣罗马帝国在东部边境建立的若干个带有军事防御性质的边区之一,归巴奔堡家族世袭统治,并受巴伐利亚公国的控制。边区住民主要是属于西日耳曼人一支的巴伐利亚人,以及其他一些德意志部族和少量非日耳曼的斯拉夫人、阿瓦尔人等。这些人信仰基督教,使用一种德语方言,后来被统称为“奥地利人”,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奥地利边区最初占地非常局促,大体只包括今天奥地利共和国上、下奥地利州的一些地方。边区周围环伺着波希米亚、波兰、匈牙利等几个与神圣罗马帝国敌对的异族国家,同巴伐利亚公国的关系也不怎么融洽。好在最初几代巴奔堡家族的统治者都相当精明,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维持与皇帝的良好关系,借此提高家族威信,压制边区内的其他贵族;一边又以和平或非和平的手段不断吞并邻近土地,扩大奥地利的势力范围。巴奔堡家族重视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商业,在他们的治理下,大片农田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大麦、小麦、亚麻等各种作物;畜牧业、乳酪业也在阿尔卑斯天然优良的高山牧场中发展了起来。
1150年以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渐渐成为奥地利的行政中心和重要的商业枢纽。1156年,边区伯爵亨利二世获得皇帝赐予的公爵头衔,奥地利升格为公国,正式脱离巴伐利亚公国而独立。1192年亨利二世之子列奥波德五世扣押了途经维也纳回国的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用英格兰支付的赎金在维也纳大兴土木。同年,列奥波德五世还接管了施蒂里亚。1246年巴奔堡家族绝嗣,经过几十年的争夺,奥地利在1278年落入了德意志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之手,从此就由哈布斯堡家族不间断地统治了整整640年。
随后的历史证明,奥地利与哈布斯堡家族的结合堪称相得益彰。哈布斯堡家族发迹于瑞士阿尔高,13世纪时还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一个普通的中等诸侯,只在南德意志有几块面积不大且互不相连的领地。鲁道夫一世之所以能在1273年被七大选侯推举为德意志国王(终生未能加冕皇帝),除了他个性低调谦和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帝位虚悬20年之后,德意志的大小诸侯不愿再出现一个强势的皇帝,威胁他们自身的利益。但鲁道夫一世绝非任人摆布的傀儡,他继位后竟能够凭着本人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国王仅存的一点影响力,一举打败主要竞争者、波希米亚的奥托卡尔二世,把奥地利和卡林提亚、施蒂里亚等地方统统抢到手,并作为王室直辖领地精心经营。正是由于得到了这些地盘,哈布斯堡家族一跃成为一支任何德意志诸侯都不敢小觑的力量。鲁道夫一世死后,他的子孙在100多年里以奥地利为根基,不断沿西南方向拓展。到1400年前后,奥地利就和原来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连成了一体。当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取代卢森堡家族重登帝位时,奥地利已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富强的公国之一。
从1438年到1740年的300余年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时代。德意志的选侯制度固然无力阻止哈布斯堡家族连选连任皇帝,但皇权也更加虚无缥缈。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确认了选侯在自家领地上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皇帝基本无权过问选侯领地的内政,相当于默认了德意志政治分裂的现状。诏书一出,选侯和大小诸侯无不额手称庆。任何可能增强皇帝权力的举措都会招致诸侯的一致反对。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者一向笃信君权神授,无法容忍自己只能在奥地利发号施令,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造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进而建立一个囊括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哈布斯堡大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对德语中5个元音字母A、E、I、O、U就是“Alleserdreichiststerreichunterthan(一切土地均应属奥地利)”的缩写一说深信不疑。1453年他将奥地利提升为大公国,陆续收回了一些分散在家族各支系手里的奥地利领土,还通过联姻手段为其子马克西米连一世获得了勃艮第,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第一次越过了德意志边界。
马克西米连一世继位后大力推行税制和行政改革,取得了不少对后世意义深远的成果。在开疆拓土方面,马克西米连一世与其父一样,把“让别人打仗去吧!你,幸福的奥地利,结婚去吧!”奉为圭臬。拜马克西米连一世巧妙的联姻手段所赐,到1519年其长孙查理五世继位时,哈布斯堡王朝除奥地利外,还领有勃艮第、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大片殖民地,版图达到了巅峰。
但在整合帝国内部方面,哈布斯堡王朝的进展却缓慢得可怜。神圣罗马帝国的统一基础本来久已不存,始于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又使德意志诸侯进一步分化为势同水火的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一个世纪后终于酿成了席卷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这一场最初以宗教战争面目出现的帝国内战,不久就演化为法国、瑞典等列强与德意志新教诸侯共同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大混战,作为主战场的德意志地区狼烟四起、生灵涂炭。1648年,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阵营失败而告结束。战后订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了神圣罗马帝国数百个邦国独立的地位,帝国实质上已经解体。德意志民族在分裂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三十年战争”也是哈布斯堡王朝为统一德意志而做出的最后一次尝试,遭到沉重打击的他们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和信心去追逐这一目标了。
17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屡屡受挫主要是因为遇到了法国的强力遏制。当时正处在上升期的法国早已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君主专制政体,还有一个经百年战争历练出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法兰西民族。取代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霸权,是法国波旁王朝,尤其是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亲政后对外政策的核心。反观哈布斯堡王朝,其管辖的地盘虽大,但由于来得太过容易,统治下的多个民族差异显著,只是靠着家族联合的形式才勉强捆绑在一起,外战向来难以形成合力。尽管哈布斯堡王朝极盛时号称领土三面包围法国,可是在与法国的长期斗争中胜少负多。到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哈布斯堡王朝那些靠联姻挣来的领地都快丢光了。不过,失败的结果反倒促使哈布斯堡家族从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没有实际意义的沉重束缚中脱身,转而专心经营自己的君主国。现在这个以“奥地利”为统称的国家除了核心的奥地利大公国之外,还包括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王国、奥属尼德兰地区,以及意大利地区的几个小王国。之后的200年里,“哈布斯堡君主国”和“奥地利”几乎成为同义词。
1714年以后,哈布斯堡家族日益满足于治理好奥地利本土和继续担任德意志诸侯名义上的领袖。但好景不长,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没有儿子。在欧洲,因为王朝绝嗣而导致外国势力乘虚而入的先例屡见不鲜。查理六世为国祚能否延续而忧心忡忡,他专门颁布了一份《国是诏书》,规定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不可分割,万一他身后无男丁,其长女玛丽亚·特蕾莎将有权优先继位。虽然在查理六世的努力下,大部分德意志诸侯都在这份诏书上签了字,但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玛丽亚·特蕾莎顺利继位,就连查理六世本人心里都没底。果然,1740年查理六世刚一去世,围绕奥地利王位的继承问题就爆发了激烈的斗争。一个来自德意志北方的新兴国家——普鲁士,向奥地利发起了挑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