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81 4.1折 88 全新

库存5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共山西 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出版社北岳文艺

ISBN9787537868044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3286663

上书时间2024-06-3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本书由山西省直工委、山西省委老干部局、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联合主编。稿件由山西省文学院六位签约作家,在采访了已过世的百位党的领导干部的子女后撰写。

目录
上 册
理想信念  / 1
“找革命”  / 3
革命工作是干出来的  / 7
报君英雄台上意  / 12
隐功在党八十年  / 17
一生无悔践初心  / 24
用一生践行党性原则  / 29
往昔峥嵘岁月稠  / 33
百年风雨人生路,爱国爱党世纪情  / 38
淡泊名利,一心向党  / 44
医疗战线的排头兵  / 50
西线归来  / 54
我为党旗添光彩  / 59
投身革命即为家  / 66
初心如磐赤子情  / 71
深藏功与名的父亲  /  78
涉江渡海走天涯  /  84
枪林弹雨凌壮志,盛世华诞享福康  / 92

恪尽职守  / 97
当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 99
雄关漫道真如铁  / 104
一程风雨一世情  / 110
父亲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 115
隔辈的人,隔辈的情  / 120
我是党的儿子  / 124
“放牛娃”的红色途程  / 130
一生辛勤务稼穑  / 135
咱当兵的人  / 140
慈眉善目大好人  / 147
情系荧屏敢创新  / 154
处其位而履其事  / 160
邃密群科济世穷  / 168

清正廉洁  / 177
贯以家风训后人  / 179
襟怀坦荡,高风亮节  / 186
春蚕到死丝方尽  / 190
胸中日月自增光  / 198
凿开混沌得乌金  / 203
明月照高楼,根藏万里心  / 209
山间璞玉江畔云  / 215
默默无闻干革命  / 222
公仆葆本色,黄花晚节香  / 228
德能附众,武能威敌  / 235
清廉奉公守初心  / 244

言传身教  / 251
饱含深情的父亲  / 253
浓情铁面怪爷爷  / 258
各人学各人的本事,各人过各人的生活  / 264
在艰难和坎坷中奋进  / 270
我们家的中国梦  / 274
坚硬的弹片  / 279
五男二女的好人家  / 285
言传身教沐春风  / 288
拙规矩能正方圆  / 294
从延安保卫团走出来的干部  / 301
落叶归根在晋阳  / 307
我们家的“传家宝”  / 313
坚定不移跟党走  / 321
愿将法治写春秋  / 329

下 册
学习不辍  / 335
碧空悬旭日,文笔染光华  / 337
勤学笃志为国用  / 344
向学一生传家风  / 349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 357
父亲为我操碎了心  / 363
做一个纯粹的人  / 368
搬家时最重的是书  / 376
浮山汉子  / 382
百年人生,岁月留声  / 388
奋武更知文,一生赤子情  / 394
风雨一生,铁汉柔情  / 402
英雄父亲老革命  / 408
不负韶华晚霞红  / 415
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 425

团结大众  / 433
喜看春意在人间  / 435
人间正道是沧桑  / 441
父亲的身影  / 447
百宝箱中见人生  / 452
仰望太行忆父亲  / 458
枫树经霜紫更红  / 466
从“煤黑子”到革命干部  / 473
洒向人间都是爱  / 479
百年风雨不虚生  / 487
不见经传老红军  / 492

勤俭节约  / 501
红色家庭  / 503
一身布衣见本色  / 510
爷爷的宝贵“遗产”  / 516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 523
我把一生献给党  / 529
勤学尚俭示后人  / 540
我的岳父是红军  / 544
清水衙门“兰台人”  / 552
朝鲜战场上的婚礼  / 557
威严的父亲和他的心事  / 564
坤以简能,秀外慧中  / 569

革命伉俪  / 577
一身正气尤可贵,家庭和睦比蜜甜  / 579
沧桑一生为和平  / 585
革命伉俪心相印  / 592
白衣战士  / 601
洒向千峰秋叶丹  / 607
永远听毛主席的话  / 612
天增岁月人增福  / 619
比飞却似关睢鸟,并蒂常开连理枝  / 626
社会主义大家庭  / 634
层林尽染红烂漫  / 642

内容摘要
为了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彰显领导干部的家风家教,山西省直工委决定联合山西省委老干部局、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在省直机关开展“修身齐家,言传身教”红色家风传承活动,并推出党性教育读物《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的红色家风》。
重视家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不断“赶考”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红色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本书以面对面的讲述方式,从第一视角入手,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与道德风貌,并对红色家风进行了全面诠释。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红色之魂,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期把新时代家风建设好、传承好,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精彩内容
红色家庭讲?述?人:徐向远讲述时间:2022年8月17日整?理?人:孟志平徐宪章(1924—2018),出生于河北省蠡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至1940年10月,在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学习;1940年10月,任冀中警备旅特务连副指导员;1940年11月起,先后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火线剧社副队长、队长;1943年6月起,先后任晋绥八分区行政干部学校组织科干事、八分区开栅学校教导主任、清徐县区长;1948年7月,任晋中行政干部学校班主任;1949年4月,任山西公学班主任、组织科科长;1950年5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秘书处处长;1952年9月,任太原水泥厂党委书记;1958年12月,任太原日报社编委;1960年1月,任太原市人事局局长;1961年2月,任中共太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70年7月,任太原市南城区委副书记;1975年6月,任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1982年10月,任太原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1987年离休。
○○寻路我的父亲徐宪章1924年农历七月出生在河北省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人口多,就靠着爷爷种地养活,和那时候农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家一样,能勉强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我爷爷念过书,认得字,在村子里也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逢年过节,爷爷给乡亲们写写对联啦,写封家信啦,村里人很信任他。爷爷知道念书识字的好处,家里再穷,他也让父亲去学校念书。
学校就在村里,父亲一边念书一边帮爷爷干活。父亲从小不太爱说话,主意都在心里头。老人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亲从小就是个有谋划的人。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日本人的部队很快就打来了。那年冬天,村里有位部队上的远房亲戚回村探亲,父亲和一伙半大娃娃们从他那里听说了许多外面的事情,这让父亲眼界大开,心里暗暗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当那位部队干部返回部队前,动员村里的年轻人跟着他去参军打鬼子时,父亲鼓足了勇气,和爷爷说出了他的想法。
让父亲没想到的是,爷爷并没有呵斥他阻拦他,只是叹气,说:“去吧,进了部队至少能吃饱饭。”就这样,父亲和村里几个年轻后生跟着部队干部走了。那一年,父亲十三岁。
十三岁的父亲在部队里哪能算个兵?!他就是个娃娃。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是父亲人生的第一个选择,是他心里头“寻”下的一条光明大道。在部队里,他亲眼看到军官和士兵和睦相处,没有欺生也没有排外,上上下下就像一家人。那时,部队里虽然都是年轻后生,可绝大多数人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他们不识字,家信看不了,名字也不会写。父亲岁数小,可他好歹念过几天书,识得几个字,在众人眼中就成了文化人。部队把他安排在宣传队,干一些写写宣传语,教唱抗日歌曲,给战士加油鼓劲等工作。
父亲干得非常起劲,他话不多,爱琢磨事,在战地宣传中,他经常出主意想办法:咋让那些宣传标语念起来朗朗上口,让战士们既能够听得懂又能够记得住,从而产生宣传效果。可以说,正是那会儿做宣传工作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半张饼子和抖面袋的故事我记得小时候,偶尔家里吃些好东西时,父亲总是会说:人活着要懂得感恩啊!接着就又会讲起那个关于半个饼子的故事:在一次大战前,由于主力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快,父亲所在的火线剧社和主力部队拉开了距离。那时候,他们跟随主力部队出征,每人背一条米袋,里面装着小米或其他粮食。部队休息时才倒出米来煮粥,连吃带喝。这次行军时间长,没几天,米袋就空了。父亲那会儿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两天没吃饭就饿得头昏眼花。随行队伍里有一位河北老乡,宿营时刚好路过他的家乡,他就从亲戚家里要来一张饼子,撕了半张给了父亲。正是那半张饼子,让父亲念念不忘。父亲直到去世,还记得那位战友的名字。他说那半张饼是他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的饼子。遗憾的是,后来他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位战友。那半张饼子,在父亲眼里胜过珍馐美味,那是救命粮啊!
父亲心里头一直惦念着那半张饼,惦念着那份恩情;他想报答,却无从报起。但是他一直对我们念叨一句话:知恩要图报。这句话是他说给自己听的,也是说给我们听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要求我们后辈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杜绝奢侈浪费。我记得那会儿父亲每月定额二十八斤粮,除了百分之三十是细粮外,剩下的都是粗粮。每到月底买粮时,母亲就把粮箱里每个粮袋都拿出来,一个一个地抖,犄角旮旯,都抖干净,一粒粮食都不浪费。你想啊,那会儿家里不光我们一家人,我姥姥是农村户口,也跟着我们住;还有我二姨,也是农村的,二姨家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也在我们家住。虽说我妈也有工作,但要用两个人的工资和粮本来养活十来口人,还是捉襟见肘的。可这都是没法子的事啊,再艰难饭得吃,日子得过。后来我哥哥大了,他想出去挣钱养家,这样至少家里少张嘴。父亲就我哥一个儿子,可他和当年的我爷爷一样,一点儿也没阻拦。父亲对哥哥说:“你长大了,也该自食其力了,应该出去闯闯,学会自己讨生活。”后来,我哥就到了一个工厂当了工人。
哥哥在家时,他的饭量最大。按理说,哥哥出去了,家里的粮食应该有富余了。可每月买粮时,母亲抖面袋的习惯一如既往。有一次,我就和母亲说:“咱不用抖面袋了吧?”母亲说:“人多人少、粮多粮少是一回事,勤俭才能持家啊!过不了苦日子,咋能过上好日子?”○○“我比不上你母亲”说起父亲和母亲的故事,还真有意思,他们的爱情一点儿不比现在年轻人的差;有了战火里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现代年轻人更浪漫呢。要讲这个话题还得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具体时间节点就是1949年咱们太原解放前夕。
1949年,解放太原城的战役已到了总攻时刻,党组织已在积极筹备太原接管后的一系列工作。那时候,部队缺乏有文化有知识的干部,就决定在太原解放后成立一所山西公学,专门培养干部。父亲因为念过书,就被提前抽调到这所学校。太原解放后,父亲便进了城,在这所学校里任班主任。我母亲正是学校的首批学员,她是父亲的学生。
也是穷苦人家出身的母亲作为后备干部,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她勤学好问、朴素大方,自然引起了父亲的注意。后来好像是通过部队里母亲的一位老乡介绍,两人才走到了一起。
父亲和母亲从1949年认识,到2009年母亲患病去世,他们俩相伴了整整六十年。六十年的岁月里,两人一路历经风雨,相伴相知、相敬如宾,一辈子很少红脸。我想这同他们的爱情萌芽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有关。他们都经历过生死离别,经历过我们这一代人想不到的重重劫难,他们对和平有着最深切的渴望,所以他们比我们这一代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父亲和母亲都是工作狂,尤其是父亲,不管在哪个单位,都被人称为“拼命三郎”,对待工作他是没的说。母亲在单位是中层干部,她一方面在单位忙前忙后,另一方面回到家里还得操持家务。父亲常说:“我比不上你母亲,她公私兼顾啊!她一个肩膀上担着两副担子,做着两份贡献啊。”可惜的是,就在父亲母亲刚过完他们的钻石婚后,母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在此后将近十年里,父亲常常和我们聊起过往,聊起母亲。一聊起母亲,一辈子都不怎么爱说话的父亲,话就特别多。他常常眼含热泪,常常说到中途就说不下去了……2018年,父亲与世长辞。我相信,父亲和母亲在地下团圆了,他们在另一个世间相依相偎……○○抗战功臣1995年8月,在太原市召开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大会上,父亲荣获“抗战功臣”的光荣称号。我记得清清楚楚,会是白天开的,晚上回到家,父亲一个人在卧室里抱着证书哭得像个孩子一样。我以为父亲想起了以前那些艰苦的日子,不想父亲却说:“看着这证书,想到的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我想起了那些为了战胜苦难而抛洒鲜血的热血青年。我忘不了我的那些战友们!”1937年,十三岁的父亲参加了革命;1987年,父亲离休。整整半个世纪,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
离休后,虽然他离开了繁忙的工作岗位,可是他一点儿也闲不下来。每天晚上七点,准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三十多年雷打不动。他也开始向我和爱人提要求了,要求我们给他找一些党史和革命史方面的书来看。他总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卧室里读书看报,并在书报资料上批注他的感想。在三十多年的离休时光里,他还写了整整八大本近二百万字的读书笔记。那时,他经常和我说:“我要看到香港回归,我要看到澳门回归,我要看到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父亲对党和国家永葆一颗炽热的心。
2018年,病榻上的父亲自知来日无多,他对我说:“香港回来了,澳门回来了。台湾回归我怕是看不到了。你们这一代看吧。记住,多会儿台湾回归了,和我说一声。”那时,我突然想起著名诗人陆游那首家喻户晓的诗。
父亲临终,抓着我的手说:“我做工作是合格的,做家长不合格啊。”我安慰父亲说“合格”,父亲却颤抖着手哭了。
病榻边,家人都哭了。
父亲说的“不合格”这件事,是针对哥哥而言。我之前说过,父亲严厉,我和哥哥妹妹从小就怕他,不敢在他跟前大声说话。哥哥是家里的老大,又是男孩子,父亲管教得也多,哥哥从小就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哥哥年纪轻轻就外出工作,从长治到太原,一直在工厂里当工人,工作很累。父亲看在眼里,却从来没有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帮过他,哥哥也从来没向父亲张过嘴。哥哥三十九岁那年,在工作岗位上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在太原检查一番后,大夫建议他上北京复查。哥哥又不傻,他猜到是怎么回事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哥哥并没有把实情告诉父母。临行前,他回家准备和父母见个面。刚好那天因为其他事,父亲不在家,没见上面,哥哥就独自去了北京。等接到北京的电报,父亲赶到北京时,哥哥躺在重症监护室里已不能说话。我爱人安慰他说:“医院正在全力抢救……”父亲起初沉默不语,后来他说了句:“贝贝(哥哥小名)不行了啊……”听到这里我爱人也忍不住悄悄背过身去抹眼泪……哥哥走的那年是1991年,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一生性格坚强、感情细腻,他教育我们要谦逊做人、踏实做事,要树立理想信念。他的话,我们谨记在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