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漫笔/群言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史漫笔/群言文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04 5.9折 6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9669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3403991

上书时间2024-07-0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金克木】
  读《吊比干文》
  读《声无哀乐论》
  历史的断层
  “只千古而无对”
  “不绝如缕”矣!“不以为然”乎?
  读《清鉴》
  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
  武人的文才史学
  谈《西伯戡黎》
  诗境
  齐鲁之别与传统思想
  兵马俑作战
  “古文新选”随想
  教育寻踪
  文化百川汇大都
  尊古卮言
  焦尾琴
  什么是“弧三角”
  呼唤《水经注》
【季羡林】
  要尊重敦煌卷子,但且莫迷信
  为考证辩诬
  再谈考证
  文学批评无用论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读日本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有感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漫谈古书今译
  历史研究断想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漫谈文学作品的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中国的历史会越来越长
【任继愈】
  文化发展的势差规律
  女皇的苦闷
  中国古代宰相的职能
  中国古代的宦官与君主专制
  前车之鉴与前鉴之蔽
  曹参、班超离任时对继任者的嘱托
  “伪书”并不全伪
  文化遗产的寿命
  从程门立雪看儒教
  朱熹的宗教感情
  哲学的永恒主题——究天人之际
  从孔门说诗看孔子教学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老子》难读
  新“战国”新“七雄”
  中国农民的革命性与局限性
  历史长河中的“乱世”
【张岱年】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百家争鸣”与“定于一尊”
  “愚民”和“明民”
  说“杨墨”
  读经与读子
  评“内圣外王”
  漫谈正名
  谈士节
  评“三不足”
  饮食之道
  辨程门立雪
  庄惠濠梁之辩
  疑古与信古
  学派的消长
  “以理杀人”与“以理抗势”
  儒道之间
  说“时”
  从《孟》《庄》看学派论争
  思想史上的曲折
  天爵与良贵
  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
  孟庄韩对比
  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六纪
  同归殊途与同途殊归
【金开诚】
  试论“淡化”
  漫谈词语错用
  含蓄与朦胧
  臆谈鲧禹治水的堵与导
  重读荀子《劝学》有感
  技·道·功
  漫话清高
  诗与文化随想
  漫话高雅与通俗
  试析古代士人的“怀才不遇”
  天时·地利·人和
  文学创作与心理平衡
  识人与用人
【钟敬文】
  诗歌的功用
  屈原与民俗文化
  略谈文风
  谈学风
  文史断想
  文史断想(续篇)
【唐 弢】
  大家严肃一点如何
  我来讲个故事
【林辰】
  关于《何典》作者的一点资料
【黎澍】
  《游仙窟》的归来与传布
  彻底之底
  禁止史籍外流
【郑昌淦】
  江山论
  说儒
  甲午百年祭
  孟子与功利主义
【周有光】
  古书今译
  从科技术语想到佛学术语
  读孟一疑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双语言时代
  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
  话说天国
  文化的创新规律
  文化的衰减规律
  文化的流动规律
  九十而学儒
【袁行霈】
  唐朝诗坛上的一段嘉话
  学问的气象
  雅俗之间
  读《人物志》琐记
  广师说
  学术的风气与学者的风范

内容摘要
 《群言》杂志是民盟中央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月刊,以“讲真话、实话,反对讲空话、大话、假话”为办刊宗旨,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分子,积极建言国是,推动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传播文化精华,播撒文明火种。多年来,形成了有担当、有见地的刊物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群言杂志社编写的《文史漫笔》将《群言》杂志创刊30年以来《文史漫笔》栏目的精粹文章汇集成册,全书收录本世纪多位文化大家的文史随笔,融趣味性、普及性与知识性、思辨性于一体,堪称大家小文的典范之作。

精彩内容
 《论语》至东汉郑玄始成定本。其中包含齐国鲁
国两传本及汉时古文字写本。《齐论》《鲁论》之别,古人有过简单分析,今人重视不足,其重要性不亚于分析其中各弟子传本。这两重分析未作,所以内容矛盾、重复、简略难解处甚多。若不加分析而引用,势必容易任意取舍以为我用,类似佛经。虽古本不存,旁证难定,但就内容亦可分解,由此与各弟子所传相参照。分析文献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工夫。例如:称赞管仲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如其仁
,如其仁”是齐人口气。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好像不知道或不承认。“乘桴浮于海”是齐人所熟悉的。“(齐)陈恒弑其君,请讨之”,“齐人归女乐”,“齐一变至于鲁”等是鲁人口气。
叙事《鲁论》居多,议论间有齐气。有的故事甚至像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不知是哪位弟子的门人所传。
春秋战国时,齐鲁之别从国情到社会思想都有。
鲁不及齐富。鲁是三家执政,齐是田氏夺位。鲁重传统,齐喜夸张;鲁重山,齐近海。双方区别从开国时就有根源。太公封齐,是姜氏,至今民间仍传姜子牙、姜太公。周公旦之子封鲁,是姬氏,与周天子同姓。周公之弟管叔监管亡国的殷商后代而殷人叛,由此周公曾遭疑谤。周公、召公曾经“共和”执政。《诗经》中有《周南》《召南》并列。姜太公封齐,不在中枢,而后来地位超过召公。姬、姜是周代统治集团中两大族姓,互为婚姻,又互相矛盾。一为天子,一
为霸主。传《诗》的有齐、鲁、韩三家。《春秋》是鲁史而传本出于齐公羊和鲁谷梁两家,西汉末始出现左氏《传》。齐多方士。秦皇汉武皆重方士求仙。除叔孙通贡献朝仪礼节外,秦汉文化实是齐风而后加楚巫风。“坑儒”是坑“颂古非今”的鲁诸生,其中未必有多少方士。丞相李斯是不是儒?“儒”既是通称,又有特定含义。有能当宰相带兵办外交的“经世”之儒(如子贡、子路、冉有),有方士化之儒,有巫师化之儒,不仅是诵《诗》《书》演“礼”的“博士弟子”。当时尊《经》。传《易》八家,汉末荆州刘表居其一。《诗》《书》《易》《春秋》所传解说中皆含有阴阳家言,也都是不同类的“经世”之学。《纬》书亦然。
齐仙与楚巫之风至魏晋转化为道士,又转向西方(前后秦时)求“远来和尚”。于是“老子化胡”同于释迦。儒生与百姓同兼“方内”、“方外”。“五胡”之后有“五代”,各族并兴,“入主中原”,“轮流坐庄”,全局由此大变。《论语》中提出的夷夏问题有了新的意义,不能用夹杂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的齐、楚、秦、晋来概括了。
由秦汉文献可见著书人及传书人的思想言论中所
反映的社会文化。其中,鲁及中原传统势力较弱,兴起的强者是西秦、东齐、南楚(包括淮夷吴越),而北狄仅存于燕赵之风,不足与戎化夷化蛮化的三国相抗。孟子所指斥的“齐东野人之语”战国时必已流行。《孟子》书中尧舜禹汤传说连篇累牍。《庄子》《苟子》书大有楚气。《墨子》“明鬼”有楚巫气息。
秦之富国强兵经世致用之“法”,齐之荒诞,楚之巫风,皆胜过天子礼乐古老传统。《论语》末引的“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孟子》末句“然则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像《新约》末的《启示录》一样,不是无因由的。靠书本的传统弱,不靠书本的传统
强,然而读书儒生以外的其书不“经”,其人无“派”,后来才借佛道而传。所以秦火一灭,汉代遂以尊天子之儒为名而行齐楚黄老仙巫之实,终归于口言礼
而手持兵之文武双全思想文化传统,不断变更面貌直到近代。曾国藩、蒋介石都对这一套心领神会。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岂可不见这个从古到今的“一以贯之”?P31-3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