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地可依——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地可依——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与阶级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4.03 6.5折 68 全新

库存8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克里斯蒂娜·J.沃利|责编:王晨晨|译者:张伊铭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6632

出版时间2024-01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31913801

上书时间2024-06-3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J. 沃利 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教授。1999 年从纽约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她的第一本民族志《激流:东非海洋公园的自然与发展》探讨了坦桑尼亚农村的环境冲突。创建Exit Zero 项目,利用芝加哥东南部前钢铁厂地区的家庭故事来研究美国去工业化的长期影响,根据此项目写作《无地可依》一书,并拍摄了同名纪录片。

目录
前言
致谢
芝加哥东南部地图
引言
第一章  钢铁世界:家族相簿里的故事
第二章  轰然倒塌:我的父亲与芝加哥钢铁业的衰落
第三章  上流
第四章  羁绊
结论守望新生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1980年,14岁的克里斯蒂娜·J.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年后,沃利成为了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作者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去工业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

主编推荐
1980 年,14 岁的克里斯蒂娜·J. 沃利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亲所在的芝加哥东南部的钢铁厂突然倒闭,接下来的几年里,近十万名附近的居民也将失去工作。
30 年后,沃利成为一名文化人类学家,她在《无地可依》中把人类学视角带回家,审视自己的家庭和整个美国蓝领阶层的命运,结合个人叙事和家庭照片,对“去工业化”的社会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通过描述家庭成员的努力奋斗和自己向上流动的故事,沃利揭示了在复杂的紧张关系之中美国工业衰退的社会景观。在其精辟的分析中,每个读者都可以了解为什么美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为什么向上流动从集体性转向个人化,以及哪些政策错误导致了这种困境。

精彩内容
 第一章钢铁世界:家族相簿里的故事小时候,我喜欢和父亲一起在芝加哥东南部四处兜风。我们住的地方在卡鲁梅特河以东,与南芝加哥大型的美国钢铁公司(南方工厂
)仅一江之隔,简称东区(EastSide)。我的父亲在威
斯康星钢铁公司当剪切工。
该工厂位于邻近的芝加哥东南社区,最初被称为艾恩代尔(Irondale),后来改名为南迪林(southDeering)。除了这些社区,当时共和钢铁公司(RepublicSteel)的工业用地广阔,将黑格维什(Hegewisch)与东区隔开,使前者成了距芝加哥东南部其他城市最远的区域。一些老年居民仍会把地址写成“黑格维什,伊利诺伊州”,暗示了这个社区的孤立主义倾向。一些年长的亲戚也随口提到了这些社区内的小分区。分区的名字都很有特色,如矿渣谷(SlagValley)和厂门(Millgate),不过我很难搞清楚他们说的是哪一区的老木屋。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卡鲁梅特地区的钢铁厂仍如日中天。像其他钢铁工人一样,我父亲也是轮班工作。每每他在炎热的夏季上完“夜班”,白天却又总是被孩童的嬉戏声和汽车的声音吵得无法入睡时,他就会带我去附近兜风,把那些标志着我们世界边界的地方指给我看。
每次兜风,我们都会开
车经过钢铁厂和其他工厂,父亲会用我们熟识的工人的名字来指代这些厂子。叔叔唐(Don)和叔公利兰(Lehand)都在英特莱克钢铁公司(InterlakeSteel)工作,祖父在山谷模具铸铁厂干了几十年的吊车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